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耀六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率军大举征伐蜀国。蜀国迅速做出应对,大将姜维把钟会十几万大军挡在剑阁,可惜邓艾却取道阴平直奔蜀国皇城成都。按理来说,孤军深入乃是兵家大忌,特别是邓艾仅有几千兵马,《三国演义》更是说只有2000。
然而面对这样一支只能算是先头部队的孤军,在后援几乎不可能短时间赶到的情况下,来到蜀国防守最为严密的都城,刘禅的第一反应不是派人将他剿灭,或者据城而守,等待勤王部队。反而直接打开城门,带领满朝文武,直接向邓艾投降了。
这一奇葩行为也导致刘禅在后世一直被人评价为昏庸、无能。那么,刘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真的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成都兵力空虚,打不过邓艾?或者说是刘禅懦弱无能,贪生怕死,没有一战的勇气?其实都不是,刘禅之所以投降,原因不外乎两点罢了。
第一:大势所趋
蜀汉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未完成其遗志,进行了五次北伐,诸葛亮去世后,他的接班人姜维更加夸张,进行了十一次北伐。我们都知道,打仗是极其耗费人力物力的,蜀汉两代人16北伐,耗尽了蜀汉的底蕴,即便是天府之国,也没办法支撑如此强大的消耗了。
而此时的曹魏,人才辈出,国力日盛,正常人都能看得出来,如果不出现巨大变故的话,曹魏一统天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因此刘禅的选择本来就不多,要么死战殉国,要么投降曹魏,要么投奔东吴,等东吴被灭后再投降曹魏。很显然,刘禅没那么有血性,所以他选择了最直接的一条路。
第二:民心所向
一方面,刘备当初来到益州的时候,就做了许多侵害当地人利益的事情,比如放任士兵抢夺财物,盘剥百姓等等,让百姓苦不堪言。另一方面,长时间无休止的北伐,却没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让百姓早已厌倦了战争。以前魏军在外面就算了,现在都打到家门口了,指望他们拼死守护蜀国,肯定是不现实的。
因此,民心所向之下,刘禅投降也在情理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派,正是这种思潮的拥护者。而以刘禅“天资仁敏”的智商,不可能看不出来这一点,所以,刘禅要么自己主动开门投降,要么谯周这帮人把刘禅绑了,送出城去投降。
正是基于这两点原因,所以刘禅在面对邓艾几千兵马的时候,果断选择了投降。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只要魏国军队能突破重围来到成都,别说几千人,就算几百人估计也是一样的场面。各位看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