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由于它的精妙使之成为了现代军事院校学生的必修之课,即使在国外的军事院校也是备受推崇。但是,其实的精妙之处必须要彻底理解,在战场上能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克敌制胜。如果死搬硬套,则不会带来胜利,反而有害。关于死搬硬套的典型例子,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莫过于战国时期赵括的纸上谈兵和三国时期的马谡失街亭了。在《孙子兵法》中有一策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关于这个战术思想的应用,在历史上成功都却是不多,而用此招的我们所知道的有马谡和韩信,但马谡用而失败,韩信用了却获得了胜利,这其中有什么妙处呢?
一,马谡死套兵法,丢失街亭
话说诸葛亮北伐节节胜利,蜀军一路势入势如破竹,魏主大惊,遂复起用司马仲达,司马懿率军二十万直扑街亭。诸葛亮深知街亭虽小但事关重大,因为他是汉中的咽喉,须派人防守才能保蜀军的安全。此时马谡自告奋勇,立军令状前往驻守。诸葛亮不放心又派素来行事谨慎的大将王平做了副将,一同前往。同时为了保险期间,又派高翔率兵一万驻守旁边东北处的列柳城,派魏延率本部人马去街亭之后扎营,以做呼应之势。临行时诸葛亮又一再叮咛马谡,须在当道扎营,使敌人不得偷过。
马谡到了街亭后,见旁边有一小山,便改变了主意,要将营寨扎在山上。王平搬出诸葛亮的话来劝谏,马谡却搬出兵法来回绝,认为道路上扎营不符合兵法,且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管教魏兵有来无回。天哪!马谡居然想打败司马懿。王平认为,如果魏兵围山,再断水道,则蜀军不战自乱。马谡又搬出了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兵只能更拚命。他还讥讽王平说,自己熟读兵书,连诸葛亮都经常听他的。结果他上山后,正如王平所担心的,司马懿果真是围山断水,然后放火,魏延、高翔、王平均救不了。就这样丢失了街亭,诸葛亮也只能是“挥泪斩马谡”了。
二、韩信背水结阵,一战而胜
韩信“暗渡陈仓”平定三秦后,渡过黄河灭亡魏国生擒了魏王豹,然后迅速占据了代国,转而将兵锋直指较强的赵国。当时韩信只有三万人马,而陈馀则拥兵二十余万。所以陈馀没有听李佐车的建议,利用天险沿途阻击防御,而是想与韩信进行决战。于是,韩信顺利地通过了太行山,然后背水扎营,准备与陈馀的二十万大军进行决战。而当时陈馀及其部下一看都乐了,这不符合军事常识啊,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所以,对一鼓作气消灭韩信就有了很大的信心。
韩信在大战前先观察了地形和敌军的阵型,他发现陈馀军营两边不远处各有一个小山包,韩信就命手下两个将领各带一千人,带了很多的旗帜,提前趁夜晚悄悄地潜伏到山包上。韩信告诉他们,明天开战之后,如果陈馀的军队倾巢出动的时候,就趁机攻占大营,并将所有的旗帜遍插在敌军的大营中。然后韩信给副将下达命令,让部队明天早上先简单吃一点,等我们打完了仗后再好好地吃一顿。众将满心狐疑,这三万对十万怎么打呀?况且又将军队置于这么不利的境地,还能打胜吗?可既然大帅说了,那就只好这么办了。
第二天刚开战不久,汉军没有过多久就开始败退,但是跑着跑着就到了河边,士兵一看没有地方可去了,便拚命的抵抗。陈馀一看汉军败退,便指挥大军倾巢出动,追杀了过来。这时提前埋伏的这两千人就趁机夺取了大营,陈馀的军队看到大营里面插满了汉军的旗帜,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赵地,并从后面杀了过来,顿时军心动摇,无心恋战。而韩信这边则指挥军队反攻,结果赵军大败。
三,韩信胜而马谡败的原因所在
首先,二人的战略意图不同。马谡来到街亭的目的是要守卫街亭不失,而不是为了要消灭魏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他只能是死守要道,交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而诸葛亮所派出的高翔、魏延都是保障性措施,并没有辅助歼敌的意图,所以他们也都不会主动出击,除非街亭有险。而韩信来到赵地则是为了要灭亡赵国,是处于攻势的,所以,尽管兵力少,但他却是过了河的卒子,只能往前走。要想获胜,就得用绝招、奇招了。
其次,二人所面临的对手不同。司马懿与陈馀虽然不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二人对于军事才能确实是有天壤之别的。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也是诸葛亮唯一的对手,就连诸葛亮都是惧怕他三分,又何况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呢?而陈馀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生,没有什么军事经验,但凭借兵力上的优势却轻视汉军,这也正是韩信大为利用的一点。
第三,二人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不同。马谡是将《孙子兵法》当成了致胜的法宝,认为照做就一定会胜,所以没有灵活应用。“居高临下”也好,“置之死地而后生”也罢,应该都是在处于攻势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是一种主动行为。而马谡却把防御战打成了进攻,焉有不败之理?而韩信则是将《孙子兵法》当成一种策略,是根据战场的情况而决定的。他将军队“置之死地”是为了激发斗志而坚守住,然后待敌有变,再进行反攻的一种策略,因为他在敌后搞了小动作,相信敌人肯定会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