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刘文静死前仰天长叹空悲切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刘文静死前仰天长叹空悲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清風明月逍遥客 访问量:3151 更新时间:2024/2/2 0:28:24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

在李渊阴谋起兵过程中,刘文静裴寂等人积极参与,特别是刘文静最早提出起兵“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的非常之计。为此,《资治通鉴》将太原起兵的谋划之功归于刘文静。在起兵后,刘文静代表李渊出使突厥与其联合出兵,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唐刚建国仅二三年的时间,天下未靖,52岁的鲁国公刘文静就被李渊所杀。

关于刘文静的死因,历史记载得非常简略且多有抵牾,令人十分不解。

一次,刘文静与其弟刘文起酣饮,酒后失言:“必当斩裴寂耳!”此外,还有一事即刘文起在家中召巫压胜。这两件事一起被告发。刘氏兄弟随即被下大狱,后被杀。

刘文静之死直接有关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李渊,一个是裴寂。

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此时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孤立,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在起兵造反的计策确定过程后,李渊并不知情,知道后还十分反对,直至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眜等也纷纷劝其起兵,李渊这才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

不过,刘文静的做法引起李渊的不满。当时李渊还必须依靠刘文静这样的干将为自己出力,所以即使不满,也只好埋在心里引而不发,但忌恨由此产生。

唐朝开国后,李渊便开始对刘文静实施打击报复。

晋阳首义功臣,当首推刘文静与裴寂,而刘功大于裴,只因李渊亲裴恶刘,赏赐反而厚此薄彼。

裴寂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每日还获赐御膳。李渊每有临朝,必请裴寂同坐,散朝之后也把他留在宫中,对他言听计从,只称"裴监",从不直呼其名。裴寂所享有的待遇,满朝文武无人能及。

而刘文静仅被任命为民部尚书,职位、待遇远远不如裴寂。

在太原时,刘文静与裴寂还算是好朋友,常有往来,一起谈论时局,都有起兵之功。但在李唐政权建立后,裴寂因与李渊关系密切,官职在刘文静之上。刘文静以为自己无论才干还是功劳都高于裴寂,但官位却在其下,因而对裴寂很是忌恨。

刘文静不敢迁怒李渊,于是就把这种怨恨的情绪转嫁到裴寂身上,二人在政见上也产生了严重分歧,不管裴寂所言正确与否,符不符合当时形势,只要裴寂张口,刘文静都否定不赞成,完全是个人利益从中作祟,变成纯粹的个人利害,而非国家利益。

刘文静曾怨望:“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指裴寂)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

刘文静与裴寂争功引起李渊不悦,刘裴之间的矛盾渐渐转化为刘李的矛盾,这对于身为皇帝李渊来说是不能容忍、不能饶恕的。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众所周知,刘文静是李世民的心腹,而裴寂则倾向于李建成

早在李渊在镇守太原时,刘文静就认为李世民才勇兼备,“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年纪虽轻,却怀有建功立业的大志,对李世民寄予厚望。李世民看出刘文静是员干将,也有意拉拢,双方交往密切,关系甚笃。

李世民、李建成争夺储位的斗争就没有停止,直到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分化。李建成为力图保住自己的储君之位而极力笼络人才,而李世民凭借自己亲总元戎的机会不断收兵降将,双方阵营里都有谋臣猛将。

在兄弟俩人明争暗斗之际,李世民跃跃欲试步步紧逼觊觎太子之位,李渊十分忧虑。李世民的所作所为打乱了李渊既定的正统权力继承人的序位,对自己确定的接班人形成威胁,从而引起李渊恼怒。

由于种种原因李渊不能直接迁怒于为自己建立政权立下显赫功绩的儿子李世民,便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必要的警告。于是,李渊便拿秦府最忠实的谋士、猛将兼外交家刘文静开刀,向李世民发出警告。这样做,一来可以掩盖自己曾向突厥称臣的不光彩经历;二来可以斩断李世民同突厥的联系。后来的事实证明,前一个目的达到了,但后者似乎并未奏效。

刘文静被杀前,太子集团包括李渊本人一口咬定刘文静“谋反”主张杀无赦,而李世民集团则竭力营救。但李渊蓄意拔除刘文静这个眼中钉,但正在犹豫之中,裴寂对李渊说了一句话“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裴寂的意思是: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

这句话起了落井下石的作用,所言正合李渊心意。所以,李渊不顾李世民等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杀了刘文静。

刘文静死前仰天长叹空悲切,留下一句话:“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七年后,公元626年7月2日发生玄武门之变,李渊禅位,李世民即位,再三年,太宗李世民为刘文静被平反,位列凌烟阁功臣。

《旧唐书》作者刘昫认为:文静奋纵横之略,立缔构之功,罔思宠辱之机,过为轻躁之行,未及封而祸也,惜哉!

