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公元219年曹操说了公道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倾城之殇 访问量:3541 更新时间:2023/12/5 17:33:23

章武二年,刘备因关羽之死而不顾众臣劝阻,执意发兵东吴,然而蜀汉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大败,迫使刘备不得不选择撤军,退守白帝城。此时诸葛亮面对败军之势,也只能感叹一句:若法孝直尚在,必能劝阻主公起兵,即使不能制止,也不至于如此大败。

诸葛亮口中的法孝直,乃是刘备麾下的另一名肱骨谋臣——法正,此人擅长奇谋异策,深得刘备仰仗。

法正自建安十三年奉刘备为主,在后续十五年间多次献计助刘备取胜,如计斩夏侯渊等,法正之名更是声名远播,后世更是有着“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之说。

早年怀才不遇,转投刘备为主

法正的少年时期是在一片硝烟的战争中度过的,当时正值董卓把持朝政,社会动荡不安,因此法正没少吃苦。

董卓死后,紧接着李傕郭汜发动暴乱,法正为了谋生而投奔刘璋,希望能够在这里谋得一官半职。

不过令人让失望的是,刘璋并未对法正这个名士之后表现出多大兴趣,只是将他晾在一边不闻不问,后来为了打发法正,便给了他一个县令的小官。

身为东汉大学者法真之后的法正,自觉怀才不遇,再加上刘璋只给他了个县令小官,使得法正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才能却毫无施展之地,便打算另投他人。

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之后,刘璋决定与刘备交好,派遣法正作为使者前往洽谈,正是这次与刘备的洽谈,改变了法正的命运。

二人相见后,相比于刘璋的冷落,刘备则是对法正以礼相待,让法正心中萌生了转投刘备的念头。

为了表达自己投奔的意向,法正主动给刘备献计,希望他能够夺取益州,而后以此为根基,逐渐完成匡扶汉室的大业。

而此前,诸葛亮也曾这样建议刘备,两者的不谋而合让刘备认为法正确实是一位有才能的谋臣,便采纳了他的建议,此后法正公开以刘备为主,成为刘备的肱骨谋臣。

屡献奇谋异策,助主掌控蜀地

刘备占据益州后,赏赐法正黄金五百斤、钱五千万,并任命其担任益州首府蜀郡的太守,相比于此前的新都县令,太守一职不知要高上多少,最重要的是,法正的才华在这里得到了刘备的重视。

如果说此前法正建议刘备夺取益州只是“开胃菜”的话,那么帮助刘备夺取汉中,则是法正给刘备送上的一重大礼。

彼时汉中城仅有夏侯渊和张郃驻守,法正建议刘备应趁此良机一举拿下汉中,因为夺取汉中可以为后期吞并雍州和凉州提供基础,还可以占据地理要害,是一举多得的良策,事实证明,法正的眼光和见解相当毒辣。

在夺取汉中的过程中,刘备命将士摸黑出动,打了张郃一个措手不及,只得向夏侯渊求援。

殊不知这也在法正的计划之中,待夏侯渊分出兵力前往相救后,蜀军在鹿角放了一把火,迫使夏侯渊不得不亲自带兵前来修缮。

救火心切的夏侯渊赶到鹿角,全然不知已经陷入了法正设下的陷阱,而当他看见黄忠披甲策马,手提大刀袭击而来时,已经没有给他后悔的时间了。

最终夏侯渊被黄忠刀劈身亡,张郃也兵败撤退,汉中城彻底落入刘备之手,不久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法正。

刘备夺取汉中后,才真正的稳固了他在蜀地的优势地位,此后不用再担心曹操对蜀地的进攻,意义非凡,可以说如果不是法正的建议,那么刘备很有可能无法坐稳蜀地,甚至后来蜀汉的建立也无从而言。

在法正的辅佐下,刘备能够坐稳蜀地,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那么法正或许很可能力助刘备成就伟业,然而就在夺下汉中的次年,法正便去世了,他的去世让刘备痛失一臂,相传刘备为之接连啜泣多日,无心军务。

法正死后,刘备在军事上再也没有了能够问计求谋的人,诸葛亮更多的是总理后方政务,而法正则长期随军而行,对蜀汉军务的了解要胜于诸葛亮。

后来的夷陵之战,如果法正尚在,定会力阻刘备出兵,即使刘备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而坚决出兵,但以刘备对法正的信赖和仰仗,必定会让他随军出征并出谋划策,也不至于惨败而归,最终退守白帝城无奈托孤。

倘若法正不死,三国定会无存?

