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杀马谡时,为什么会失声痛哭?

诸葛亮杀马谡时,为什么会失声痛哭?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孙成说历史 访问量:251 更新时间:2024/2/29 15:21:30

马谡是蜀汉时期诸葛亮手下非常有才干的将领,深得诸葛亮赏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相信对于大家来说已是耳熟能详,讲述的是马谡奉诸葛亮之命驻守街亭,由于他不服从诸葛亮的战略部署,致使街亭失守,后被诸葛亮斩杀。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斩杀马谡,仅仅是因为街亭失守吗?诸葛亮斩杀马谡时,为何要失声痛哭呢?

(一)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伏笔

马谡今天湖北宜城人,马谡在家中排行最小,他有四个哥哥,兄弟五人都很有才能,史称“马氏五常”。马谡的哥哥马良很早跟随刘备。刘备应邀入川时,马谡也跟随其后,他先后担任绵竹、成都县令,因马谡才气过人,诸葛亮对他颇为赏识和信任。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让马谡担任参军一职。

公元228年,诸葛亮抓住曹魏新上任的曹叡缺乏执政经验,决定趁机北伐曹魏,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为此精心准备了五年。出兵前,大家都推举经验丰富的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诸葛亮却不采纳,提拔自己赏识的参军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伐魏。

马谡驻守战略要地街亭,他不采纳副将王平的多次劝告,违背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执意把军队安扎在南山上,南山远离水源,取水艰难。

魏将张郃率领大军围困南山,切断蜀军的水源,并对马谡发动猛烈攻击,蜀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散,马谡兵败逃回大营,街亭失守。

(二)马谡结局

《三国志》关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记载:

第一种:马谡为诸葛亮所杀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马谡被诸葛亮斩杀,《三国志·王平传》中说马谡是诸葛亮下令处死。从这两条记载来看,马谡确实死于诸葛亮之手。

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三国志·王平传》

第二种:病逝于监狱中

《三国志·马良传》中却有不同的说法,说马谡在狱中病逝,诸葛亮闻讯后,为之流泪。

第三种:兵败逃亡

《三国志.向郎传》又是另外一种说法,马谡向来与向朗交情不错,马谡逃亡后,向朗知情不报,诸葛亮为此将向朗免职。

把三种说法结合起来,应该是马谡兵败逃亡以后,向朗惜才,故不举报,诸葛亮将马谡缉拿归案,并判处死刑,还没有来得及行刑,马谡就死在狱中。

(三)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

马谡虽然罪不可恕,但罪不致死,那么诸葛亮为何要痛下杀手,笔者认为有四点原因。

其一、马谡确实罪不可恕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胜算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当时曹魏没有准备,而且当时已经有三个郡投降诸葛亮,如果诸葛亮趁机进军,不是没有胜算的可能,但是却被马谡搞砸了。

其二、严守军纪

马谡被杀以后,蒋琬问诸葛亮,如今天下动荡不安,尚未安定,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杀了这么有才能的人,难道不可惜吗?

诸葛亮听后哭着说:孙武当年能够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严守军纪,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后面还有很多的仗要打,在这种情况下,废除军法,那我们还能靠什么去战胜敌人呢?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三国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

诸葛亮强调依法治国,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秦国为什么能够最终歼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因为秦孝公时期重用商鞅,实行变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核心是“以法治国”,军纪严苛,刑法严酷,连秦太子犯法都没逃过惩罚,更何况其他文官武将,秦国就是靠着这种契约精神统一天下。

秦朝末年也是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军遍布全国,刘邦进入关中以后,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刘邦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建立汉朝,也是因为契约精神。

诸葛亮要的是匡扶汉室,一统天下,所以他要严格执行军令,而马谡丢失重地不说,还弃城而逃,致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失去了统一中原的大好机会。

诸葛亮自认为杀马谡不足以明法,还主动奏请刘禅自降三级,承担领导责任,以此来监督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诸葛亮为此被降为右将军。

依法治国是诸葛亮治理蜀国的重要思想,他严于利己的精神值得世人称颂。

其三、平息众怒

诸葛亮北伐时,违背大家的意愿提拔马谡,如果马谡打了胜仗,群臣们无法可说,关键马谡兵败还弃城而逃,诸葛亮怎么向大家交代,为平息众怒,只能将马谡处死。

其四、蜀汉政权内部矛盾重重

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内部不稳定,笔者前面的文章提到过,蜀汉是由三股势力组成,刘备后来是打了败仗去世的,本来先前本土势力和刘璋的旧部就很不服气,这下刘备吃了败仗,他们更不服气,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后,日子也不好过,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他想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其他派系的领头人,所以他不能为了马谡废除军法,杀马谡他无可奈何。

(四)、诸葛亮杀马谡为什么会流泪?

