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不起眼的司马师:执政时间不长,却是司马氏取代曹魏的关键人物

不起眼的司马师:执政时间不长,却是司马氏取代曹魏的关键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赵明 访问量:4898 更新时间:2024/2/15 0:42:51

纵观汉末三国,曹操、刘备都是一代枭雄,各自创立起一番霸业;而孙权雄踞江东,历经三世而不倒,也是个难得的人物。可即便如此,这三人却始终没能一统天下。至于其中原委,与强大对手有关,也与时运有关。

直到若干年后,司马氏一族崛起,先是平灭蜀汉、而后取代曹魏,最后又挥师南下,将东吴荡平,反倒是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这其中,司马懿对于司马氏一族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在称帝之后,追封爷爷司马懿为宣帝。当然,除了司马懿以外,司马昭和司马师也被分别追封为了文帝和景帝。

司马炎追封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皇帝,倒在情理之中,毕竟周武王、曹丕等人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他为何还要追封自己的伯父司马师呢?

其中一个理由,自然是因为司马昭的大权,是继承自司马师的;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虽然执政时间不长,但他却为司马氏一族的擅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1、权力交接的合法性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在不久之前,他还率军亲自征讨淮南叛军,如此迫切姿态,可见司马氏一族的急于上位。而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因为权力膨胀太快的原因,司马氏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稳定朝堂上下的局势,并完成权力的交接。

司马师于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去世,在这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他基本完成了这个目标,虽然其手段有些激进和高压,但仍旧对司马氏一族的上位奠定了足够的政治基础。至于其中之艰险,只有司马师自己能感受到。

而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合法继承父亲司马懿的权力。

对此,很多人表示疑惑。曹操去世之后,曹丕不是轻而易举接替了大权吗?为何到司马师这里,就成为一个棘手问题了呢?

那是因为:曹操在活着的时候,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堂。而且,通过他多年的唯才是举,导致不少新生代官员,都是曹魏一族的死忠力量。因此,曹丕才能顺利地接过大权。

除此之外,曹操的魏王之位,曹丕是可以合法继承的。

而司马懿生前官爵虽然都达到了巅峰,但因为司马氏一族崛起的时间尚短,导致他没有时间去经营这种名正言顺的爵位。如此一来,司马师就有点尴尬了。

此时的朝堂中,不乏有大批官员,依旧对曹魏保持着忠心。他不是曹丕,司马懿也不是曹操,他们父子俩还没有能耐将这个朝堂转化为一言堂。

或许还有人会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不就是封建时代的一个鲜明特色吗?为何司马师继承自己父亲的权力,还是有很大风险呢?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看上去是合理的解释。但是别忘了,这大多发生在皇室一族,是皇族权力接替的合法性。而臣子之间的权力,并非是靠这种血脉关系继承的。除非,得到君主的许可。

当初,司马懿执政,虽然少不了一些偷奸耍滑之举,但他的上位,也是由魏明帝遗诏在背后推动的。在《三国志·明帝纪》中就有记载:

“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

这个曹魏版的“托孤”,便是司马懿掌权的合法来源。正如蜀汉诸葛亮,达到了刘禅所说的“政由葛氏”,此举虽说是众望所归,但很大一部分程度,还是因为刘备当年的托孤。因为,这代表了帝王对臣子的认可。

总之,司马懿专权,是有借口的。而司马师想要和自己的父亲一样独揽大权,在名义上时过不去的。不要小看这个名义,一旦有曹魏的死忠臣子以此为借口,很容易便能轻易撬动一些“墙头草”的说法。

02、打造自己的政治班底

无奈之下,司马师还暗中授意他人,宣扬“伊尹既卒,伊陟嗣事”的说法,指出自己的行为,早有案例,是名正言顺的。但这一招,只能扑灭一小半的火,并不能扼制所有的火势。

于是,司马师效仿曹操玩起了第二招。大肆选拔人才,将他们作为自己在朝堂上的政治储备。按《晋书·景帝纪》云: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命百官举贤才,明少长,恤穷独,理废滞。四海倾注,朝野肃然。”

