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此人与马谡同守街亭,马谡被斩他却升了官,若听他一言计街亭可守

此人与马谡同守街亭,马谡被斩他却升了官,若听他一言计街亭可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事如烟 访问量:2282 更新时间:2024/2/29 15:21:26

陈老师趣说三国第十四讲,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昨天说到的第十四讲中,陈老师和大家说到的是三国中一个十分悲剧的人物曹洪大将,而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也用他的实例像大家说明了什么叫做“不会做人一生黑”。所以陈老师想在这里说个题外话,会打仗时一回事,但是不会做人真的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呀。

好了,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趣说三国。今天陈老师要和大家说到的是这位将军也是一位险些就被埋没了得明珠,他就是蜀军中的将领,王平。但不同于我们昨天说到的曹洪,王平更多的擅长计策谋略方面。虽然和诸葛亮周瑜这种旷世奇才相比还是有所差距,但是在北伐大战中他还是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但是为什么陈老师要说他是一颗险些被埋没才能了得明珠呢?那就要看下文了。

“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这段话出自诸葛亮所言。但实际中,有将军能够满足其中的一点要求,就可以领军出征了,而满足其所有条件者,古往今来,又能有多少。蜀军阵营中,有一员满足通晓地利要求的将领,曾经在北伐中,独得诸葛亮夸赞,让诸葛亮后悔没有重用此人。这名将领,是王平王子均。

王平,原本是魏国将领。早在曹操与刘备相战与汉中之时,王平受命辅佐徐晃领军作为先锋迎战蜀军,徐晃到了一条河水前,想到了曾经令韩信名声大振的背水一战这一经典战役,所以突发奇想,要全军渡过河水,效仿韩信背水扎营,这就是传说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当时身为副将的王平却因深知此处地形,出言反对徐晃的计划。但是心急的徐晃又哪里听的进去旁人的劝告,一心想要建立能够和当初韩信相匹配的经典战役的徐晃,最后还是一意孤行地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然而,这世上能够达到韩信领兵,多多益善的本事的,再无第二人。所以,当徐晃的先锋军在背水结阵迎战蜀军的时候,却因蜀军兵力占据优势,加上地形的平坦开阔,使得蜀军声势浩大,一下就击破了魏军的军心。一支队伍就连军心都散了,和输了这场仗有什么区别。魏军被蜀军逼迫地纷纷跳进河水,徐晃根本节制不住,更谈不上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此战果真如王平所料的战败,但他担心自己会被输红了眼的徐晃拉到曹操面前顶罪。于是连夜领本部军马投奔了蜀军,一向惜才的刘备自然接纳了王平,并且在听过王平对于汉中地理的熟知,令刘备欣喜万分,连连赞叹又纳入了一枚大将,有王平的帮助,好像汉中已经是蜀军的囊中之物似的。

最后王平果真在汉中之战中受到重用,并且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可是战役结束后,王平也就失去了通晓汉水地理的优势,变得不在受到重视。直到很久之后,诸葛亮领军北伐,命马谡领兵防御街亭,阻挡魏兵,王平才又作为马谡的副将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中。但可惜的是,马谡又是王平碰到的第二个徐晃。面对王平的计策,又再一次没有得到主将的采纳,最后又遭到了战败。

好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王平虽然又吃到了败仗,但是他这一次不再甘心做一个最后只能被拿来顶错的小将。于是他率领本部军马鸣鼓自持,虚张声势,成功的拖延了魏军进军速度,保全了士兵,率领他们平安归来。他出奇制胜的战术思想使得诸葛亮对其的定位重新刷新,原来王平除了作个向导的功能,还是个能够善用地形,采取最佳战术的地形流将军。

于是,王平终于开始受到重用,在北伐事业中屡屡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就有许多次精彩的表现,比如在南围防守战中,凭借地利以少数兵马阻挡住名将张郃;在魏延反叛之时,王平领军出战魏延,遣散了魏延集结起来的叛军,使魏延无法集聚大股力量,成为大患;王平在汉中抵御曹爽十万大军来犯时,大多数将领都主张放弃前线的阳平关,等待援军来到再行夺回,王平坚定自己的想法,死守阳平关等几处城池,使得汉中在魏军猛攻下安然无恙。

王平一生以善用地利闻名,但是他带给后人的影响并不止这一点。在王平晚年,从小不识字的他通过口述让别人代写书籍,所写书籍都富含深刻的意义的道理;王平又让人读史、汉一系列的书籍传记,自己通过旁听,能够知其大义,论说时候不会失却其主旨;王平遵守并履行法度,与人交流从不开玩笑,从早至晚,都能端正坐姿。这些优点,都给蜀国后人带来了不少的积极影响。

