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物,在安禄山死后继续和李唐对抗,杀死安庆绪而自立为王,兵败九大节度使得以割据,如果说安禄山是导诊之乱的掀起者,那史思明就是将这个局面稳固的奠定者,因为他也没能力收服安禄山麾下那些骄兵悍将,只能是各自为政。
史思明,和安禄山一同是异族人,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出生只差一天,因此从小关系很好,后来成年后也没断了联系,甚至同时被张守珪看重,当了其麾下捉生将(就是抓少数民族为奴的将领),张守珪当时凶名在外,加上镇守幽州,免不了和新罗,百济,高句丽等打交道,因此凶狠一些也在所难免。因此,安禄山,史思明二人对张守珪是很畏惧的,可惜张守珪此人过于自负,后来中计而不自知,相比安禄山的节节高升,史思明坎坷有些多,736年因为欠官府债款而走投无路,到达了奚族的地盘,差点被杀死。结果这位临危不乱的人才想出了狐假虎威的办法,哄骗奚王说自己是唐王的使者,带着一百多人的使者就前往长安,然后到达平卢的时候就骗守将说这些人是来突袭的,让守将把他们都干掉,就这样,利用双方情报的不互通,史思明立下了功劳,被推举当了将军,后来入朝和玄宗谈论这件事儿(隐瞒去了细节),被赐名史思明,说实话这事儿影响确实不太好,利用番邦的臣服之心而杀戮,终究不是长久之道啊。后来和玄宗交谈,玄宗觉得他的军事天赋很高,称赞他,又问他多大了,得知他40岁之后,拍着他的背说“你努力吧,日后一定会显贵”。不出所料,安禄山死后,唯我独尊几年,也算是应了这句话。随后李隆基信任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那位发小一朝得势,三镇节度使兼任的同时也助涨了一个叫野心的东西,他当然也乐见其成,755年,以清君侧(杨国忠)为名起兵,攻克洛阳后自立为帝,史思明被封范阳节度使,掌握河北,麾下八万士卒,算得上一方诸侯了。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河北等地承平已久,被史思明打的措手不及,一路战功赫赫,直到常山遇到抵抗,后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支援,骄傲的史思明才遇到了对手,败战后无奈撤军,幸亏李隆基走的一手“好棋”,成功的把潼关和长安让出去,不然怕是安史之乱就要被朔方军终结。随后郭子仪等人为了保护灵武朝廷合法性而撤军,结果河北之地再次被史思明攻克,毕竟幽州精锐比内地驻军还是要强很多的,随后攻克清河,一时风光无二。
之后是肃宗登基,和安史叛军大战,老对手李光弼镇守太原,于是史思明带兵围困太原,结果打了很久没打下去,直到安庆绪的命令传来,他才知道安禄山死了,随后撤军,而称帝的野心也开始膨胀。随后安庆绪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和史思明明争暗斗,甚至派兵以观察的名义准备暗杀他,结果史思明技高一筹,先是把酒言欢,让那些人不好开口,随后痛下杀手,之后为防备安庆绪更是立马投降了朝廷,当时的朝廷也不想打仗,就顺势接受了将史思明封为归义王,继续当他的范阳节度使。可以说就是换了一个名号,毕竟安庆绪势力范围还不小。758年,史思明不断招兵买马的行为让李亨不满,他派出乌承恩(史思明老上司,双方关系不错)来策反史思明部下,顺便干掉史思明,结果计划败露,史思明以这个借口再次叛乱,和朝廷对峙。随后,李亨派出九大节度使讨伐安庆绪,但是没有元帅,这就给这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节节败退的安庆绪不得已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派兵支援而坐山观虎斗,时机合适后出兵,结果怎么说呢?只能说天数不在大唐,那一场遭遇战突然飞沙走石,双方匆忙撤军,因为李唐人多,损失多,承担不起下一场战争的消耗而撤军,相比之下,史思明损失少,再加上会造势,很快就在河北等地站稳了脚跟,随后和安庆绪过招,年轻的安庆绪怎么会是老谋深算的史思明对手?没多久就落得了身死族灭的下场,跟随安禄山起兵的高尚,庄严等人也都被处死,至此,安史之乱进入史思明统治时期,而安禄山的旧部在安禄山死后大多数都待价而沽,说白了,安庆绪和史思明都命令不了他们,只能是战时守望相助,过后一拍两散的局面。此战后郭子仪兵败下野,老对手李光弼再次走马上任,和史思明连番大战,史思明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招数总是被李光弼化解,双方打的不可开交,直到吉祥物“鱼朝恩”出现,和仆固怀恩密谋夺权,结果轻敌冒进,被史思明杀的溃不成军,一仗扭转了之前不利的局面。随后乘胜进攻陕州,结果久攻不下,内部继承人的矛盾被激发,史思明就威胁长子史朝义说,再攻不下,给你砍了,因此逼反了自己的长子,在一个夜晚被杀死,至此,安史之乱进入蛰伏期,不久之后手段,魄力都没有的史朝义就兵败身亡了。
可以说,安禄山和是清明的下场都差不多,死于儿子手中,只能说他们是乘势而起,兴盛一时,对于帝国的具体框架压根没有概念,太子谋反这种事儿做的轻车熟路,自然只能是昙花一现了,史思明后来战场打不过李光弼,朝堂处理不好继承权问题,加上人心仍然在李唐,落败就是时间问题了,凭借强大的范阳精锐可以抵抗一时,可是史思明一死,就只能是李唐手中待宰羔羊了。不过李唐也没有那个魄力给李光弼等人放权,所以藩镇之祸就埋下了伏笔,毕竟名将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机会错过也就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