通过培养司马氏嫡系的做法,司马师这才勉强在朝堂之上站稳了脚跟。有意思的是,这一招也是和司马懿学来的。当初的司马懿,在军中时,就是用同样的方式提拔了一批郭淮满宠这样的名将。

司马师不如其父,但他照葫芦画瓢,也能成功个大半。当然,除了他本身的能力之外,也与曹魏实行“唯才是举”有着莫大关系。

03、唯才是举论的两大流弊

总的来说,曹操曾经发布过三次“唯才是举”令。他首先提出的,则是“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观点。意思是说:想要升官发财,就得做出实际的功绩。

这对当时的名士来说,无疑是一种赤裸裸的打压。众所周知,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是察举制。说白了,就是看参选者的名气和声望,以及他出身的家族名望。

比如袁绍、杨修这样的家族,四世三公,累世做官,那么其家族子弟不费多少工夫,就能进入朝堂为官。至于他到底有没有才华,那就看运气了。

曹操称霸北方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豪门士族对于社会的危害性。于是,他提出了唯才是举论,将大批有才华的寒族笼络到自己麾下。一时间,曹魏政治集团出现了“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盛景。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曹操)知人善察,难弦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

显而易见,曹操这种唯才是举的手段,有效打破了士族垄断的局面,这在当时是很有开创性的。可即便如此,此举还是为曹氏埋下了两个深重隐患。

其一,不少士族离心离德,转投司马氏麾下。前面说了,曹氏实行唯才是举的最大受害者,自然是士族。他们的军事、政治乃至经济利益,都因此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虽然曹丕继位之后,采取了折中的“九品中正制”,但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这种隐患。到魏明帝以后,寒族与士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由此,代表士族利益的司马氏一族趁机崛起,拉拢了不少士族。通过平分利益的方式,让他们彻底厌弃了曹氏,成为司马氏一族的忠实拥簇。

其二,唯才是举下的“才子”,忠诚度无法保证。曹操选拔人才时,只看重才子的能力,而直接忽略了他们的品德。诸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就这么进入到了朝堂中。

显然,这批品德不佳的“人才”,不会太看重自己的名声(反正都臭了),因此他们更加容易背主求荣。按史料记载,不乏有相当一批曹氏提拔的寒门才子,最终转向了司马氏。

所以说,曹氏“唯才是举”论的两大流弊,间接帮助司马师更快完成了对于父亲司马懿权力的继承。

04、立威立名立政

当然,如果只做到上述所说的程度,自然是不够的。因此司马师在掌权后不久,便急于想要通过战争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首先,司马懿之所以在朝中有如此高的威望,主要是因为他在抗蜀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说起来,反倒是要感谢诸葛亮,如果没有北伐战争,司马懿便不会凭借军功积累威望,也没有机会把军中主要位置换成自己的心腹。

因此司马师在掌权之后,也在找机会发动战争,他太需要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顺便在朝中刷上一波威望。于是,司马师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令司马昭、王昶等人进攻东吴。

可尴尬的是,曹魏大军竟然在东吴大都督诸葛恪手里吃了个大亏。为此,司马师只好在采取高压、激进的手段,暂时压下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为此,名将王仪惨遭杀身之祸。

可不久之后,形势突然对司马师好转了起来。

原来,诸葛恪在东关之战中胜利之后,便愈发膨胀起来,然后竟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新城守军虽然只有三千,竟然死死防住了东吴进攻。

而诸葛恪本人也因为这次失利,被孙峻借口诛杀。如此一来,司马师在朝中的日子,反而好过了一些。一时间,“初总万机,正身平法,朝政肃然”。

既然战争的手段没法奏效,司马师又想了别的办法。首先,他笼络到了郭太后。这个郭太后,有个颇为霸气的名字,叫做郭女王。她为了巩固自己在后宫中的地位,也自然愿意与司马师交好。就这样,司马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郭太后的堂弟。