有功之臣刘文静悲剧性的结局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汉高祖刘邦曾评价他:“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但在刘邦分封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张良仅名列第六十二位,排名非常靠后。刘邦令其“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婉拒道:“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最终张良在汉初大杀功臣的环境下,整日闭门不出,以辟谷为务,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而当年功臣勋贵一个个都成了刀下之鬼:韩信彭越卢绾

人生在世,竞争是需要的,但要看清形势,必要的隐忍是成大事的必修课。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点,就不会觉得眼前这点委屈算什么了。

但像刘文静这样因名利心太重,又不懂隐忍的,才导致杀身之祸。

标签: 刘文静

更多文章

  • 唐朝将军李怀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刚赐他免死铁券,随后就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李怀光

    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利也可以迷乱人的心智,封建时期由于是高度的皇权集中制度,所以帝王身处高位,诚惶诚恐,他们总担心有人想要谋夺他的皇位,因此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受的影响,帝王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帝王为了保障皇位的长久延续所以会加强军事训练,在将领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时间长

  • 唐代大将李怀光,皇帝赐他丹书铁券,他却当场闹情绪起兵造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李怀光

    说到丹书铁券那是免死的象征,证明拥有此券的人对皇上对国家的功劳是相当大的,皇帝为了赏赐这些人,要不加官进爵,要不赐金银马匹,赏赐免死铁券的相对很少。李怀光是个忠臣,自小学武,参军就连当时的名将郭子仪都对他大加称赞李怀光治军很严,是个很刻本的人,所以郭子仪很放心军权在他的手里。李怀光发迹的时候是在李隆

  • 李怀光在奉天解围立下大功,为何会起兵反叛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李怀光

    奉天之围可以说是唐德宗李适一生最为黑暗的时刻,也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在陷入奉天之围期间,李适很唐朝朝廷遭到了朱泚叛军的围攻,形势岌岌可危。幸好当时内有名将浑瑊指挥军队拼死抵抗,外有各地军队到奉天勤王,这才让李适逃出生天。在解救奉天的勤王军队中,李怀光可以说是第一功臣。正是因为他带着朔方军及时赶到,

  • 唐德宗赐铁劵,为何李怀光却怒而造反?意外之乱暴露中唐三大顽疾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李怀光

    建中四年的大唐像是被诅咒了似的,接连出现离奇的兵变事件。先是泾原军因为嫌弃伙食太差,突然发动叛乱并攻陷了长安,唐德宗被迫流亡奉天。接着平叛大军的主力朔方军又突然反了,唐德宗又被迫逃亡梁州。自安史之乱以来,朔方军一直是朝廷最倚重的边军,历任节度使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郭子仪。这一年,郭子仪刚刚去世才两年,朔

  • 唐朝驸马薛万彻,娶了李世民的妹妹,却不会夫妻之事,太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薛万彻

    唐初猛将如云,有如李靖般文武双全,有如李勣般谋略千里,但是有一猛将,身为李世民的妹夫,能领千军万马,杀敌万千,他就是薛万彻。当初薛万彻迎娶公主时,不知如何行夫妻之事,还闹了一个笑话。 且说隋朝大将薛世雄,奉命东征窦建德,不料半路染上风寒,一病不起,遗憾去世。他的三个儿子都勇猛无比,跟在父亲的老战友罗

  • 名将薛万彻对房事一无所知,李世民用了一法让他高兴的回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薛万彻

    薛万彻出身将门,父亲是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隋末为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太守。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世雄在河间之战中败于窦建德率领的河北义军,惭恙发病,不久便去世了。薛万彻自与兄长薛万均随父亲客居幽州,兄弟二人都因武艺出众受到涿郡守将罗艺的赏识。后二人与罗艺一齐归附唐高祖李渊,授车骑将军

  • 罗隐:相貌虽丑,写的诗却迷倒宰相女儿,一句诗成许多人的口头禅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罗隐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虽然相貌是交际过程中的第一通行证,但是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与可深交的程度并不仅仅只看对方的相貌。在长期的相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更重要的其实是个人的内在价值。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算是相貌不占优势的群体也总会在其他方面有特长之处。

  • 才华横溢的罗隐,严肃的段子手,苦逼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罗隐

    罗隐的大名或许不如李白、白居易为我们熟知,但他写的诗不少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一首《自遣》将自己愤世嫉俗、乐观旷达的高士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年轻时罗隐也是个阳光青年,年少出名,欲读书致仕,一展宏志。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6岁的罗

  • 唐代诗人罗隐经典诗词8首,篇篇精彩,值得一读!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罗隐

    1、《梅花》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2、《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3、

  • 晚唐诗人罗隐,身处稀烂的时代,却饱含热爱,活成暗黑里的一道光

    历史人物编辑:木槿读书标签:罗隐

    《乌程》罗隐 “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 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 唐朝到了中晚期,世家门阀垄断朝堂,科举的现象越发严重,大批“寒门”士子,求进无门,一腔怨愤悲苦,就以各种形式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之中。著名的如李白的《行路难》,还有李贺的诸多托言神鬼的诗句,其中尤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