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羽水淹七军,于禁选择不战而降,学者:我们误会于禁了

关羽水淹七军,于禁选择不战而降,学者:我们误会于禁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读史小白 访问量:4880 更新时间:2023/12/13 15:33:30

水淹七军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无论是三国演义中还是三国志中,对水淹七军都有记载。只不过三国演义中的水淹七军是关羽放水围困了庞德于禁等人,可是三国志中并不是这样,正史记载关羽没有决堤水攻。是因为霖雨导致了自然水灾。

自然灾害的出现,让于禁等人被围困。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精彩的描写,但是小说中的描写有很多是虚构的。比如说三英战吕布,还有五虎上将等等,这些都是虚构的。那么小说中的五子良将无疑是非常厉害的。

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在这五人中,于禁无疑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位。从刘备封汉中王之后,刘备的胃口就显现了出来,此时的刘备想要一统天下。刘备成为了汉中王之后,就派了关羽镇守荆州,此时的关羽负责对抗曹仁

曹仁面对关羽的进攻,肯定是心有顾忌的,于是曹仁向曹操求援。这时候曹操派出了禁和庞德亲率三万大军驰援曹仁。此时关羽准备进攻樊城。不过最终的关羽没有攻下樊城,反而是丢了荆州三郡,分别是南郡、零陵、武陵,关羽最终兵败身亡。

樊城之战的失败,倒是给了孙权机会。孙权趁机占据了荆州南部六郡,由此孙权实力大增。话说回来,关羽想要进攻樊城,当时没有一个武将敢出城应战。此时的曹仁命令士兵坚守不出。此时于禁和庞统率军前来,可是这两人没有抵御关羽的能力。

关羽对荆州地区的环境和地理位置是非常了解的,在于禁驻守的地方,处于低洼地带。于是关羽有了机会,恰巧荆州地区常年处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中,此时的于禁就处在低洼地区。关羽命人建造大船,同时开始调集水军,这样做就是准备应战。

大雨下了十多天的时间,汉水暴涨。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关羽水淹七军的机会。正史中的关羽是没有决堤的,三国演义中,关羽是决堤的。这就是正史与三国演义的区别所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决堤引大水淹至樊城北部平原。

于是于禁被水淹,此时的于禁是走投无路,选择了投降。在正史中,于禁是被大雨所困,此时的于禁仍然是走投无路。那么之后的事情就是于禁不战而降。曹操知道此事后,史书记载了“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临危赴难,反不如庞德耶!””

庞德即使是死也不投降关羽。相比较来说,人们对于禁的看法就充满了争议。现如今看来,于禁本身就不是忠烈死节之臣。虽然于禁不是忠烈死节之臣,但是于禁也绝不是懦弱无为的武将。这样的误解可以结束了。陈寿对于禁的评价是很客观的。

陈寿评价于禁为“最号毅重。”于禁虽然投降了,但是于禁在带兵打仗方面是非常厉害的。陈寿评价于禁为“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其实现如今看来,于禁仅仅是打了败仗,正常的投降而已。

明朝思想家李贽评价于禁为“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现如今看来,无论是怎么看,于禁都仅仅是正常的投降,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情况。为什么于禁会被后人咒骂呢?这就是于禁与当时的庞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庞统誓死不投降,可问题是于禁竟然是不战而降,这就让后人对于禁产生了懦弱的想法。可是正史中的于禁绝不是这样。只能说于禁和庞统两人投降关羽后,举动反差太大。曹魏阵营中,出现了很多投降的文官武将,只不过这些人没有被后世所骂。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当时于禁投降的时机不对。张郃投降曹操时,根本没有想要反绑双手,以求以死。在当时来说,张辽为何没有被后人诟病?只能说张辽的投降,是因为没有庞统这样的人物做衬托,所有没有受到后人的诟病。

标签: 于禁

更多文章

  • 关羽张辽于禁都做过降将,为何只有于禁被人嘲笑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圣标签:于禁

    关羽、张辽、于禁都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代名将,单拿出来任何一个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存在。那为什么关羽张辽投降,却没人诟病,只有于禁投降关羽却被耻笑终生?其实原因有三,看看你能猜到几个?一,地位不同关羽在投降曹操时,几乎没有任何官职,如果不是后来蜀汉成就了大业,他可能直接就被历史忽略了。张辽在投降曹操时,

  • 关羽张辽于禁都曾被俘投降,为何关羽张辽名垂千古,于禁遭人唾弃

    历史人物编辑:白话三国正史标签:于禁

    #三国风云录#在三国的历史上,许多将领都经历过被俘投降的事情。其中最有名的三位将领分别是关羽、张辽和于禁。他们都曾经被俘过,并且投降了敌人。但是,关羽和张辽的投降并没有让他们的名声受到影响。相反,他们因为自己的战绩被选入古代的七十二名将。可是于禁却遭到了大家的唾弃,屈辱的死去。幸与不幸,为何差别这么

