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马谡,刘备都看不上,为何诸葛亮会委以重任?

马谡,刘备都看不上,为何诸葛亮会委以重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程浩说历史 访问量:1196 更新时间:2024/2/29 15:22:43

因为不服从先前的军事部署,而在街亭一战中失利,马谡被送上了蜀汉的军事法庭,最终被判了死刑,诸葛亮挥泪将他斩首示众。这段悲剧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也应该知道,早先在刘备还没有逝世的时候,就曾对孔明说过这样一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就是说他一早就嘱托过,认为马谡这个人不能委以重任,按理说孔明的远见卓识不在自己的老板之下,可为什么偏偏要违逆刘备的意思,并全力推举马谡上了前线,还担任了先锋指挥官如此重要的职位呢?当时孔明是挥泪将其斩首的,说明他的内心也很纠结,认为马谡其实是个可造之材,就这么杀了的话,是对蜀汉的损失,但是又不能不杀。

之前说过,孔明早先已经得到过提醒,马谡是一个不能被放置在重要战场上的,可他还是违背了刘备的遗嘱,最后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其实这主要也不能怨他,因为刘备离世之时,与此时的大环境很不相同,用马谡完全是顺应局势的一种做法。刘备刚死的时候,虽然败给了孙权,但尚有能兵强将,兵员也算充足,可是等到北伐开始的时候,已经是五年之后,那时的人力资源已经凋零的不像样子。我们知道马谡虽然临场指挥不行,但是出谋划策,给人做参谋却是一等一的好手,不过碍于刘备的嘱托,孔明还是将这个参谋能力爆表的人物,放在了二线人才的位置上,可是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原先的一线人才逐渐消失,马谡的地位也就随之升高,而在北伐时终于跻身一线人才之列。

虽然当时赵云等人尚在,但这些人毕竟也会慢慢老去,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果想保持蜀汉不亡,就需要继续培养新鲜血液,让那些种子人物逐渐生根发芽,能够成长为蜀汉的栋梁之才。而孔明看中的就是马谡的可成长性,他不是不知道其纸上谈兵的毛病,不过他相信随着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马谡的军事才能是可以有实质性的飞跃的。孔明之所以任用他,一是因为人力资源的凋零,第二点就是从长远的角度来打算的,如果他能够成长起来的话,完全可以取代自己的位置,继续为汉室打江山。

就马谡本身来说,他的确是一块璞玉,如果能够加以细心雕琢的话,是有可能从参谋型人才转变为指挥型人才。况且刘备死的时候,他才三十出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他的成长空间很大。事实上他的确很努力,为了能够让孔明了解到他的才华,甚至不惜一路相送,并提出了心理战的说法,使得孔明的南征非常顺利。如此,孔明就误以为他不再是当年的那个稚嫩的参谋了,于是想要开始提拔他。

北伐的时候,需要有人作为先锋,一边统领各路大军前行,当时有魏延等老牌名将供孔明选择,但是他却出人意料的提拔马谡担任这重要的先锋一职。魏国在得到蜀汉来伐的消息之后,立即派出张郃在街亭的位置阻拦马谡。倘若按照原先的战事部署,或许还不会丢失街亭,可是马谡偏偏在这个时候临阵抗命,放弃了他们赖以为生的水源,还将部队的分置安排的极度混乱。他身边的的副官多次向他劝谏,却始终没有得到采纳。结果张郃将他们取水的道路阻断,趁其兵士正是口干舌燥的时候,奋起而攻之,没花费多大力气,就将他的部队冲的分散。

马谡军队的溃败,直接导致后方大军失去了落脚的据点,无奈之下只能重新返回汉中,原先积攒下的大好形势,至此彻底丧失殆尽,这不但导致孔明原先计划好的北伐大计在最后一步宣告失败,还使得魏国将军事防御的重心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致使接下来的四次北伐行动所要遭受的形势都更要艰难,可以说正是因为马谡的失利,而间接地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如此说来只是将他斩首,孔明已经是看在先前的交情上了。

其实经过这五年的发展,马谡的参谋能力的确有所提升,但是他的指挥能力已经止步于当初刘备所认为的水平上。动手操作和设计谋略本身就不能混为一谈,虽然马谡的参谋能力很强,但或许他天生就没有长指挥能力这根筋。就像是汉将张良,他虽然也有运筹帷幄的本事,可是早先他领兵打仗的时候,也总是吃败仗,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这里也算给大家提个醒了。

