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于禁一生忠勇果敢,坚韧毅重,却投降关羽受辱

为什么于禁一生忠勇果敢,坚韧毅重,却投降关羽受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槐方言配音 访问量:3528 更新时间:2024/3/14 20:19:43

由于小说的巨大影响《三国演义》,似乎在民间,对于名将们来说三国时期只有关张、赵麻黄五虎将,再加上一个超级吕布的基本印象。但实际上,所谓的五虎将是不存在的。在史书《三国志》中,陈寿只把关张、马黄、赵三人列在了传记中。究其原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属于蜀汉军事集团四大名将,位居“前后左右”四将之列,又因为赵云的特殊有功之余,他还有刘备侍卫的任务,所以即便是个杂牌将领,也算得上是蜀汉军事集团的核心将领,但不代表这五个人可以相提并论。如果真要在三国历史上找一个可比的“五名将”,曹魏的张辽、张允徐晃乐进于禁就是官方公认的“五好将”。

现在五良将和五虎将之间的口水战比比皆是,老乐也无心插手。也正是因为这个现象,他才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十大名将之中,似乎存在着另一种人:在功绩上,他并不是很明显;论勇猛,无论是敌方万敌关羽、张飞,还是己方常胜将军乐进,都无可比拟。

总之,论武力,这个人可能是最差的;但说到失败的屈辱,他是首屈一指的。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已经猜到这个人就是于瑾于文泽了。为什么他能排在五将之列?据史书介绍,于禁的一生可谓忠义、勇敢、坚毅,但问题是,这样的人,为何会“终日不安”,背负投降的骂名?换句话说,对于后人来说,这种禁忌的印象是否公平?

首先我们来看于禁为什么会成为曹军的重将,其基础当然是有足够的战功,比如徐州之战于禁攻陷广齐;回救濮阳时,攻破吕布两营。刘辟、斩张勋、斩乔睿……总之,一系列在战场上杀敌斩将的战绩,证明了于禁的实力和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于禁部下狠辣刚毅,不以私利为重。比如曹操打败宛城,于禁杀了夏侯惇手下的很多士兵。

很多人都说于禁要造反,但于禁根本没有解释。而是在整顿后营之后,来到曹操的军营,说明自己为什么要杀自己的人,因为夏侯惇的士兵趁乱骚扰百姓,影响了军威和军纪。看看你自己。毕竟战场瞬息万变。一旦想太多,就很容易影响战局,导致战败。那么,为了整个军队的利益,如果一个人被误解有什么关系呢?从此,于禁的大将作风不仅得到了曹操的赏识,还收服了全军。在剥夺某些将领的兵权这件敏感的事情上,只要于禁出手,结果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由此可见于禁的威望和资历在曹军中都是数一数二的,那他为什么要投降关羽呢?其实客观来说,在那个时候,武将投降是比较普遍的事情。三国很多名将都有过侍奉多位领主的经历。所以,于禁的自首,按道理来说,并没有那么严重。问题。主要在《三国演义》中,于禁被描述为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却未必如此。

更何况,据一些专家分析,关羽毕竟有投降曹操的前科,深得曹操信任。臣服于这种级别的对手,情有可原,不会被曹操惩罚得太重。或许唯一让于津难堪的就是庞德宁死不屈的态度与于津下跪被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更多人将于津的行为放大。

刚才我们说了于禁投降关羽,或许是因为关羽也有投降曹操的背景。那么,我们也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蜀汉曹魏十大名将中,有多少人有投降的历史:赵云先是投靠了袁绍,后又投靠了公孙瓒。公孙瓒战败后投降刘备;更不用说接替父亲马腾的马超,最后被曹操击败,投奔张鲁,后来又被刘备挖走;他是刘表的部下,最后成为刘备手下的虎将;张辽原本是吕布的部下,跟随曹操在白门楼后面;徐晃在李爵郭司之乱时被杨奉发现,最后成为曹操的“周亚夫”;官渡之战,张郃投降曹操。

从这一点来看,只有乐进才是“从一单打到最后”的名将。

另外,即便张飞在蜀汉阵营没有经历过反反复复,但他与曹营夏侯氏的姻亲关系至少说明“三将”也不是百分百没有问题。所以于禁投降关羽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他的结局却是主动投降之后又被送回了自己的老主子身边,一定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侮辱。由此看来,除了关羽、赵云、马超、黄忠、张辽、徐晃、张郃之外,之前投降的六位将领,投降后都对新主忠心耿耿,而且没有遇到老主。造成耻辱。关羽虽然回到了刘备身边,但他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又岂能与于禁这个“外人”相提并论呢?更大的问题在于,送回曹魏并不是于禁的本意。本来是孙权羞辱曹丕的手段。所以,于禁的不幸,只能说是命运的安排。可这样的安排却放大了他的污点,也给他带来了更多不属于他的不公评价。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关羽擒于禁仅仅是运气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于禁