此外,司马师还采取了更加高压的手段,试图树立自己的威严。

按《晋书·景帝纪》:

“天子与中书令李丰、后父光禄大夫张缉、黄门监苏铄、永宁署令乐敦、冗从仆射刘宝贤等谋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辅政。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羡以车迎丰。丰见迫,随羡而至,帝数之。丰知祸及,因肆恶言。帝怒,遣勇士以刀镮筑杀之。逮捕玄、缉等,皆夷三族。三月,乃讽天子废皇后张氏。”

对于想要拥护夏侯玄辅政的中书令李丰和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司马师毫不犹豫命人诛灭了他们的三族。此次大清洗,直接暴露出了司马氏一族独断专权、想要取曹魏而代之的野心,但起到的效果,却是不俗的。

随后,司马师又接连废掉皇后与齐王曹芳,然后将魏帝贬为了高贵乡公。经过这几次的试探,朝堂基本归于平定。而这,也象征着司马氏一族达到了昔日曹氏的地位,已经有了擅代曹魏的能力。

05、淮南平叛,功成却身死

奠定司马氏上位的最后一步,也是在司马师手中完成的。发生在曹魏末年的淮南三叛,除了早被司马懿剿灭的王凌之外,剩下二叛(毌丘俭与文钦)则是由司马师亲自解决的。

按《晋书·景帝纪》:

“比至沙阳,频陷钦阵,弩矢雨下,钦蒙盾而驰。大破其军。众皆投戈而降,钦父子与麾下走保项。俭闻钦败,弃众宵遁淮南。安风津都尉追俭,斩之,传首京都。钦遂奔吴,淮南平。”

淮南三叛,可以说是曹魏忠臣的最后一次反扑。在此之后,司马氏一族彻底清扫了曹魏旧臣,并将与司马氏交好的各大豪门世界,给送到了关键性的位置上。如此一来,曹魏旧部再也无力反抗,只能任由司马氏专权。

只可惜,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文钦之子文鸯带兵冲进司马师的大营,导致其旧伤复发。在回到许昌后不久,司马师便因此而去世,留下了还在混乱中的司马氏一族。经过层层关节,司马昭最终胜出,成功接替了自己的哥哥。

综上所述,司马氏一族的真正继承者司马师,的确是一位颇有手段的人。除了在高平陵之变中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司马师还为司马氏一族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司马炎在称帝之后,追封司马师为晋景帝,是理所应当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异同杂语》、《魏书》

标签: 司马师

更多文章

  • 曹魏首位傀儡皇帝,比汉献帝还惨,太后杀他爱妃,司马师废他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化达快乐标签:司马师

    一、三国傀儡皇上:汉献帝三国时期,哪位皇上最憋屈?恐怕人人都会指向汉献帝。自这位皇上大哥,被董卓立为皇上后,仿佛就成了“傀儡皇帝”的代言人。先在董卓、李傕、郭汜手里传递,随后落到曹操手中。曹操明显比董卓等人聪明,直接把汉献帝,培养成了“降魔驱鬼的宝葫芦”。曹操想灭谁时,便会高举起汉献帝,一声怒吼:快

  • 除司马师兄弟及司马伦外,司马懿还有几个子女,最终的命运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尚元凡标签:司马师

    文/格瓦拉同志《军师联盟》给人留下的错觉是司马懿只有一妻一妾(张春华、柏灵筠),膝下只有三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伦),此外再无妾室、子女。但根据正史记载,除张、柏二人外,司马懿还娶过两房妾室(伏夫人、张夫人),并生下五子一女。此外,除司马师兄弟外,张春华还给司马懿留下一子一女,这样算来,司马懿的一

  • 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在权力面前,为什么彼此没有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宋尚标签:司马师

