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史思明大骂李光弼卑鄙无耻,他到底做了什么

史思明大骂李光弼卑鄙无耻,他到底做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的意林 访问量:2002 更新时间:2024/1/17 11:14:58

唐乾元二年十月,河阳城内,大唐兵马副元帅李光弼愁眉紧锁、忧心忡忡在。半个月前,李光弼还在洛阳据守,现在却无奈退却到了河阳。

河阳紧临黄河,对岸就是史思明的大军,兵强马壮、杀气腾腾,而李光弼这边,也就2万兵力加一座城池,如果史思明发动进攻,小小的河阳城坚持不了几天。

此时的大唐,历经数年的“安史之乱”,内外交困、百业凋零、人丁稀少,唐军早已经不是大唐建国之时那支战无不胜的百战强军了。李光弼能不忧虑吗?

李光弼是契丹人,父亲为大唐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秉承家学、自幼习武,熟读兵书,曾与大将军郭子仪会谈,郭子仪击掌长叹:此子将来必成大器。

公元755年12月,胡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久未经历战事的唐军节节败退,大好河山烽烟四起、民不聊生。

以郭子仪为首的一批唐军将领,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李光弼在郭子仪的力荐下,成为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

此时的大唐,千疮百孔、经济凋零,李光弼这个副元帅来到洛阳,发现自己仅有2万兵马,可史思明却拥有20万精锐士兵。

李光弼赶紧向郭子仪求援,要人、要马、要兵器。郭子仪这个老狐狸说:要枪没有,要命有一条,你要的话就来拿吧!

李光弼眼泪都快下来了:郭伯伯,你可不能这么坑我啊,2万人怎么打20万?要不你来?

郭子仪笑眯眯地说:那要你干啥?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最后把郭子仪说急了,老将军生气地说:去去去,别拿这些破事来烦老子,老子这边军情紧急地很!自己想办法吧。

李光弼无奈之下,只得整军备武,迎战叛军。不得不说,李光弼的军事才华确实非常出色,他靠着这两万人,依托地形和战阵,以及层出不穷的计谋,和史思明打得有声有色,士兵经过战争的洗礼,也变得更加强悍。

然而,史思明毕竟兵强马壮,李光弼且战且退,从洛阳一路后退,最终撤到了河阳,也就是今天的孟县,双方在黄河两岸对峙。

这时,大将军郭子仪派人来到军营:光弼啊,你不能再退了,不然要被弹劾了。

李光弼依托黄河与史思明周旋,互有胜败。史思明最厉害的部队就是他的精锐骑兵,这些骑兵的坐骑,是从塞外带来的千匹良马,肩宽腿长膘厚,速度极快,耐力极好,史思明数次战败李光弼,靠的就是这支骑兵。

史思明把这群马当成了宝贝,没有战事的时候,就把马群赶到黄河滩上遛马、放牧、洗浴,一时间,整个黄河南岸,马鸣声声、纵跃如龙,唐军看了面无人色,士气为之低落。

如何对付史思明的这支骑兵呢?李光弼日思夜想,却始终没有想出好办法。无论用什么巧计,都绕不开实力对比这个难解之题。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计谋都无计可施。

这夜,李光弼躺在榻上,翻来覆去、辗转反侧,直到半夜才迷迷糊糊地合上眼。正睡得香呢,却被一声凄厉地惨叫惊醒。

他抓住放在榻边的钢刀,定了定神才发现,原来是一只母猫在叫春,引来了一只公猫……特么的能不能让老子好好睡个觉?

李光弼让卫兵把猫赶走,然后继续睡觉……然而,李光弼再也睡不着了,两只眼睛盯着窗外闪闪发亮,过了一会,李光弼突然翻身而起……

第二天,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李光弼来到黄河边上,对面的史思明的马群也来到了对岸,在河滩上奔跑、嬉戏。他在那定定地看了半天,脸上浮现喜色:天助我也!

第二日,李光弼命令部下拿着银子去买马,专门买刚刚下了马驹不久的母马,最后得到了母马、马驹和500匹,养在城中。

又过数日,对岸叛军又来牧马,李光弼命令把500匹母马赶到河边,马驹留在城中。唐军不知道这位李将军在搞什么,但也只能照做。

这些母马来到河边后,想念城中的马驹,哪有心思吃草戏水,因此不断嘶鸣,吸引了对岸公马的注意。可怜那些公马上了战场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见过母马了,突然听到一阵不一样的嘶鸣……

对岸的公马突然寂静起来,不吃了,也不喝了,更不跑了,空气中弥漫着诡异的气氛……突然,一匹公马跃入黄河,踏水而来,紧接着,就像洪水决堤一样,一千多匹公马全部跃入了河中,朝唐军一边游过来。

叛军急忙派人阻拦,却被李光弼安排的弓手一一射杀!最终,那些公马跟着母马回到城中,成为李光弼的俘虏,驯服后补充到骑兵,双方的军事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军开始逐步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原来,李光弼从猫儿叫春得到了灵感,他发现史思明的马匹全部是公马之后,就策划了这样一起“美人计”……