    略论建安末年震动中原却惊天逆转的大战系列关羽擒于禁仅仅是运气吗?从建安六年(201年)至二十四年,关羽在荆州已经有将近二十个年头,从建安十八年(213年)开始独自镇守荆州也有六年,他对于荆州的天文地理应该有所掌握的,况且也曾跟刘备驻扎在樊城,对樊城及其周边的环境绝不陌生。作为一个北方人还可以带领水军

  • 手握6万荆州兵,关羽为何无法攻破襄阳和樊城?曹仁的实力很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曹仁

    导语: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正常战役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个月。打一座城池,三个月打不下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更何况,曹操两次增员,守将曹仁也不比关羽差,双方的兵力更没有悬殊可言。当年陈友谅带领60多万大军,围攻只有2万人马的洪都南昌,守将朱文正也坚挺了83天之久,相差30倍的实力,也能顶上3个

  • 硬怼关二爷!樊城之战曹仁挡住关羽猛击,如此表现还有谁能做到?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曹仁

    北伐樊城,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辉煌的战果让年近花甲的老将关二爷获得了空前的名誉和声威。《易》云:亢龙有悔。当人或物处于巅峰之时,应当保持警惕,否则必然盛极而衰,如同烟花一样,在片刻的灿烂之后立马沉寂。可惜,关二爷喜欢读《春秋》而不读《易》,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樊城久攻不下,东吴用计使关羽放松警

  • 三国时的曹魏名将夏侯惇、曹仁,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略知一二标签:曹仁

    夏侯惇和曹仁,皆是曹操的嫡系核心将领,也是最受曹操信任的心腹爱将。从正史来讲,不论是武功,还是统兵作战能力,曹仁都要略胜夏侯惇一筹。但是,夏侯惇在曹营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绝对的曹营第一将。曹操是东汉末年大宦官曹腾的养孙,由此,成了沛国谯县(现安徽亳州)曹氏宗亲。而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所做注

  • 曹魏最被低估的一代名将:能力不输曹仁,战功仅在张辽之下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曹仁

    曹操麾下大将有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他的本家曹氏和夏侯氏,其中杰出者有曹仁、 曹洪 、 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并称的八虎骑,八人之中以夏侯惇地位为尊,其次是曹仁,其余曹真、曹休和夏侯尚三人是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夏侯渊则有点特殊:第一,除去去世较早的曹纯,夏侯渊是第一代最晚封侯之人;

  • 三国最被高估的武将,虽有“七进七出”,其实不过曹仁、甘宁等辈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曹仁

    三国武将,众说纷纭。焦点人物有吕布、赵云、张飞、关羽等几十个武将。有意思的是,这些焦点武将扎堆于三国前期,到了三国后期,人才凋零,拿得出手的武将不过魏延、姜维、邓艾那么几个,在蜀国相继失去五虎大将,魏国相继失去五子良将的寂寞岁月里,有一个武将,逆天而上,使一条钢鞭,七进七出,杀得数百魏将闻风丧胆,也

  • 曹仁即是宗室又是名将,那他的后代为何没走进曹魏政治中心?

    历史人物编辑:胡润平标签:曹仁

    我们先来看下曹丕的后代处境。曹泰的待遇还算是不错,世袭了父亲的爵位。史书记载,子泰嗣,官至镇东将军,假节,转封甯陵侯。不过,他属于有名无实,虽然官位摆在这里,但是他手里并没有多少的权力。至于进入曹魏的政治中心,自然是想到不敢想。曹泰至少还是有名无实,曹泰的弟弟就更惨了,他们只是被封为列侯。史料记载,

  • 关羽徒有虚名?正史中吊打曹魏五子良将,逼得曹仁差点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树人谈史标签:曹仁

    现在有一个观点,说关羽只是徒有虚名,杀颜良靠的是偷袭,文丑根本不是关羽杀的,而是曹操杀的,其他的战绩更是一塌糊涂,有何资格位列五虎将之首?还不如张飞,至少张飞还曾独立带兵打败过张郃,在入蜀之战中表现也颇为抢眼。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关羽仅仅是靠刘备二弟的身份因此在蜀汉地位如此崇高,恐怕也难以服众吧;

  • 周瑜、曹仁正面硬刚,刘备袭取荆南四郡,关羽绝北道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曹仁

    赤壁之战,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但紧随其后的南郡之战,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交战方联盟军以周瑜、刘备为主帅,参战将领有程普、关羽、张飞、甘宁、凌统、吕蒙等。曹军以曹仁为主帅,参战将领有徐晃、满宠、李通等,前后持续一年多的时间,也是精彩非常。此战是周瑜人生的最后一战,

  • 同样是重要的战略据点,曹仁为何放弃了江陵,却唯独要死守樊城?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曹仁

    #三国风云录#曹仁是曹操最信任的亲族将领之一,在赤壁之战后,他负责防守荆州方向上的敌军。在这个方向上,曹仁先后与周瑜、关羽进行了艰苦的争夺,最终守住了襄樊防线,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从曹仁的战斗历程可以看到,同样是进行防御战,他放弃了江陵,却死守樊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曹仁守江陵与樊城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