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解说家 访问量:2275 更新时间:2023/12/22 9:52:55

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物,在安禄山死后继续和李唐对抗,杀死安庆绪而自立为王,兵败九大节度使得以割据,如果说安禄山是导诊之乱的掀起者,那史思明就是将这个局面稳固的奠定者,因为他也没能力收服安禄山麾下那些骄兵悍将,只能是各自为政。

史思明,和安禄山一同是异族人,和安禄山是同乡,两人出生只差一天,因此从小关系很好,后来成年后也没断了联系,甚至同时被张守珪看重,当了其麾下捉生将(就是抓少数民族为奴的将领),张守珪当时凶名在外,加上镇守幽州,免不了和新罗,百济,高句丽等打交道,因此凶狠一些也在所难免。因此,安禄山,史思明二人对张守珪是很畏惧的,可惜张守珪此人过于自负,后来中计而不自知,相比安禄山的节节高升,史思明坎坷有些多,736年因为欠官府债款而走投无路,到达了奚族的地盘,差点被杀死。结果这位临危不乱的人才想出了狐假虎威的办法,哄骗奚王说自己是唐王的使者,带着一百多人的使者就前往长安,然后到达平卢的时候就骗守将说这些人是来突袭的,让守将把他们都干掉,就这样,利用双方情报的不互通,史思明立下了功劳,被推举当了将军,后来入朝和玄宗谈论这件事儿(隐瞒去了细节),被赐名史思明,说实话这事儿影响确实不太好,利用番邦的臣服之心而杀戮,终究不是长久之道啊。后来和玄宗交谈,玄宗觉得他的军事天赋很高,称赞他,又问他多大了,得知他40岁之后,拍着他的背说“你努力吧,日后一定会显贵”。不出所料,安禄山死后,唯我独尊几年,也算是应了这句话。随后李隆基信任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那位发小一朝得势,三镇节度使兼任的同时也助涨了一个叫野心的东西,他当然也乐见其成,755年,以清君侧(杨国忠)为名起兵,攻克洛阳后自立为帝,史思明被封范阳节度使,掌握河北,麾下八万士卒,算得上一方诸侯了。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河北等地承平已久,被史思明打的措手不及,一路战功赫赫,直到常山遇到抵抗,后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支援,骄傲的史思明才遇到了对手,败战后无奈撤军,幸亏李隆基走的一手“好棋”,成功的把潼关和长安让出去,不然怕是安史之乱就要被朔方军终结。随后郭子仪等人为了保护灵武朝廷合法性而撤军,结果河北之地再次被史思明攻克,毕竟幽州精锐比内地驻军还是要强很多的,随后攻克清河,一时风光无二。

之后是肃宗登基,和安史叛军大战,老对手李光弼镇守太原,于是史思明带兵围困太原,结果打了很久没打下去,直到安庆绪的命令传来,他才知道安禄山死了,随后撤军,而称帝的野心也开始膨胀。随后安庆绪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和史思明明争暗斗,甚至派兵以观察的名义准备暗杀他,结果史思明技高一筹,先是把酒言欢,让那些人不好开口,随后痛下杀手,之后为防备安庆绪更是立马投降了朝廷,当时的朝廷也不想打仗,就顺势接受了将史思明封为归义王,继续当他的范阳节度使。可以说就是换了一个名号,毕竟安庆绪势力范围还不小。758年,史思明不断招兵买马的行为让李亨不满,他派出乌承恩(史思明老上司,双方关系不错)来策反史思明部下,顺便干掉史思明,结果计划败露,史思明以这个借口再次叛乱,和朝廷对峙。随后,李亨派出九大节度使讨伐安庆绪,但是没有元帅,这就给这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节节败退的安庆绪不得已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派兵支援而坐山观虎斗,时机合适后出兵,结果怎么说呢?只能说天数不在大唐,那一场遭遇战突然飞沙走石,双方匆忙撤军,因为李唐人多,损失多,承担不起下一场战争的消耗而撤军,相比之下,史思明损失少,再加上会造势,很快就在河北等地站稳了脚跟,随后和安庆绪过招,年轻的安庆绪怎么会是老谋深算的史思明对手?没多久就落得了身死族灭的下场,跟随安禄山起兵的高尚,庄严等人也都被处死,至此,安史之乱进入史思明统治时期,而安禄山的旧部在安禄山死后大多数都待价而沽,说白了,安庆绪和史思明都命令不了他们,只能是战时守望相助,过后一拍两散的局面。此战后郭子仪兵败下野,老对手李光弼再次走马上任,和史思明连番大战,史思明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招数总是被李光弼化解,双方打的不可开交,直到吉祥物“鱼朝恩”出现,和仆固怀恩密谋夺权,结果轻敌冒进,被史思明杀的溃不成军,一仗扭转了之前不利的局面。随后乘胜进攻陕州,结果久攻不下,内部继承人的矛盾被激发,史思明就威胁长子史朝义说,再攻不下,给你砍了,因此逼反了自己的长子,在一个夜晚被杀死,至此,安史之乱进入蛰伏期,不久之后手段,魄力都没有的史朝义就兵败身亡了。

