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杀马谡,经历了重大挫折磨炼过后的马谡,日后倒也有一定的可能性,或会成长为名将,也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军师将军。
但是注意,只是有可能,而不是肯定会!
然而问题是:如果不杀马谡,危害性却会马上出现!蜀军的军纪将立即崩坏,这对军队战斗力的损害将是摧毁性的。
因为马谡犯下了二大必诛之罪:
(1)违反命令节制,擅自更改了诸葛亮预定的作战方案。没有在街亭当道筑垒据城坚守,自作聪明移兵山头,造成兵败。
此为必杀之罪一。
(2)兵败后,没有收拢部队组织突围;而是放弃了指挥,弃军潜逃。
这更是必杀之罪二。
幸亏有宿将王平善后,收拢了不少溃卒,从而为人口不足,兵源紧缺的蜀汉挽回了不少兵力损失。
由此,不杀马谡将会产生的危害性如下:
如果诸葛亮赦免了马谡。
那么自诸葛亮掌军以来,蜀汉军队引以为傲的赏罚严明制度将荡然无存;
而诸葛亮在军中也再也无法做到令行禁止,军令如山。
而诸葛亮是决不容许这种将伤害到国之根本的情况出现的。
所以马谡决不可留,必须杀一儆百!
从街亭之败看马谡的表现,马谡也不一定以后能成长为军师。
马谡是参谋型人才,长期跟在统帅身边,眼界远,考虑问题也较全面。
一般长期跟着大领导的秘书,都有这优点。
但是同步的缺点就是:
一:
由于长期跟着统帅,造成了自视甚高,瞧不起基层一线将领。
在统帅面前唯唯诺诺,小心谨慎伺候着。一旦下了基层,就立即趾高气昂,把自己当成了统帅,刚愎自用,听不得其他意见。
马谡就是这样对待王平的!
二:
是缺乏基层实践经验,凭着书本理论知识去办事。这在平时易瞎折腾,在战争中这样带兵,那就要出大事,要人命了!
马谡选择驻军山头,以便战时居高临下冲击敌人。却忽视了水源会被切断的危险,以及敌军若以强弓劲弩列阵,凭步兵冲锋是决不可能冲得破之现实;这就是严重脱离了实践的、典型的理论派做法。
由此,有人说,给马谡时间,马谡会成长的。
那么真能如此吗?
答案是:真不见得!
马谡虽然缺直接带兵经验,但马谡并不是新兵,早已是戎马多年的老参谋了。
所以,真要能成长,他早就成长起来了!
比如街亭之战,老老实实按诸葛亮预定方略部署筑营设防,自己缺带兵经验,身边有老营伍宿将王平辅佐,谦虚点,多问问,不就行了?
常言道:谦虚使人进步。
而马谡是一个连谦虚也做不到的人,从刚愎自用、到兵败弃军而逃,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样的人,性格已定型,是永远成长不了的。
恰如三国演义中一句话:此人言过其实,难当重任,不可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