  • 于禁投降关羽,后被送回魏国,曹丕为何要将他羞辱而死呢?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于禁

    在曹魏五子良将中,于禁先属鲍信(曹操的恩人),后属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敢于攻击不守规矩的青州兵,为了维护军法不惜杀掉自己的故友,受到曹操称赞“胜过古代名将”。不过,公元219年,关羽围攻襄樊时,于禁亲率七军前往救援。全军覆没,被收押在南郡。黄初二年(221年),于禁辗转返回魏国,最终官拜

  • 为什么于禁一生忠勇果敢,坚韧毅重,却投降关羽受辱

    历史人物编辑:阿槐方言配音标签:于禁

    由于小说的巨大影响《三国演义》,似乎在民间,对于名将们来说三国时期只有关张、赵麻黄五虎将,再加上一个超级吕布的基本印象。但实际上,所谓的五虎将是不存在的。在史书《三国志》中,陈寿只把关张、马黄、赵三人列在了传记中。究其原因,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属于蜀汉军事集团四大名将,位居“前后左右”四将之列,

  • 关羽擒于禁仅仅是运气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于禁

    略论建安末年震动中原却惊天逆转的大战系列关羽擒于禁仅仅是运气吗?从建安六年(201年)至二十四年,关羽在荆州已经有将近二十个年头,从建安十八年(213年)开始独自镇守荆州也有六年,他对于荆州的天文地理应该有所掌握的,况且也曾跟刘备驻扎在樊城,对樊城及其周边的环境绝不陌生。作为一个北方人还可以带领水军

  • 手握6万荆州兵,关羽为何无法攻破襄阳和樊城?曹仁的实力很强大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曹仁

    导语:关羽攻打襄阳和樊城,正常战役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三个月。打一座城池,三个月打不下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更何况,曹操两次增员,守将曹仁也不比关羽差,双方的兵力更没有悬殊可言。当年陈友谅带领60多万大军,围攻只有2万人马的洪都南昌,守将朱文正也坚挺了83天之久,相差30倍的实力,也能顶上3个

  • 硬怼关二爷!樊城之战曹仁挡住关羽猛击,如此表现还有谁能做到?

    历史人物编辑:李亚冲标签:曹仁

    北伐樊城,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辉煌的战果让年近花甲的老将关二爷获得了空前的名誉和声威。《易》云:亢龙有悔。当人或物处于巅峰之时,应当保持警惕,否则必然盛极而衰,如同烟花一样,在片刻的灿烂之后立马沉寂。可惜,关二爷喜欢读《春秋》而不读《易》,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樊城久攻不下,东吴用计使关羽放松警

  • 三国时的曹魏名将夏侯惇、曹仁,谁的武功厉害?谁带兵打仗更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略知一二标签:曹仁

    夏侯惇和曹仁,皆是曹操的嫡系核心将领,也是最受曹操信任的心腹爱将。从正史来讲,不论是武功,还是统兵作战能力,曹仁都要略胜夏侯惇一筹。但是,夏侯惇在曹营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绝对的曹营第一将。曹操是东汉末年大宦官曹腾的养孙,由此,成了沛国谯县(现安徽亳州)曹氏宗亲。而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所做注

  • 曹魏最被低估的一代名将:能力不输曹仁,战功仅在张辽之下

    历史人物编辑:倔强的程序猿标签:曹仁

    曹操麾下大将有一个重要来源,那就是他的本家曹氏和夏侯氏,其中杰出者有曹仁、 曹洪 、 曹纯、夏侯惇、夏侯渊、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人并称的八虎骑,八人之中以夏侯惇地位为尊,其次是曹仁,其余曹真、曹休和夏侯尚三人是第二代的领军人物。夏侯渊则有点特殊:第一,除去去世较早的曹纯,夏侯渊是第一代最晚封侯之人;

  • 三国最被高估的武将,虽有“七进七出”,其实不过曹仁、甘宁等辈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曹仁

    三国武将,众说纷纭。焦点人物有吕布、赵云、张飞、关羽等几十个武将。有意思的是,这些焦点武将扎堆于三国前期,到了三国后期,人才凋零,拿得出手的武将不过魏延、姜维、邓艾那么几个,在蜀国相继失去五虎大将,魏国相继失去五子良将的寂寞岁月里,有一个武将,逆天而上,使一条钢鞭,七进七出,杀得数百魏将闻风丧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