诸葛亮斩杀马谡时痛苦流涕,蒋琬提及马谡之死,他又大哭一场,诸葛亮为什么会哭呢?大致有三点原因。

其一、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信

马谡的哥哥马良早年跟随刘备,跟诸葛亮私交甚好,以致于诸葛亮对马谡也很好,《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马谡在临终前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说诸葛亮待他如己出,而自己也把诸葛亮当做父亲一样看待。

其二、马谡是难得的人才

马谡确实是难得的人才,而且善于军事计谋,诸葛亮非常赏识他,经常与他彻夜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征南中时,马谡献上计策,如果要南方向蜀汉俯首称臣,要以德服人,而不是靠武力征服,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攻打南中时,诸葛亮前后生擒南中首领孟获多达七次,孟获每次都不服,诸葛亮七次释放孟获,孟获第七次被释放后,对诸葛亮心悦诚服,并返回部落,说服部落降蜀,南中地区自此归属蜀汉。

其三、自责

刘备生前曾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浮夸不切实际,不可重用,诸葛亮北伐时又违背众人的意愿,用马谡为先锋,导致了军事重镇失守,他为此觉得对不起先帝。

总的来说,马谡很有才能,诸葛亮下令斩杀马谡时,十万人为之哭泣,说明马谡很得人心,这样一位难得的人才,于公于私诸葛亮都不想置他于死地,但是为了让他制订的律法严格的实行,他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抉择,斩杀马谡是万般无奈之举。

一旦诸葛亮想起马谡的死,他内心的悲愤之情油然而生,自然痛哭流涕。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图片来着网络,侵权删除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此人与马谡同守街亭,马谡被斩他却升了官,若听他一言计街亭可守

    历史人物编辑:史事如烟标签:马谡

    陈老师趣说三国第十四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在昨天说到的第十四讲中,陈老师和大家说到的是三国中一个十分悲剧的人物曹洪大将,而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也用他的实例像大家说明了什么叫做“不会做人一生黑”。所以陈老师想在这里说个题外话,会打仗时一回事,但是不会做人真的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呀。好了,接下

  • 如果马谡的街亭没有失守,诸葛亮能改变战局么?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马谡

    我们读过三国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诸葛亮六次北伐,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最后蜀国投降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败的一个国家,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果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马谡街亭没有失守,诸葛亮能不能改变战局呢?首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先是派赵云佯攻陈仓并咬住了魏国曹真带领的主力部队,后亲率蜀国大军直攻陇右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马谡

    马谡(公元190年-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蒋琬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

  • 刘备为何看不上马谡?你看庞统是怎么得到器重的,诸葛亮却没搞懂

    历史人物编辑:勇敢小吴标签:马谡

    一、刘备的最后倔强公元223年,自夷陵惨败而归的刘备,倔强的计划着复仇。在得知曹丕起兵征伐吴国后,刘备难得高兴了起来,提笔就给陆逊写去了一封信。大意是:陆逊啊,如今曹丕要干掉你们吴国了,我这个人一贯讲究有仇必报,所以决定自白帝城起兵夹击,现在就问你三个字:怕不怕?不久后陆逊的回信就到了,一股子欢乐感

  • 众人都反对马谡守街亭,马谡真的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吗?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马谡

    正史之中其实马谡并没有说压上身家性命也要去祁山,他自身无疑肯定是想去的,毕竟成了就是大功一件,但也没提他抢着去。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北伐之际,亲率领大军,打算突袭祁山,这时候需要一个先锋开路,军中很多人认为应该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将,比如魏延、吴懿这种的,但诸葛亮力排众议,自己提拔任命了马谡为先锋。所以

  • 刘备死前说马谡不堪大用,为何诸葛亮非要重用马谡,原因很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旧匣子1标签:马谡

    通读汉末三国历史时间,在蜀汉势力当中,拥有一个经典的小故事,那便是诸葛亮洒泪斩马谡。诸葛亮大家都了解,蜀汉贤相,那么马谡呢?也许很多人并不是真实的掌握,但是三国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情况下,就曾表明马“谡沽名钓誉,不能厚用”,那么为何诸葛亮还十分器重他?依据《三国志》记述,三国刘备病重之时,召宰相诸葛亮

  • 诸葛亮杀马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马谡丢失了街亭吗?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马谡

    马谡丢失街亭(马谡剧照)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兵出祁山讨伐曹魏。在选择街亭守将时,马谡主动请缨为先锋,并和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随后马谡带兵在街亭扎营。随后曹魏将军张郃来攻,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驻扎军队,结果被张郃打得大败。失去街亭,蜀军就失去了战机,诸葛亮只好退兵回到汉中。随后诸葛亮

  • 街亭失守,为什么马谡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马谡

    01.街亭失守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们只会夸夸其谈,而不实干。最后,他们的下场都很悲惨,值得反思。一个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另一位是街亭失守的马谡。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一直都是诸葛亮的夙愿。为此,对内,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但

  • 被领导高估重用的人~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被高估的人物~马谡志大才疏被重用的人,马谡应该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事件的起因是由于马谡骄傲自大,痛失街亭,街亭对蜀汉是至关重要,是蜀汉军事上的屏障,由于马谡犯了重大过失,最后被诸葛亮斩杀。马谡一直是诸葛亮比较赏识的人,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劝阻,把重大的任务镇守街亭交给马谡,但是,由于马

  • 李天霞部将回忆孟良崮之战:张灵甫就是个马谡,我带兵去救援,他却拿我当炮灰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马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张灵甫牛了起来,这个亲手杀妻的家伙,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大英雄,连王耀武的许多抗战功绩,也都被记在了他的头上。张灵甫兵败孟良崮身中数弹身亡,居然还有人说他是自杀,这种睁着眼睛说出来的瞎话,估计连《地下交通站》里的黑藤规三都不会相信:“哪有自杀的朝着自己脑袋连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