文|江山

标签: 马谡

更多文章

  • 刘岱、王忠讨伐刘备,刘岱如同马谡,辜负了曹操厚望

    历史人物编辑:白话下三国正史标签:马谡

    此刘岱,非兖州刺史刘岱,而是司空曹操的同乡,司空府长史。(司空长史刘岱)出兵目的 由于刘岱、王忠在史册中没有傲人的作为,又受《三国演义》说曹操让他们打着丞相旗号,以牵制刘备的说法的影响,有必要先澄清此战出兵的目的。 (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刘备),不克。--《三国志·武帝纪》 “克”是“战胜,

  • 马谡并非被诸葛亮所斩,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正太标签:马谡

    马谡因违抗军令而丢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不正军纪,不得不斩了马谡,演义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佳话,流传于后世。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马谡之死,但在史书中未见有记载。正史中对于马谡的死有很多版本,但均未见有记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这一段,但共同点就是,诸葛亮由于马谡贻误军机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究竟是处罚得当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马谡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一生当中最为艰难的决定之一。那时的诸葛亮,正在全力推动着第一次北伐,他很期待马谡可以不辱使命守住街亭,这样诸葛亮的大军就可以全部攻下陇西三郡,到时候就不怕曹魏军队反扑,完全可以挥师东向,逐步蚕食长安。然而,马谡失败了,损兵折将丢失了街亭,让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那么,如何处理马谡就

  • 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街亭一战后,为什么要斩他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马谡

    本文约1190字,阅读时间3分钟左右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是一个经典的桥段,马谡因为失去了街亭被诸葛亮斩杀。当时马谡虽然战败,但并非一定要杀他,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杀马谡不可呢?本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理清事件发生的始末,得出诸葛亮为什么要斩杀马谡的原因。《三国演义》中这样介绍的,诸葛亮派马谡守

  • 诸葛亮为何如此信任马谡?因为他会吹牛装逼,讨孔明欢心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马谡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指的是四哥马良,他前面三个哥哥,都比不过他,唯独五弟马谡,相貌清奇,谈吐非凡,与马良并重当世。不久,马良在随刘备攻打吴国的战争中,因战败于逃亡途中被流寇所杀,而马谡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深得信任。按理说,诸葛亮身边不乏能人奇士,为什么偏偏宠信马谡呢?那是因为马谡很有才华,且能

  • 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临终叮嘱,非要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马谡

    公元223年,身在白帝城的刘备,深知重病的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刘备命人急招李严、诸葛亮等蜀国重臣前来进见自己,以托付身后之事。弥留之际的刘备,在将蜀国军权托付给李严,将蜀国政务托付给诸葛亮的同时,还对诸葛亮说了两段话。一、如果刘禅难当大任,你可以取而代之。二、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言罢,刘备便撒

  • 三国风云录:为什么刘备不待见马谡,反而诸葛亮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马谡

    凡人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可能是目前家喻户晓的,这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然诸葛亮痛惜马谡,但最后为了军纪不能不斩马谡。 可是据一些史料记载,当年刘备病逝之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的识人察人

  • 三国中,刘备为何会对诸葛亮说不可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马谡

    因为刘备在荆州驻扎的时候,就已经和马氏家族多有交往,对马家五兄弟的能力和为人都大致有所了解,刘备认为,马谡和他的几位兄长相比,是一个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之辈,不能重用,用他必有大祸。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会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第一,通过与马良的交谈中,得知马良弟弟马谡能力有限。马氏家族在荆襄之

  • 街亭一战诸葛亮为马谡镀金,真的是有私心?

    历史人物编辑:沐雨说史标签:马谡

    街亭之战,诸葛亮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功亏一篑。但是生性谨慎的诸葛亮为何弃魏延用马谡呢?诸葛亮是想为马谡镀金,奈何马谡太过自负。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

  • 韩信背水一战大获全胜,为何马谡背水一战却丢失街亭?

    历史人物编辑:金山文史标签:马谡

    韩信的背水一战能够成功,是因为韩信为了背水,提前做了很多功课,特别是伏兵奇袭扰乱敌军,让赵军大乱的部署,非常关键。马谡的背水一战,只效仿了一个皮毛。马谡仅仅是依据地形,居高临下,置之死地而后生,却从没有考虑过对手有什么特点,会怎么对付他,扎营地的不利因素是什么。马谡考虑不周全,失败也就是必然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