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社会大圣 访问量:935 更新时间:2024/1/20 13:23:38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

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这首诗在宋之问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最为秀出的两句是老一辈著名诗人骆宾替他写的。宋之问接受了这两句馈赠,于是得以顺利成篇。我们先看一下孟綮《本事诗·征异》中的记载:

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岩晓,龙宫锁寂寥”,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听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之问诘之,曰:“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就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匡复为名,故人多护脱之。”

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但其中有许多待人去发现的真相,我们不妨一看下。

骆宾王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他追随徐敬业起兵造反,讨伐不守传统、自己上台当女皇的武则天。他还替徐敬业起草了历史上一份极其有名的檄文,把武则天骂了个狗血喷头。徐敬业起兵之后,武则天立即派遣大将军李孝逸率30万大军前往扬州镇压。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孝逸进击之,因风纵火,敬业大败,斩首七千级,溺死者不可胜纪。……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骆宾王首来降。馀党唐之奇、魏思温等皆捕得,传首神都,扬、润、楚三州平。”《旧唐书·骆宾王传》更早已说过传主在徐敬业败后亦已“伏诛”。

但是上面这些史书中的说法,只是根据当时官方发布的新闻。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稍晚的同时代人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说他“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后来《新唐书·骆宾王传》也说他“亡命,不知所之”。因此,又有了兵败后骆宾王没有被杀死,而是逃跑了的说法。这种矛盾的情形恰好可以用《本事诗》所引知情和尚的话来解释,那就是“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就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李孝逸上报的材料并不说他已经把这一干人犯杀了,却道是叛军中的归顺者王那相将李敬业、李敬猷、骆宾王杀了,取其首级来降,于是就把这几颗人头传送到首都去复命。这一手很妙,足以保证成功,万一送去的赝品被识破,也可以推在王那相身上,自己不至于犯欺君之罪,只不过是失察上当而已。后来的事实表明,既然扬州之乱已平,也就没有人去仔细研究人头之真伪这一类细节,事情就胜利结束了。

亡命以后的徐敬业是否确实“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现在看不到什么旁证材料。骆宾王是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也难以认定。但他们没有被王那相斩首,亡命以后还活了一段时间,甚至还比较安全,应当是可信的。那位知情和尚的分析——“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大有道理。“以匡复为名,故人多护脱之”的解释也颇合于民间的心理。

《旧唐书》以及《资治通鉴》用来作依据的官方记载,当时很有权威,宣传口径一旦定下来就不好再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回事,也是可以理解的。把两方面的说法加起来,恰恰可以获得关于此事全面的信息。现在江苏南通的狼山上有骆宾王的墓,是明朝人发现的,其有关记载也表明骆宾王并未在光宅元年死于王那相的屠刀之下。

标签: 宋之问

更多文章

  • 《渡江汉》的作者宋之问,为夺诗杀害侄子,官场更是阿谀奉承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画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你选了精美的图片来配这句诗,在朋友圈伤春悲秋的时候,并一定不知道这首诗所引发的悲惨故事。这两句诗出自《代悲白头翁》,作者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但是他却因这首诗而死于舅舅宋之问之手。宋之问对此诗喜爱不已,但爱而不得,恼羞成怒,于是命人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宋之

  • 宋之问最著名的一首诗,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鸣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渡汉江》是宋之问的代表作,相传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其中运用了巧妙的抒情艺术,逐层递进地表述了自己的体会,因为此诗直抒胸臆地倾诉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文人墨客无不对其大加赞赏,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

  • 宋之问一首清新唯美的田园诗,满满的岁月静好,极富春天气息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宋之问

    写在前面:“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偏幽。”,宋之问痴情山水,但他不是王维,没有王维的恬静淡泊,也不会像王维那般厌倦了宦游就绝尘归隐,他寄情山水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尽管他偶然也会生起“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之念,但是,宦海浮沉,几度流离,他都没有下定归隐之心。但喜欢却是真的,在京城长安附近,他有蓝田辋川

  • 如果人性本善,名垂千古的宋之问又何时开始为恶,恶从何来?

    历史人物编辑:情深深已切标签:宋之问

    其实在宋之问第一次被放逐的时候,他心中的想法就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只关注于名利,将心中本来拥有的善而转之为恶。其实宋之问的一生是十分曲折的,在此前他凭借着个人出众的才华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而他的才华其实也是大家都非常敬佩的。并且作为有名的政治家和当时的大才子,他充分的展现了

  • 瀛奎律髓109·卷43迁谪类,张祜对仗灵活,宋之问诗心敦厚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宋之问

    前言 瀛奎律髓第四十三为迁谪类: 迁客流人之作,唐诗中多有之。伯奇摈、屈原放,处人伦之不幸也。或实有咎责而献靖省循,或非其罪而安之若命。惟东坡之黄州、惠州、儋州,尤伟云。 迁客流人的作品,在唐诗中多不胜数。如伯奇、屈原无罪而被放逐,是人生的不幸。或者确实犯了错误,被贬谪则要尽忠反省;或者被错误对

  • 唐诗千古名篇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古诗绝句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神龙(

  • 流芳百世的诗篇,遗臭万年的人渣 宋之问:一流的诗品二流的人品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宋之问

    我国古代的文人,自幼饱读圣贤之书,大抵都是很有气节和风骨的,比如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比如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或者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为了追命逐利,做出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便是这里面的佼佼者。宋之问宋之问,初唐诗人,律体唐诗的开

  • 宋之问写艳诗向女皇自荐枕席,却被武则天一口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大宝儿娱标签:宋之问

    697年,五品学士宋之问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相貌俊美,肯定能成为武则天的裙下之臣,于是写了一首艳诗向女皇自荐枕席,谁知却被女皇一口拒绝。女皇身边的人很是诧异,如此有颜有才的人,女皇为何会拒绝呢?女皇说:“看不上宋之问不是因为他的诗,而是因为他有口臭,并且他的人品就和他的嘴一样臭。”女皇一眼就看出宋之问

  • 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赏析,宋之问最出名的古诗

    历史人物编辑:佴仙媛标签:宋之问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随着诗人的足迹由宫廷台阁走向蛮荒绝域,他的诗风也从典雅精致转向朴素平易。这首写于神龙二年(706)春自岭南泷州(今

  • 谈谈那些文人风骨——宋之问:才高八斗有何用,终究是个奸佞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蕾蕾搭配秀标签:宋之问

    中国之文学,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灿烂如满天星霞,之后又有汉赋、乐府、骈文,到了隋唐之时,古诗开始大行其道,我们熟知的如李白、杜甫之类,其诗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唐朝近三百年历史,诗人、文学大家辈出,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位,在其中也绝对有名。宋之问,汾州人,主要的活动轨迹是在武后到睿宗这一段时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