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利也可以迷乱人的心智,封建时期由于是高度的皇权集中制度,所以帝王身处高位,诚惶诚恐,他们总担心有人想要谋夺他的皇位,因此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受的影响,帝王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帝王为了保障皇位的长久延续所以会加强军事训练,在将领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兵权越过皇权的事情,因此在封建历史时期,有名的将领大多结局不是很圆满。
一将功成万骨枯,将领原本以为可以功成身退,但是当他们功高震主的那一刻,命运早已被安排好了。大多功臣良将他们对于王朝忠心耿耿,但是也有一类将领仗着功高震主,生生地把自己人生的阳关大道走成了独木小桥。
唐朝时期有一位有名的将领,他的名字叫作李怀光,李怀光出生在军人世家,在家人的教育下,所以李怀光自小就开始参军,因为其英勇无畏,所以在作战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曾经担任过御史大夫等职位。
等到唐德宗继位之后,李怀光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同时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做到了同平章事的职位。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李怀光会成为唐朝时期名副其实的名将,但是一条康庄大道他不走,偏偏选择了穷途末路。
唐德宗年间曾经发生了节度使造反的事情,由于节度使反唐热情高涨,所以使得唐德宗一时间被迫逃往了奉天,因为情况很紧急,再加上战事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所以唐德宗身边可食用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就在这危急时刻李怀光带兵援救,使得唐德宗脱困。
在这件事情上,李怀光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救了一朝天子唐德宗的性命,所以唐德宗必然要对其进行厚重的封赏。但是李怀光自从立功之后,便感觉自己功劳很大,沾沾自喜,甚至直接向唐德宗请柬要求他处死宰相卢杞,正是因为卢杞的存在才酿成了节度使造反的祸患。
但是这件事情被卢杞知道了之后,卢杞对唐德宗说暂时无法封赏李怀光,因为叛乱没有完全的被平息,不如让李怀光趁热打铁,将奸人就此诛灭!唐德宗认为卢杞的话很有道理,所以并没有立刻地封赏李怀光。
但是李怀光在接到唐德宗的命令之后,内心非常的不舒服,他在完成唐德宗给他的任务之时故意拖延,并且数次向唐德宗进言,要求他处置奸臣卢杞,被迫无奈之下的唐德宗只能够先将卢杞贬职。
虽然李怀光称心如意,但是此时他也知道胁迫了唐德宗,因此他的心里开始不安起来,所以经常会出现谋反的念头。在攻打叛军一事,无论唐德宗派人如何催促,李怀光都一拖再拖。而此时的唐德宗仍然感念他曾经救过自己的性命,想要给李怀光重新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是李怀光并没有感受到唐德宗的仁慈之心,反而他在恐惧之下,内心的反抗之情越发强烈了。后来唐德宗甚至为了能让李怀光安心,亲自赐他丹书铁券,而李怀光竟然以臣子造反的时候,会接到丹书铁券这样的理由联合叛军对抗大唐了。
李怀光的此次叛唐之举没有成功,他最终的结局是一手摧毁了自己的人生。李怀光的儿子非常的明事理,甚至明知道李怀光已经反抗,仍然多次向唐德宗奏请一定要提防。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李怀光谋反,让他的儿子无路可走了,所以李璀先了结了弟弟的生命之后,自己也自尽了。
因为李怀光的错误的判断,不但自己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同时还连累了家人。或许在唐德宗的心目中,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杀害李怀光,但是李怀光却在揣度唐德宗的用意之时,越发的迷乱以及恐惧,所以才一步一步的让自己的人生走进了死胡同,也让自己走进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结语:人生每一个时期所承担的结果,都是我们曾经做出的选择,与人无忧。有的人认为李怀光是警惕性很高,因为唐德宗赐他丹书铁券正是想要处死他,所以他被迫无奈才进行反叛。
但是如果不是他当年咄咄逼人,还有何至于日日担惊受怕唐德宗想要谋害他呢?出身于武将世家的李怀光没有将家族的荣光发扬光大,反而成为了家族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