史思明知道此事后,吐血三升,大骂李光弼无耻……

标签: 史思明

更多文章

  • 反复无常,审时度势-史思明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解说家标签:史思明

    就好比平叛的功臣也会分出一个第二第二,安史之乱中当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功劳最大,相比之下,燕军(安禄山的国号)也是有很多人立下功劳的,毕竟单凭一个安禄山也是不敢叛乱的,麾下那些精锐士卒和猛将给他增添了不少底气,崔乾佑,田承嗣,蔡建德等都赫然在列,而叛军的二号人物,当属史思明,一个和安禄山并列的枭雄人

  • 梁王沈法兴:一代枭雄为何落得投江自杀的下场?源于南方割据

    历史人物编辑:月月烧川菜标签:沈法兴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创始人大多由北方崛起,从而统一南北,建立大一统王朝。例如,西晋帝国以降南北分裂,北周兼并北齐,之后隋朝取代北周消灭了南陈,最终建立了统一王朝。反观南方,即便南方割据政权也有反攻北方的力量和决心,但是纵观中国历史,能够成功者仅朱元璋一人,其余均未成功。如东晋、南朝诸多政权屡

  • 宋之问的诗那么好,为何人品差到了极点?攀附武则天可惜颜值不够

    历史人物编辑:范翌英标签:宋之问

    小人当中,最会写诗的,估计就是宋之问了。这个哥们是真正的小人,而且是个卑鄙小人,但是他却很有才华,写出来的诗,你还不得不佩服,甚至朗朗上口。我想,每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朋友们,都曾经读过这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就是宋之问的名篇《渡汉江》,把思念家乡的感情写得实在是

  • 宋之问从广东逃回洛阳,途中写下一首诗,20个字便让游子热泪盈眶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烟波标签:宋之问

    有一个成语,叫“衣锦还乡”,这个“衣”作动词,穿的意思,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史记》记载,项羽攻下咸阳后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后人便延伸出了“锦衣夜行”,慢慢就有了衣锦当还乡的说法。这个成语多带贬义,是那些行事高调、好面子的人的做法,却又是多数人认可的做法,谁愿意以

  • 宋之问的一首诗有两句是骆宾王写的,这其中隐藏着什么历史谜案呢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大圣标签:宋之问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一首著名的《灵隐寺》,诗云:鹫岭郁岩蛲,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首诗在宋之问的作品中本来并不算非常优秀,却特别有名,因为这里有一个奇怪的故事,据说其中

  • 《渡江汉》的作者宋之问,为夺诗杀害侄子,官场更是阿谀奉承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画像"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当你选了精美的图片来配这句诗,在朋友圈伤春悲秋的时候,并一定不知道这首诗所引发的悲惨故事。这两句诗出自《代悲白头翁》,作者是唐代诗人刘希夷,但是他却因这首诗而死于舅舅宋之问之手。宋之问对此诗喜爱不已,但爱而不得,恼羞成怒,于是命人害死了自己的外甥。而宋之

  • 宋之问最著名的一首诗,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鸣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渡汉江》是宋之问的代表作,相传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其中运用了巧妙的抒情艺术,逐层递进地表述了自己的体会,因为此诗直抒胸臆地倾诉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文人墨客无不对其大加赞赏,引起了后世千古的共

  • 宋之问一首清新唯美的田园诗,满满的岁月静好,极富春天气息

    历史人物编辑:会游的鱼标签:宋之问

    写在前面:“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偏幽。”,宋之问痴情山水,但他不是王维,没有王维的恬静淡泊,也不会像王维那般厌倦了宦游就绝尘归隐,他寄情山水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尽管他偶然也会生起“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之念,但是,宦海浮沉,几度流离,他都没有下定归隐之心。但喜欢却是真的,在京城长安附近,他有蓝田辋川

  • 如果人性本善,名垂千古的宋之问又何时开始为恶,恶从何来?

    历史人物编辑:情深深已切标签:宋之问

    其实在宋之问第一次被放逐的时候,他心中的想法就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他开始只关注于名利,将心中本来拥有的善而转之为恶。其实宋之问的一生是十分曲折的,在此前他凭借着个人出众的才华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而他的才华其实也是大家都非常敬佩的。并且作为有名的政治家和当时的大才子,他充分的展现了

  • 瀛奎律髓109·卷43迁谪类,张祜对仗灵活,宋之问诗心敦厚

    历史人物编辑:老街味道标签:宋之问

    前言 瀛奎律髓第四十三为迁谪类: 迁客流人之作,唐诗中多有之。伯奇摈、屈原放,处人伦之不幸也。或实有咎责而献靖省循,或非其罪而安之若命。惟东坡之黄州、惠州、儋州,尤伟云。 迁客流人的作品,在唐诗中多不胜数。如伯奇、屈原无罪而被放逐,是人生的不幸。或者确实犯了错误,被贬谪则要尽忠反省;或者被错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