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被甘露事变搞得有些焦头烂额的司马昭决定出兵蜀汉,希望以战功消除自己身上的负面影响。
司马昭此次伐蜀兵分三路: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大军出甘松、沓中,牵制在这一带屯田自保的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大军直扑武街、桥头,切断沓中到汉中的交通,以和邓艾一起消灭姜维大军;第三路则是钟会统帅的主力十万余人直驱汉中。
因为此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并没有听取姜维的警告,做好准备,汉中防务空虚。因此钟会这一路魏军进展顺利,夺取了汉中。但是姜维却用计骗过了诸葛绪,经桥头成功率军回防剑阁。而刘禅派来的董厥、廖化、张翼等部援军也纷纷赶到。剑阁地势险要,钟会一时无法攻克。
邓艾得知钟会在剑阁受阻以后,决定率军从阴平小路出江油,直取剑阁后方的涪城,以迫使姜维回援。如果姜维不撤军,那么他就攻打成都,迫使刘禅投降。
邓艾随即从部下选了万余精兵,经阴平小路取江油,在钟会派来的田章等人配合下发起猛攻。江油守将马邈没想到魏军会从阴平小路进攻益州,属于防范,只能向魏军投降。
邓艾随即在涪城、绵竹两次击败了刘禅派来迎击的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刘禅随即投降。
刘禅投降,首先来说他只是一个守成之君,并没有刘备那样开疆拓土的经历。加上他生性有些懦弱,遇到大军围城自然心生怯意,想着投降了。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刘禅也没什么资本继续抵抗了。
王隐在《蜀记》里曾经提及,蜀汉灭亡时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这个数字看着不少,但是这是蜀汉举国上下军力的总和,并非成都城内有这么多军队。
此时蜀军主力都在剑阁,由姜维带着抵挡钟会大军,这部分蜀军就有四五万之多。此外汉中还有部分蜀军据城死守,也有一两万之众。再扣除守卫南中、永安、巴郡等边地的蜀军和各地的州郡兵,诸葛瞻又带走了一部分守军,成都还有多少兵马是一个大问题。
相比之下,邓艾原来就有万余人马,加上田章的部队,兵力差不多有两万。此时除非姜维率郡返回,否则蜀军很难集结起能和他对抗的兵力。
然而姜维守卫的剑阁正面临钟会大军的攻击。即使姜维成功率军在邓艾攻打成都之前返回。那么剑阁缺乏大军镇守,钟会统帅的十几大军一旦进入益州,蜀汉一样难以抵抗。
而且在邓艾夺取涪城以后,姜维要返回成都也没这么容易,想摆脱钟会的追击也没那么容易。历史上姜维返回成都途中,就被钟会的大军追上,围困在广汉一带。刘禅根本指望不上。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此时益州本土世家豪族其实并不愿意再和魏国继续打下去。
刘备并非益州的本土势力,他率军平定益州以后,重用的也是从荆州跟着他一起入川的那些老臣和荆州士人,对于益州本土士人的使用颇有限制。这是作为一个外来政权的无奈选择。
但是这样对于益州士人来说,继续和魏国打下去损失的是益州的人力物力,而得益的确实刘禅为首的外来派,自然不愿意继续和魏国对抗。此时出卖刘禅换取魏国对益州士族的谅解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所以以谯周为首的益州本土官员都力主投降。
刘禅手下没兵,又没有本土势力的支持,自然也只有投降一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