可以说,安禄山和是清明的下场都差不多,死于儿子手中,只能说他们是乘势而起,兴盛一时,对于帝国的具体框架压根没有概念,太子谋反这种事儿做的轻车熟路,自然只能是昙花一现了,史思明后来战场打不过李光弼,朝堂处理不好继承权问题,加上人心仍然在李唐,落败就是时间问题了,凭借强大的范阳精锐可以抵抗一时,可是史思明一死,就只能是李唐手中待宰羔羊了。不过李唐也没有那个魄力给李光弼等人放权,所以藩镇之祸就埋下了伏笔,毕竟名将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机会错过也就错过了。

标签: 史思明

更多文章

  • 梁王沈法兴:一代枭雄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下场?源于南方割据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沈法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创始人大多由北方崛起,从而统一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例如,西晋帝国以降南北分裂,北周兼并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消灭了南陈,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反观南方,即便南方割据政权也有反攻北方的力量和决心,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够成功者仅朱元璋一人,其余均未成功。如东晋、南朝诸多政权屡

  • 宋之问的诗那么好,为何人品差到了极点?攀附武则天可惜颜值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宋之问

    小人当中,最会写诗的,估计就是宋之问了。这个哥们是真正的小人,而且是个卑鄙小人,但是他却很有才华,写出来的诗,你还不得不佩服,甚至朗朗上口。我想,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曾经读过这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就是宋之问的名篇《渡汉江》,把思念家乡的感情写得实在是

  • 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宋之问

    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这个“衣”作动词,穿的意思,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史记》记载,项羽攻下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这个成语多带贬义,是那些行事高调、好面子的人的做法,却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做法,谁愿意以

  • 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首诗在宋之问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

  • 《渡江汉》的作者宋之问,为夺诗杀害侄子,官场更是阿谀奉承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画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你选了精美的图片来配这句诗,在朋友圈伤春悲秋的时候,并一定不知道这首诗所引发的悲惨故事。这两句诗出自《代悲白头翁》,作者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但是他却因这首诗而死于舅舅宋之问之手。宋之问对此诗喜爱不已,但爱而不得,恼羞成怒,于是命人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宋之

  • 宋之问最著名的一首诗,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鸣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渡汉江》是宋之问的代表作,相传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其中运用了巧妙的抒情艺术,逐层递进地表述了自己的体会,因为此诗直抒胸臆地倾诉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文人墨客无不对其大加赞赏,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

  • 宋之问一首清新唯美的田园诗,满满的岁月静好,极富春天气息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宋之问

    写在前面:“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偏幽。”,宋之问痴情山水,但他不是王维,没有王维的恬静淡泊,也不会像王维那般厌倦了宦游就绝尘归隐,他寄情山水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尽管他偶然也会生起“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之念,但是,宦海浮沉,几度流离,他都没有下定归隐之心。但喜欢却是真的,在京城长安附近,他有蓝田辋川

  • 如果人性本善,名垂千古的宋之问又何时开始为恶,恶从何来?

    历史人物编辑:情深深已切标签:宋之问

    其实在宋之问第一次被放逐的时候,他心中的想法就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只关注于名利,将心中本来拥有的善而转之为恶。其实宋之问的一生是十分曲折的,在此前他凭借着个人出众的才华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而他的才华其实也是大家都非常敬佩的。并且作为有名的政治家和当时的大才子,他充分的展现了

  • 瀛奎律髓109·卷43迁谪类,张祜对仗灵活,宋之问诗心敦厚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宋之问

    前言 瀛奎律髓第四十三为迁谪类: 迁客流人之作,唐诗中多有之。伯奇摈、屈原放,处人伦之不幸也。或实有咎责而献靖省循,或非其罪而安之若命。惟东坡之黄州、惠州、儋州,尤伟云。 迁客流人的作品,在唐诗中多不胜数。如伯奇、屈原无罪而被放逐,是人生的不幸。或者确实犯了错误,被贬谪则要尽忠反省;或者被错误对

  • 唐诗千古名篇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古诗绝句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