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烟波 访问量:4606 更新时间:2024/1/20 13:21:25

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这个“衣”作动词,穿的意思,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史记》记载,项羽攻下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这个成语多带贬义,是那些行事高调、好面子的人的做法,却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做法,谁愿意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回家乡呢?

可惜,衣锦还乡毕竟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衣锦还乡,甚至是铩羽而归,无颜见江东父老。一千多年前,唐朝的这个诗人,就面对这种情况。离家不远时,他写下一首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矛盾心理。

渡汉江【唐代: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字延清,名少连,河南灵宝人,初唐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旧唐书》记载,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新唐书》还说“之问伟仪貌,雄于辩”。可以说宋之问无论相貌还是才华都是非突出的。但是宋之问的人品却广为人所诟病,他趋炎附势,投靠武后集团,阿谀献媚,甚至卖友求荣。武氏倒台后,唐中宗把他贬为广东泷州(今罗定)参军。第二年,宋之问冒险从广东逃回洛阳,到了汉江时,离家乡越来越近了,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了自己贬居岭外的情况。岭外,指的是五岭以南的地区,这里指的就是宋之问被贬的泷州,现在的广东罗定市,属于山区,西靠广西。唐朝的时候,广东特别是罗定一代都是荒凉之地,交通通讯不便,所以诗人和家中的联系都中断了。诗人本在朝廷当官,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加上自己又是北方人,贬到广东这样和自己生活习俗完全不同的地方,自然是度日如年。“经冬复历春”,可知道诗人在岭外已经滞留了至少半年,一个“复”字,体现了诗人对这种近乎流放生活的煎熬之痛。诗人冒险逃回家乡,正是由于他和家乡亲人漫长的隔绝,家中也许有年迈的双亲,也许有咿呀学语的幼子……从这一点来看,他逃跑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描写了接近家乡时的心理变化。渡过汉江,离洛阳更近了,按普通人的心理,不久就可以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应该是非常兴奋的。但诗人的情况非常特殊,他本是个擅离职守的逃跑之人,他既对家乡有着刻骨的思念,又害怕自己这样一个戴罪之人在亲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就在一两年前,凭借着才,宋之问还是武后的宫廷侍臣,很受恩宠,而现在这种反差实在太大。另外,和家里音讯隔绝得太久,他根本不知道亲人是否平安?自己被贬谪外放,家中亲人是否被牵连?想到这一些心里越来越不安,越来越害怕,以至于见到家乡来的人,不敢打听家中的情况,害怕听到一些自己难以预料到的事情。“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时的急切愿望而又压抑着的精神痛苦。越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虽然诗中这种状况都是宋之问自己酿成的,但诗中对家乡和亲人深入骨髓的挂念,很自然地流露出人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无论什么朝代,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都是一样的,特别是对普罗大众,对大多数不能“衣锦还乡”的游子,“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诗都让人读后热泪盈眶。

标签: 宋之问

更多文章

  • 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首诗在宋之问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

  • 《渡江汉》的作者宋之问,为夺诗杀害侄子,官场更是阿谀奉承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画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你选了精美的图片来配这句诗,在朋友圈伤春悲秋的时候,并一定不知道这首诗所引发的悲惨故事。这两句诗出自《代悲白头翁》,作者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但是他却因这首诗而死于舅舅宋之问之手。宋之问对此诗喜爱不已,但爱而不得,恼羞成怒,于是命人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宋之

  • 宋之问最著名的一首诗,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鸣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渡汉江》是宋之问的代表作,相传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其中运用了巧妙的抒情艺术,逐层递进地表述了自己的体会,因为此诗直抒胸臆地倾诉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文人墨客无不对其大加赞赏,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

  • 宋之问一首清新唯美的田园诗,满满的岁月静好,极富春天气息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宋之问

    写在前面:“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偏幽。”,宋之问痴情山水,但他不是王维,没有王维的恬静淡泊,也不会像王维那般厌倦了宦游就绝尘归隐,他寄情山水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尽管他偶然也会生起“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之念,但是,宦海浮沉,几度流离,他都没有下定归隐之心。但喜欢却是真的,在京城长安附近,他有蓝田辋川

  • 如果人性本善,名垂千古的宋之问又何时开始为恶,恶从何来?

    历史人物编辑:情深深已切标签:宋之问

    其实在宋之问第一次被放逐的时候,他心中的想法就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只关注于名利,将心中本来拥有的善而转之为恶。其实宋之问的一生是十分曲折的,在此前他凭借着个人出众的才华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而他的才华其实也是大家都非常敬佩的。并且作为有名的政治家和当时的大才子,他充分的展现了

  • 瀛奎律髓109·卷43迁谪类,张祜对仗灵活,宋之问诗心敦厚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宋之问

    前言 瀛奎律髓第四十三为迁谪类: 迁客流人之作,唐诗中多有之。伯奇摈、屈原放,处人伦之不幸也。或实有咎责而献靖省循,或非其罪而安之若命。惟东坡之黄州、惠州、儋州,尤伟云。 迁客流人的作品,在唐诗中多不胜数。如伯奇、屈原无罪而被放逐,是人生的不幸。或者确实犯了错误,被贬谪则要尽忠反省;或者被错误对

  • 唐诗千古名篇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古诗绝句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是一首因深刻揭示了人的心理活动而著名的诗篇,尤其是次联“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更是传颂千古,脍炙人口。宋之问和杜审言、韦承庆一样都曾因武后时趋附张易之兄弟而遭贬。神龙(

  • 流芳百世的诗篇,遗臭万年的人渣 宋之问:一流的诗品二流的人品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宋之问

    我国古代的文人,自幼饱读圣贤之书,大抵都是很有气节和风骨的,比如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比如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或者如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为了追命逐利,做出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便是这里面的佼佼者。宋之问宋之问,初唐诗人,律体唐诗的开

  • 宋之问写艳诗向女皇自荐枕席,却被武则天一口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大宝儿娱标签:宋之问

    697年,五品学士宋之问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相貌俊美,肯定能成为武则天的裙下之臣,于是写了一首艳诗向女皇自荐枕席,谁知却被女皇一口拒绝。女皇身边的人很是诧异,如此有颜有才的人,女皇为何会拒绝呢?女皇说:“看不上宋之问不是因为他的诗,而是因为他有口臭,并且他的人品就和他的嘴一样臭。”女皇一眼就看出宋之问

  • 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赏析,宋之问最出名的古诗

    历史人物编辑:佴仙媛标签:宋之问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记得点赞←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古诗词?留言说一说。《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随着诗人的足迹由宫廷台阁走向蛮荒绝域,他的诗风也从典雅精致转向朴素平易。这首写于神龙二年(706)春自岭南泷州(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