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史说话春秋 访问量:3011 更新时间:2024/1/25 13:10:07

提起古今第一谋士,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亮。的确,在大多数人眼里,诸葛亮和“神机妙算”“卧龙凤雏”等形容人聪明至极的词汇连在一起,三国时期好像鲜少有人能盖过其锋芒,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刘备麾下还有着比诸葛亮更为聪明的谋士。

那就是——法正。此人帮助刘备起家,深得刘备信任,甚至诸葛亮都劝不住刘备的时候他却可以,以至于诸葛亮发出了那句感概:

“如果法正还在的话,肯定就能劝住主公不向东去了;哪怕去了,也不会把自己置于那么危险的境地。”

而作为“煮酒论英雄”事件的另一当事人,曹操对法正也评价极高。在现今社会,有些三国爱好者甚至说出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感概,那究竟法正有多厉害呢?

一、士遇良主

法正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政治家,据《三国志》记载,他的祖父是当代著名的士人法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也就是说法正还是名门之后。

在建安初年,天下大饥荒,而此时群雄纷起,法正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法正便选择随同同郡孟达一起,依附于刘璋,成为势力中的重要一员。

然而刘璋胸无大志,有眼不识泰山,直到多年后,法正才被任命为新都令,虽然他还曾担任军议校尉等职务。

但法正并未受到刘璋的重用,因此在势力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整日郁郁不得志,并且不断遭到州邑侨客之人的诽谤,使得他倍感郁闷。

转折点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当时张松劝刘璋与曹操绝交,与刘备交好,因为刘备素以仁爱著称,还有着“匡扶汉室”的名号。

法正因张松举荐而成为使者,与刘备见面后他俩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期望有朝一日能迎刘备入川蜀。

后来,张松认为刘璋应该利用曹操对汉中的威胁,迎刘备来早曹操一步拿下汉中,成就大业。而法正觉得时机已到,趁机向刘备献策,

法正说:

“将军你有着天赐的英才与手段,而刘璋软弱无能,实在做不出什么大事;益州的官员张松与我都觉得你可以当益州之主,而益州兵强马壮资源丰富,实在是个难得的好地方。”

意思就是我和张松当老哥你的内应,尽管来吧,把这个无能的刘璋做掉,咱们以益州为基地一起打天下。

刘备听闻此言自然欣喜不已,既能得一员大将,还能得一块地方,岂不美哉。

随后,刘备率军入蜀,向成都进兵,由于有内应,自然处处顺利,军势所至,势如破竹。等刘璋发觉事情不对的时候已经晚了。

此时刘璋的谋士郑度向刘璋提建议用“坚壁清野”之策拖住刘备,也就是用百姓当筹码,刘备为此担忧不已。

但法正表示不必担心,因为他了解刘璋,这个策略最终不会被采用。

最终,刘璋果然拒绝了此策,并觉得郑度人品不行,罢免了他的职位。而刘备则顺利入住益州,开始了宏图霸业之路。

由此可以看出,法正是刘备成功入川蜀的重要功臣之一。可以说没有法正,就没有刘备以后的“发家致富”,也就没有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士为知己者死

法正从跟了刘备之后可谓事无巨细,处处为刘备着想。

在建安十九年,刘备兵临城下,准备拿下成都。当时的太守许靖想要弃城逃命,却因为失风被捕。随着最后的守地被破,刘璋无奈率众投降。

然而刘备不想举用许靖,因为他觉得虽然许靖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却无身为人臣的才能及品德,居然临阵脱逃,自己可不想拥有这样的部下。

这时,法正劝刘备当沽名钓誉之辈。他站出来进言说:

“哪怕许靖狗屁不是,但天下人并不了解实情。而主公你刚刚起势,如果抛弃这样一个四海闻名的名士,天下人不禁觉得主公有眼无珠,甚至会认为主公你残害贤才。”

法正的心思可谓细腻之极,占了别人的便宜,还要保全刘备的名声。

而刘备也听取了法正的建议,于是起用许靖,派任官位高但无实权的闲职,这个做法其实是效仿战国时期的郭隗与燕昭王

在建安二十二年,法正认为曹操在降伏张鲁后却按兵不动,没有继续向益州进军,一定是因为曹操的军内出现了动乱。而这个时候正是夺取汉中的最佳时机,法正向刘备提出了计策。

他告诉刘备,夺取汉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讨伐曹贼,尊崇兴复汉室;可以虎视夺取雍、凉二州,开拓领土;可以稳固益州巴蜀川中的安定,是持久的战略。刘备此时已经对法正心悦诚服,自然欣然接纳了这个计策。

然而在与曹军在汉中作战时,有一次刘备的军队形势不利,按理说应该撤兵,而刘备却上头了怎么都不肯,执意战斗到底,一时间没有人敢劝阻。

这时,战场上箭如雨下,法正见状便挺身而出站到刘备前面当肉盾挡箭。刘备急忙说:

“法正快去避箭!”