王平的一生告诉我们的就是,如果你有本事,一定要找到适当的机会表现出来,否则纵使你有再多的能力,还是得不到上级的认可。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先强化自身,再去考虑前路。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保持一颗不断学习的心,陈老师在此与大家共勉。

好了,陈老师的三国课堂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喜欢三国的读者朋友们可以点一下订阅,陈老师每晚都会给大家带来最新的三国趣谈感谢你们的观看,也祝愿读者们都有个美妙的夜晚。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如果马谡的街亭没有失守,诸葛亮能改变战局么?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马谡

    我们读过三国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诸葛亮六次北伐,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最后蜀国投降魏国,成为三国中最先败的一个国家,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如果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马谡街亭没有失守,诸葛亮能不能改变战局呢?首先,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先是派赵云佯攻陈仓并咬住了魏国曹真带领的主力部队,后亲率蜀国大军直攻陇右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马谡

    马谡(公元190年-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蒋琬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

  • 刘备为何看不上马谡?你看庞统是怎么得到器重的,诸葛亮却没搞懂

    历史人物编辑:勇敢小吴标签:马谡

    一、刘备的最后倔强公元223年,自夷陵惨败而归的刘备,倔强的计划着复仇。在得知曹丕起兵征伐吴国后,刘备难得高兴了起来,提笔就给陆逊写去了一封信。大意是:陆逊啊,如今曹丕要干掉你们吴国了,我这个人一贯讲究有仇必报,所以决定自白帝城起兵夹击,现在就问你三个字:怕不怕?不久后陆逊的回信就到了,一股子欢乐感

  • 众人都反对马谡守街亭,马谡真的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吗?

    历史人物编辑:武家新标签:马谡

    正史之中其实马谡并没有说压上身家性命也要去祁山,他自身无疑肯定是想去的,毕竟成了就是大功一件,但也没提他抢着去。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北伐之际,亲率领大军,打算突袭祁山,这时候需要一个先锋开路,军中很多人认为应该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将,比如魏延、吴懿这种的,但诸葛亮力排众议,自己提拔任命了马谡为先锋。所以

  • 刘备死前说马谡不堪大用,为何诸葛亮非要重用马谡,原因很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旧匣子1标签:马谡

    通读汉末三国历史时间,在蜀汉势力当中,拥有一个经典的小故事,那便是诸葛亮洒泪斩马谡。诸葛亮大家都了解,蜀汉贤相,那么马谡呢?也许很多人并不是真实的掌握,但是三国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情况下,就曾表明马“谡沽名钓誉,不能厚用”,那么为何诸葛亮还十分器重他?依据《三国志》记述,三国刘备病重之时,召宰相诸葛亮

  • 诸葛亮杀马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马谡丢失了街亭吗?

    历史人物编辑:邀月历史阁标签:马谡

    马谡丢失街亭(马谡剧照)蜀汉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兵出祁山讨伐曹魏。在选择街亭守将时,马谡主动请缨为先锋,并和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随后马谡带兵在街亭扎营。随后曹魏将军张郃来攻,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驻扎军队,结果被张郃打得大败。失去街亭,蜀军就失去了战机,诸葛亮只好退兵回到汉中。随后诸葛亮

  • 街亭失守,为什么马谡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马谡

    01.街亭失守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们只会夸夸其谈,而不实干。最后,他们的下场都很悲惨,值得反思。一个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另一位是街亭失守的马谡。一统天下,恢复汉室,一直都是诸葛亮的夙愿。为此,对内,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外,他兵出祁山,北伐中原。而其中,第一次北伐,最有可能成功。但

  • 被领导高估重用的人~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久伴成隐标签: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被高估的人物~马谡志大才疏被重用的人,马谡应该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事件的起因是由于马谡骄傲自大,痛失街亭,街亭对蜀汉是至关重要,是蜀汉军事上的屏障,由于马谡犯了重大过失,最后被诸葛亮斩杀。马谡一直是诸葛亮比较赏识的人,诸葛亮不顾众人的劝阻,把重大的任务镇守街亭交给马谡,但是,由于马

  • 李天霞部将回忆孟良崮之战:张灵甫就是个马谡,我带兵去救援,他却拿我当炮灰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马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张灵甫牛了起来,这个亲手杀妻的家伙,居然摇身一变成了大英雄,连王耀武的许多抗战功绩,也都被记在了他的头上。张灵甫兵败孟良崮身中数弹身亡,居然还有人说他是自杀,这种睁着眼睛说出来的瞎话,估计连《地下交通站》里的黑藤规三都不会相信:“哪有自杀的朝着自己脑袋连开七

  • 马谡是为何而死呢?

    历史人物编辑:崔照国标签:马谡

    读过《三国》的人,对马谡,大家肯定很熟悉,那马谡是为何而死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马谡,字幼常,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马谡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后来担任参军。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虽然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是马谡却一直被诸葛亮喜爱。所以可以说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