    公元249年正月,“三马”取得了“高平陵事变”的胜利,司马懿树起大拇指当着大儿子司马师,对司马昭说:“吾儿,汝兄竟可也!”大意是说:“我的儿,你哥竟然这么厉害!”而司马昭也不得不佩服他这个哥哥。“高平陵事变”确立了司马师接班人的地位。由于司马懿为人阴沉,加上曹操曾经做了个梦:梦见“三马”同槽,解释为

  • 司马师毒死夏侯徽的“迷案”:犯罪时间和动机都不对,史料有问题

    历史人物编辑:绣虎读书标签:司马师

    司马家为了谋权篡位之狠辣果决,历来为后世所诟病,司马懿隐忍诛曹爽、杀王凌,司马昭弑曹髦都是例子。《晋书》中更是记载了司马师的冷酷无情,他居然毒杀了为自己生了5个女儿的妻子夏侯徽,不过近来小编觉得这个“案子”有问题!司马师毒死夏侯徽的记载后雅有识度,帝每有所为,必豫筹划。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

  • 相比之下明明司马昭更有谋略,为何司马懿却传位给司马师?

    历史人物编辑:林开意标签:司马师

    司马懿有两个嫡子,分别为嫡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司马昭的性格比司马师要沉稳得多,而且更有才华以及执政能力。按理说,从各个方面,司马懿的接班人,都应该是司马昭更合适,那么为何最终却是司马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分析一下缘由。第一功劳决定。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他们父子可以演了一出大戏,司马懿是负责装病的,

  • 司马懿临死前说了这样一段话,让司马师汗颜,司马昭无地自容!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明鉴君标签:司马师

    正始十年,先后侍奉过曹魏四代君主的老臣司马懿,在他韬光养晦十年之后,终于露出了獠牙,联合蒋济、王观等其余曹魏老臣,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控制了曹魏大权。自此,司马懿就成为了曹魏唯一的权臣,距离皇位只是一步之遥。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司马懿并没有走出最后的那一步。他虽然在朝廷上铲除异己,大肆杀戮,但却拒绝

  • 司马家的狠角儿-独眼龙司马师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司马师

    原创上期说过有空聊聊司马师,害怕忘了,今天就来聊聊。首先声明,说司马师是独眼龙没有任何歧视残疾人的意思,只是客观描述。司马师有只眼里长了个肿瘤,不知道是哪只眼,也不知道是否因此而失明,但从其后来的症状来看,应该对视力有比较大的影响。比较奇葩的是,司马懿九个儿子中,不光老大司马师眼里长有肉瘤,最小的司

  • 司马家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什么没有因此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醉风文史标签:司马师

    “三家归晋”,三国纷纷扰扰几十年,最后却让司马氏渔翁得利,成了终极赢家。司马氏的成功,是和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的同心协力是分不开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的祖父司马防很能生,一共生了九个儿子,九子之中,长子司马朗任兖州刺史,次子司马懿一手奠定了后来晋朝基业,被晋武帝司马炎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三子司马

  •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在权力面前没有反目成仇?

    历史人物编辑:摩尔历史标签:司马师

    司马家取代魏的进程是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给予曹魏政权最致命的一击,然后违背了当初不杀曹爽的诺言,把曹爽以及那些与曹爽为伍的人全部铲除,其实目的就是为了确定司马家以后能独掌大权而做准备,因为司马懿的野心很大,他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所以司马懿为了权力就只能把曹爽等人赶尽杀绝,司马懿篡夺

  • 司马师有后人,为何还要传位给司马昭?

    历史人物编辑:春秋以降标签:司马师

    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但有过继之子,是弟弟司马昭的第二子。据《晋书》记载是:“景帝(司马师)无子,命(司马)攸为嗣。”至于继承王位,王位的继承者归到了司马昭、司马炎一系。不过作为司马师名义上的孩子,司马攸还曾经有继承晋王位的可能:初,攸特为文帝(司马昭)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