法正除了深得刘备的仰仗外,也深得曹操的赞许。公元219年,曹操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吾尽收天下英雄,独不得法正邪?

这就说明法正的才华是被曹操认可的,当初曹操得知刘备夺取汉中后,听闻是法正献计,顿时感叹道:吾知玄德必为人所教也!这两句话,道明了法正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除了曹操,诸葛亮也十分推崇法正,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法正称赞有加,到了后世更是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当真如此?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天下的乱世格局,是不会因为一个人而突然改变的,是时势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哪怕是秦始皇一统六国终结乱世的伟大壮举,其背后不也是有着“奋六世之余烈”的努力和积累?

并且法正虽有谋略之才,但他却是一个无德之人,史载法正此人心胸狭隘,锱铢必较,且在政治上不知变通。

比如刘备曾命法正制定《蜀科》,用以整治吏治,但法正在制定时却因循守旧,因此得罪了当地的诸多豪强,导致他们纷纷抵抗,为刘备在政治上坐稳蜀地造成了障碍。

其次,法正十分记仇,在因功发迹后,凡是曾经和他有过矛盾的人,无论大小都受到了法正的报复,甚至史载法正“擅杀毁伤己者数人”,陈寿也评价他“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

这都说明法正此人空有谋士之才,却无品德而言,再加上在政治方面的守旧和劣势,就注定了法正无法帮助刘备统一天下,退一万步来讲,就算法正有不世之才且多活几十年,但是以后来蜀汉的条件,已经无法支持他完成刘备的未竟之事了。

法正去世时是公元220年,时年45岁,姑且算他多活三十年到250年,但是刘备在223年去世,继位的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根本没有能力支撑起国家。

再者蜀汉的几位大将,也先后在这几年陆续去世:关羽219年去世、黄忠220年去世、张飞221年去世、马超222年去世,就算法正不死,能够继续出谋划策,但是谁来领兵执行?

唯有赵云还能够勉强出战,但也已经到了暮年,那么在229年赵云也去世之后,谁来担起蜀汉军队的重担?就算法正活到此时,也要面临无人可用的境地和无奈。

可能会有人说魏延、姜维之辈,但是历史上魏延在234年去世,姜维虽然可托,但是到了他执掌蜀军虎符的时候,天下局势已经难以扭转,所以即使法正多活三十年,历史也不会因为他而改变。

结语

悠悠历史,归于尘土,即使是天纵之才也抵不过时间的磨损,法正确实是东汉末年声名远播的谋士,也帮助刘备坐稳了蜀地,是名副其实的肱骨名臣,但“法正不死,便无三国”之说,未免就有些吹嘘过头了。

标签: 法正

更多文章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法正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话春秋标签:法正

    提起古今第一谋士,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亮。的确,在大多数人眼里,诸葛亮和“神机妙算”“卧龙凤雏”等形容人聪明至极的词汇连在一起,三国时期好像鲜少有人能盖过其锋芒,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刘备麾下还有着比诸葛亮更为聪明的谋士。那就是——法正。此人帮助刘备起家,深得刘备信任,甚至诸葛亮都劝不住刘备

  • 马谡,刘备都看不上,为何诸葛亮会委以重任?