法正回答道:

“主公如此尊贵都没有避箭,我又怎么能退呢。”

刘备被法正的行为所感动,只好下令退军。

三、大败曹操,千古一叹

而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汉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也就是在这场战役中,曹操发出了“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的感叹。

当时刘备率领大军南渡沔水,准备一举拿下汉中。而当时夏侯渊在南线驻守,张郃在东线驻守,两边军队数量相当,十分难以攻破。

足智多谋的法正想出了声东击西加车轮战的战术,首先他让刘备把部队分散,轮流进攻张郃的部队。

虽然张郃的部队勇猛作战,但刘备带领的军队“车轮战”使得张郃的部队一刻也不得休息,最终只能向夏侯渊要求增援。

夏侯渊接到求助后派大批部队去支持张郃,自己的阵地却兵力空虚了。就在此时,刘备假意进攻前线的防御设施,夏侯渊赶忙带领士兵出击,然而却中了刘备的圈套。

接着,法正看准夏侯渊处于劣势的时机,建议刘备全力进攻夏侯渊。

刘备听从他的建议,派出黄忠出击,领用地形优势偷袭,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斩杀,赵云出现在关键时刻,将黄忠救出,最终曹军溃败。刘备从此奠定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

事后曹操大为震惊,亲临战线指挥作战,但在接下来的汉中争夺战中,刘备敛众拒险,不与曹操交锋,曹操积月不拔,亡者日多。

最终在夏季,曹操不得已率领部队班师回朝,而刘备也就顺理成章地占有了汉中,并且效仿高祖汉王刘邦称为汉中王,同时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这次战役充分显示了法正在战争中的谋略的作用。法正成功提出声东击西之计,进一步瓦解了曹军的阵地,坚定了刘备军心。

刘备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智谋和果断,成功斩杀了夏侯渊,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整个过程中,君臣二人巧妙地利用时机、合理运筹帷幄的谋略和策略,使得曹操大败而归,事后在得知计谋是法正提出来的时候,曹操仰天长叹:

我就知道刘备没有这个本事和魄力,定是他人提的计谋,法正啊,我坐拥天下枭雄,却唯独少了你啊!

四、爱憎分明

法正渐渐的成为了闻名三国的杰出谋士,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刘备的的得力干将之一。

他深信“士为知己者死”,对于欣赏自己才华的主君刘备极为忠心,甚至不惜以身体为刘备阻挡箭雨,使刘备安然撤退。

但在个性方面,法正恩怨分明,得势之后就算是请吃一餐的小恩也必报答,但对小小得罪或轻视自己的人也必施以重罪。

前文我们提到,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的智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采取声东击西的计策,在广石与张郃部队交战之时,成功让刘备军队趁夜轮番攻击,最终斩杀夏侯渊,奠定了刘备取得汉中之战胜利的基础。

而在战斗中他夙兴夜寐,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前线的动向,尽管他提出了万全的计谋,但仍然怕刘备失败,他的营帐内士兵不用通报便可进来汇报军情,为的就是掌握第一手资料。

尽管他有时候采取的措施比较极端,但这些行动都体现出他对于事业的追求和对于主君的忠诚。

法正的个性使得他在官场上也颇受争议。他有着非常高的自尊心,不容忍任何轻视或得罪自己的人。

曾经有个做官的人轻蔑地对法正说: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连我这种小官都比你厉害。”

法正并没有直接回击,只是在他受到晋升之后,将此人灌饱酒后斩首示众,以泄愤。这个事件反映出了法正作为一位谋士和政治家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存在的一些缺点和局限性。

尽管法正在生前经常与人发生争议和冲突,但他对于刘备终身忠诚,是他的价值所在。法正在刘备死后,因为患病而早逝,刘备深感失落和惋惜,数日间甚至食不下咽。

通读全文我们看到一个经典的“古代谋士”的形象,从与刘备的初相遇开始,法正就同诸葛亮一样认定了刘备是千古明君,并甘愿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乃“士为知己者死”的完美诠释。

而在随着刘备征战的一系列事件中,法正则展示出了不亚于诸葛亮的计谋与智慧,可惜天妒英才,倘若法正能活得久一些,他与诸葛亮联手治国,三国之争最后的胜负其实还犹未可知呢!

