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说的巨大影响《三国演义》,似乎在民间,对于名将们来说三国时期只有关张、赵麻黄五虎将,再加上一个超级吕布的基本印象。但实际上,所谓的五虎将是不存在的。在史书《三国志》中,陈寿只把关张、马黄、赵三人列在了传记中。究其原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属于蜀汉军事集团四大名将,位居“前后左右”四将之列,又因为赵云的特殊有功之余,他还有刘备侍卫的任务,所以即便是个杂牌将领,也算得上是蜀汉军事集团的核心将领,但不代表这五个人可以相提并论。如果真要在三国历史上找一个可比的“五名将”,曹魏的张辽、张允、徐晃、乐进和于禁就是官方公认的“五好将”。
现在五良将和五虎将之间的口水战比比皆是,老乐也无心插手。也正是因为这个现象,他才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十大名将之中,似乎存在着另一种人:在功绩上,他并不是很明显;论勇猛,无论是敌方万敌关羽、张飞,还是己方常胜将军乐进,都无可比拟。
总之,论武力,这个人可能是最差的;但说到失败的屈辱,他是首屈一指的。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猜到这个人就是于瑾于文泽了。为什么他能排在五将之列?据史书介绍,于禁的一生可谓忠义、勇敢、坚毅,但问题是,这样的人,为何会“终日不安”,背负投降的骂名?换句话说,对于后人来说,这种禁忌的印象是否公平?
首先我们来看于禁为什么会成为曹军的重将,其基础当然是有足够的战功,比如徐州之战于禁攻陷广齐;回救濮阳时,攻破吕布两营。刘辟、斩张勋、斩乔睿……总之,一系列在战场上杀敌斩将的战绩,证明了于禁的实力和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于禁部下狠辣刚毅,不以私利为重。比如曹操打败宛城,于禁杀了夏侯惇手下的很多士兵。
很多人都说于禁要造反,但于禁根本没有解释。而是在整顿后营之后,来到曹操的军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杀自己的人,因为夏侯惇的士兵趁乱骚扰百姓,影响了军威和军纪。看看你自己。毕竟战场瞬息万变。一旦想太多,就很容易影响战局,导致战败。那么,为了整个军队的利益,如果一个人被误解有什么关系呢?从此,于禁的大将作风不仅得到了曹操的赏识,还收服了全军。在剥夺某些将领的兵权这件敏感的事情上,只要于禁出手,结果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由此可见于禁的威望和资历在曹军中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他为什么要投降关羽呢?其实客观来说,在那个时候,武将投降是比较普遍的事情。三国很多名将都有过侍奉多位领主的经历。所以,于禁的自首,按道理来说,并没有那么严重。问题。主要在《三国演义》中,于禁被描述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却未必如此。
更何况,据一些专家分析,关羽毕竟有投降曹操的前科,深得曹操信任。臣服于这种级别的对手,情有可原,不会被曹操惩罚得太重。或许唯一让于津难堪的就是庞德宁死不屈的态度与于津下跪被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更多人将于津的行为放大。
刚才我们说了于禁投降关羽,或许是因为关羽也有投降曹操的背景。那么,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蜀汉曹魏十大名将中,有多少人有投降的历史:赵云先是投靠了袁绍,后又投靠了公孙瓒。公孙瓒战败后投降刘备;更不用说接替父亲马腾的马超,最后被曹操击败,投奔张鲁,后来又被刘备挖走;他是刘表的部下,最后成为刘备手下的虎将;张辽原本是吕布的部下,跟随曹操在白门楼后面;徐晃在李爵郭司之乱时被杨奉发现,最后成为曹操的“周亚夫”;官渡之战,张郃投降曹操。
从这一点来看,只有乐进才是“从一单打到最后”的名将。
另外,即便张飞在蜀汉阵营没有经历过反反复复,但他与曹营夏侯氏的姻亲关系至少说明“三将”也不是百分百没有问题。所以于禁投降关羽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的结局却是主动投降之后又被送回了自己的老主子身边,一定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侮辱。由此看来,除了关羽、赵云、马超、黄忠、张辽、徐晃、张郃之外,之前投降的六位将领,投降后都对新主忠心耿耿,而且没有遇到老主。造成耻辱。关羽虽然回到了刘备身边,但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又岂能与于禁这个“外人”相提并论呢?更大的问题在于,送回曹魏并不是于禁的本意。本来是孙权羞辱曹丕的手段。所以,于禁的不幸,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可这样的安排却放大了他的污点,也给他带来了更多不属于他的不公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