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乾元二年十月,河阳城内,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在。半个月前,李光弼还在洛阳据守,现在却无奈退却到了河阳。
河阳紧临黄河,对岸就是史思明的大军,兵强马壮、杀气腾腾,而李光弼这边,也就2万兵力加一座城池,如果史思明发动进攻,小小的河阳城坚持不了几天。
此时的大唐,历经数年的“安史之乱”,内外交困、百业凋零、人丁稀少,唐军早已经不是大唐建国之时那支战无不胜的百战强军了。李光弼能不忧虑吗?
李光弼是契丹人,父亲为大唐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秉承家学、自幼习武,熟读兵书,曾与大将军郭子仪会谈,郭子仪击掌长叹: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公元755年12月,胡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久未经历战事的唐军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以郭子仪为首的一批唐军将领,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李光弼在郭子仪的力荐下,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
此时的大唐,千疮百孔、经济凋零,李光弼这个副元帅来到洛阳,发现自己仅有2万兵马,可史思明却拥有20万精锐士兵。
李光弼赶紧向郭子仪求援,要人、要马、要兵器。郭子仪这个老狐狸说:要枪没有,要命有一条,你要的话就来拿吧!
李光弼眼泪都快下来了:郭伯伯,你可不能这么坑我啊,2万人怎么打20万?要不你来?
郭子仪笑眯眯地说:那要你干啥?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最后把郭子仪说急了,老将军生气地说:去去去,别拿这些破事来烦老子,老子这边军情紧急地很!自己想办法吧。
李光弼无奈之下,只得整军备武,迎战叛军。不得不说,李光弼的军事才华确实非常出色,他靠着这两万人,依托地形和战阵,以及层出不穷的计谋,和史思明打得有声有色,士兵经过战争的洗礼,也变得更加强悍。
然而,史思明毕竟兵强马壮,李光弼且战且退,从洛阳一路后退,最终撤到了河阳,也就是今天的孟县,双方在黄河两岸对峙。
这时,大将军郭子仪派人来到军营:光弼啊,你不能再退了,不然要被弹劾了。
李光弼依托黄河与史思明周旋,互有胜败。史思明最厉害的部队就是他的精锐骑兵,这些骑兵的坐骑,是从塞外带来的千匹良马,肩宽腿长膘厚,速度极快,耐力极好,史思明数次战败李光弼,靠的就是这支骑兵。
史思明把这群马当成了宝贝,没有战事的时候,就把马群赶到黄河滩上遛马、放牧、洗浴,一时间,整个黄河南岸,马鸣声声、纵跃如龙,唐军看了面无人色,士气为之低落。
如何对付史思明的这支骑兵呢?李光弼日思夜想,却始终没有想出好办法。无论用什么巧计,都绕不开实力对比这个难解之题。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无计可施。
这夜,李光弼躺在榻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直到半夜才迷迷糊糊地合上眼。正睡得香呢,却被一声凄厉地惨叫惊醒。
他抓住放在榻边的钢刀,定了定神才发现,原来是一只母猫在叫春,引来了一只公猫……特么的能不能让老子好好睡个觉?
李光弼让卫兵把猫赶走,然后继续睡觉……然而,李光弼再也睡不着了,两只眼睛盯着窗外闪闪发亮,过了一会,李光弼突然翻身而起……
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李光弼来到黄河边上,对面的史思明的马群也来到了对岸,在河滩上奔跑、嬉戏。他在那定定地看了半天,脸上浮现喜色:天助我也!
第二日,李光弼命令部下拿着银子去买马,专门买刚刚下了马驹不久的母马,最后得到了母马、马驹和500匹,养在城中。
又过数日,对岸叛军又来牧马,李光弼命令把500匹母马赶到河边,马驹留在城中。唐军不知道这位李将军在搞什么,但也只能照做。
这些母马来到河边后,想念城中的马驹,哪有心思吃草戏水,因此不断嘶鸣,吸引了对岸公马的注意。可怜那些公马上了战场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母马了,突然听到一阵不一样的嘶鸣……
对岸的公马突然寂静起来,不吃了,也不喝了,更不跑了,空气中弥漫着诡异的气氛……突然,一匹公马跃入黄河,踏水而来,紧接着,就像洪水决堤一样,一千多匹公马全部跃入了河中,朝唐军一边游过来。
叛军急忙派人阻拦,却被李光弼安排的弓手一一射杀!最终,那些公马跟着母马回到城中,成为李光弼的俘虏,驯服后补充到骑兵,双方的军事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军开始逐步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原来,李光弼从猫儿叫春得到了灵感,他发现史思明的马匹全部是公马之后,就策划了这样一起“美人计”……
史思明知道此事后,吐血三升,大骂李光弼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