标签: 法正

更多文章

  • 马谡,刘备都看不上,为何诸葛亮会委以重任?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马谡

    因为不服从先前的军事部署,而在街亭一战中失利,马谡被送上了蜀汉的军事法庭,最终被判了死刑,诸葛亮挥泪将他斩首示众。这段悲剧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也应该知道,早先在刘备还没有逝世的时候,就曾对孔明说过这样一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就是说他一早就嘱托过,认为马谡这个人不能委以重任,按

  • 刘岱、王忠讨伐刘备,刘岱如同马谡,辜负了曹操厚望

    历史人物编辑:白话下三国正史标签:马谡

    此刘岱,非兖州刺史刘岱,而是司空曹操的同乡,司空府长史。(司空长史刘岱)出兵目的 由于刘岱、王忠在史册中没有傲人的作为,又受《三国演义》说曹操让他们打着丞相旗号,以牵制刘备的说法的影响,有必要先澄清此战出兵的目的。 (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刘备),不克。--《三国志·武帝纪》 “克”是“战胜,

  • 马谡并非被诸葛亮所斩,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正太标签:马谡

    马谡因违抗军令而丢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不正军纪,不得不斩了马谡,演义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佳话,流传于后世。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马谡之死,但在史书中未见有记载。正史中对于马谡的死有很多版本,但均未见有记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这一段,但共同点就是,诸葛亮由于马谡贻误军机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究竟是处罚得当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马谡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一生当中最为艰难的决定之一。那时的诸葛亮,正在全力推动着第一次北伐,他很期待马谡可以不辱使命守住街亭,这样诸葛亮的大军就可以全部攻下陇西三郡,到时候就不怕曹魏军队反扑,完全可以挥师东向,逐步蚕食长安。然而,马谡失败了,损兵折将丢失了街亭,让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那么,如何处理马谡就

  • 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街亭一战后,为什么要斩他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马谡

    本文约1190字,阅读时间3分钟左右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是一个经典的桥段,马谡因为失去了街亭被诸葛亮斩杀。当时马谡虽然战败,但并非一定要杀他,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杀马谡不可呢?本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理清事件发生的始末,得出诸葛亮为什么要斩杀马谡的原因。《三国演义》中这样介绍的,诸葛亮派马谡守

  • 诸葛亮为何如此信任马谡?因为他会吹牛装逼,讨孔明欢心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马谡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指的是四哥马良,他前面三个哥哥,都比不过他,唯独五弟马谡,相貌清奇,谈吐非凡,与马良并重当世。不久,马良在随刘备攻打吴国的战争中,因战败于逃亡途中被流寇所杀,而马谡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深得信任。按理说,诸葛亮身边不乏能人奇士,为什么偏偏宠信马谡呢?那是因为马谡很有才华,且能

  • 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临终叮嘱,非要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马谡

    公元223年,身在白帝城的刘备,深知重病的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刘备命人急招李严、诸葛亮等蜀国重臣前来进见自己,以托付身后之事。弥留之际的刘备,在将蜀国军权托付给李严,将蜀国政务托付给诸葛亮的同时,还对诸葛亮说了两段话。一、如果刘禅难当大任,你可以取而代之。二、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言罢,刘备便撒

  • 三国风云录:为什么刘备不待见马谡,反而诸葛亮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马谡

    凡人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可能是目前家喻户晓的,这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然诸葛亮痛惜马谡,但最后为了军纪不能不斩马谡。 可是据一些史料记载,当年刘备病逝之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的识人察人

  • 三国中,刘备为何会对诸葛亮说不可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马谡

    因为刘备在荆州驻扎的时候,就已经和马氏家族多有交往,对马家五兄弟的能力和为人都大致有所了解,刘备认为,马谡和他的几位兄长相比,是一个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之辈,不能重用,用他必有大祸。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会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第一,通过与马良的交谈中,得知马良弟弟马谡能力有限。马氏家族在荆襄之

  • 街亭一战诸葛亮为马谡镀金,真的是有私心?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马谡

    街亭之战,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功亏一篑。但是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为何弃魏延用马谡呢?诸葛亮是想为马谡镀金,奈何马谡太过自负。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