    历史人物编辑:程浩说历史标签:马谡

    因为不服从先前的军事部署,而在街亭一战中失利,马谡被送上了蜀汉的军事法庭,最终被判了死刑,诸葛亮挥泪将他斩首示众。这段悲剧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也应该知道,早先在刘备还没有逝世的时候,就曾对孔明说过这样一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就是说他一早就嘱托过,认为马谡这个人不能委以重任,按

  • 刘岱、王忠讨伐刘备,刘岱如同马谡,辜负了曹操厚望

    历史人物编辑:白话下三国正史标签:马谡

    此刘岱,非兖州刺史刘岱,而是司空曹操的同乡,司空府长史。(司空长史刘岱)出兵目的 由于刘岱、王忠在史册中没有傲人的作为,又受《三国演义》说曹操让他们打着丞相旗号,以牵制刘备的说法的影响,有必要先澄清此战出兵的目的。 (曹操)遣刘岱、王忠击之(刘备),不克。--《三国志·武帝纪》 “克”是“战胜,

  • 马谡并非被诸葛亮所斩,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小正太标签:马谡

    马谡因违抗军令而丢失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不正军纪,不得不斩了马谡,演义了一出“挥泪斩马谡”的佳话,流传于后世。这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马谡之死,但在史书中未见有记载。正史中对于马谡的死有很多版本,但均未见有记载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这一段,但共同点就是,诸葛亮由于马谡贻误军机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究竟是处罚得当还是另有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车解读标签:马谡

    挥泪斩马谡,是诸葛亮一生当中最为艰难的决定之一。那时的诸葛亮,正在全力推动着第一次北伐,他很期待马谡可以不辱使命守住街亭,这样诸葛亮的大军就可以全部攻下陇西三郡,到时候就不怕曹魏军队反扑,完全可以挥师东向,逐步蚕食长安。然而,马谡失败了,损兵折将丢失了街亭,让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那么,如何处理马谡就

  • 马谡是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街亭一战后,为什么要斩他

    历史人物编辑:王公子讲史标签:马谡

    本文约1190字,阅读时间3分钟左右在《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是一个经典的桥段,马谡因为失去了街亭被诸葛亮斩杀。当时马谡虽然战败,但并非一定要杀他,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杀马谡不可呢?本文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理清事件发生的始末,得出诸葛亮为什么要斩杀马谡的原因。《三国演义》中这样介绍的,诸葛亮派马谡守

  • 诸葛亮为何如此信任马谡?因为他会吹牛装逼,讨孔明欢心

    历史人物编辑:老海君平叔标签:马谡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白眉指的是四哥马良,他前面三个哥哥,都比不过他,唯独五弟马谡,相貌清奇,谈吐非凡,与马良并重当世。不久,马良在随刘备攻打吴国的战争中,因战败于逃亡途中被流寇所杀,而马谡一直跟随在诸葛亮身边,深得信任。按理说,诸葛亮身边不乏能人奇士,为什么偏偏宠信马谡呢?那是因为马谡很有才华,且能

  • 诸葛亮为何不听刘备临终叮嘱,非要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绿叶的舞曲标签:马谡

    公元223年,身在白帝城的刘备,深知重病的自己时日无多。因此刘备命人急招李严、诸葛亮等蜀国重臣前来进见自己,以托付身后之事。弥留之际的刘备,在将蜀国军权托付给李严,将蜀国政务托付给诸葛亮的同时,还对诸葛亮说了两段话。一、如果刘禅难当大任,你可以取而代之。二、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言罢,刘备便撒

  • 三国风云录:为什么刘备不待见马谡,反而诸葛亮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星羽文史录标签:马谡

    凡人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可能是目前家喻户晓的,这就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虽然诸葛亮痛惜马谡,但最后为了军纪不能不斩马谡。 可是据一些史料记载,当年刘备病逝之前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的识人察人

  • 三国中,刘备为何会对诸葛亮说不可重用马谡

    历史人物编辑:周志庆标签:马谡

    因为刘备在荆州驻扎的时候,就已经和马氏家族多有交往,对马家五兄弟的能力和为人都大致有所了解,刘备认为,马谡和他的几位兄长相比,是一个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之辈,不能重用,用他必有大祸。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会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第一,通过与马良的交谈中,得知马良弟弟马谡能力有限。马氏家族在荆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