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将军李怀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刚赐他免死铁券,随后就造反

唐朝将军李怀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刚赐他免死铁券,随后就造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家伟 访问量:4172 更新时间:2024/1/10 11:48:48

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利也可以迷乱人的心智,封建时期由于是高度的皇权集中制度,所以帝身处高位,诚惶诚恐,他们总担心有人想要谋夺他的皇位,因此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受的影响,帝王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帝王为了保障皇位的长久延续所以会加强军事训练,在将领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兵权越过皇权的事情,因此在封建历史时期,有名的将领大多结局不是很圆满。

一将功成万骨枯,将领原本以为可以功成身退,但是当他们功高震主的那一刻,命运早已被安排好了。大多功臣良将他们对于王朝忠心耿耿,但是也有一类将领仗着功高震主,生生地把自己人生的阳关大道走成了独木小桥。

唐朝时期有一位有名的将领,他的名字叫作怀光,李怀光出生在军人世家,在家人的教育下,所以李怀光自小就开始参军,因为其英勇无畏,所以在作战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劳,曾经担任过御史大夫等职位。

等到唐德宗继位之后,李怀光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同时再加上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做到了同平章事的职位。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李怀光会成为唐朝时期名副其实的名将,但是一条康庄大道他不走,偏偏选择了穷途末路。

唐德宗年间曾经发生了节度使造反的事情,由于节度使反唐热情高涨,所以使得唐德宗一时间被迫逃往了奉天,因为情况很紧急,再加上战事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所以唐德宗身边可食用的粮食已经不多了,就在这危急时刻李怀光带兵援救,使得唐德宗脱困。

在这件事情上,李怀光的功劳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他救了一朝天子唐德宗的性命,所以唐德宗必然要对其进行厚重的封赏。但是李怀光自从立功之后,便感觉自己功劳很大,沾沾自喜,甚至直接唐德宗请柬要求他处死宰相卢杞,正是因为卢杞的存在才酿成了节度使造反的祸患。

但是这件事情被卢杞知道了之后,卢杞对唐德宗说暂时无法封赏李怀光,因为叛乱没有完全的被平息,不如让李怀光趁热打铁,将奸人就此诛灭!唐德宗认为卢杞的话很有道理,所以并没有立刻地封赏李怀光。

但是李怀光在接到唐德宗的命令之后,内心非常的不舒服,他在完成唐德宗给他的任务之时故意拖延,并且数次向唐德宗进言,要求他处置奸臣卢杞,被迫无奈之下的唐德宗只能够先将卢杞贬职。

虽然李怀光称心如意,但是此时他也知道胁迫了唐德宗,因此他的心里开始不安起来,所以经常会出现谋反的念头。在攻打叛军一事,无论唐德宗派人如催促,李怀光都一拖再拖。而此时的唐德宗仍然感念他曾经救过自己的性命,想要给李怀光重新改过自新的机会。

但是李怀光并没有感受到唐德宗的仁慈之心,反而他在恐惧之下,内心的反抗之情越发强烈了。后来唐德宗甚至为了能让李怀光安心,亲自赐他丹书铁券,而李怀光竟然以臣子造反的时候,会接到丹书铁券这样的理由联合叛军对抗大唐了。

李怀光的此次叛唐之举没有成功,他最终的结局是一手摧毁了自己的人生。李怀光的儿子非常的明事理,甚至明知道李怀光已经反抗,仍然多次向唐德宗奏请一定要提防。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李怀光谋反,让他的儿子无路可走了,所以李璀先了结了弟弟的生命之后,自己也自尽了。

因为李怀光的错误的判断,不但自己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同时还连累了家人。或许在唐德宗的心目中,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杀害李怀光,但是李怀光却在揣度唐德宗的用意之时,越发的迷乱以及恐惧,所以才一步一步的让自己的人生走进了死胡同,也让自己走进了身败名裂的下场。

结语:人生每一个时期所承担的结果,都是我们曾经做出的选择,与人无忧。有的人认为李怀光是警惕性很高,因为唐德宗赐他丹书铁券正是想要处死他,所以他被迫无奈才进行反叛。

但是如果不是他当年咄咄逼人,还有何至于日日担惊受怕唐德宗想要谋害他呢?出身于武将世家的李怀光没有将家族的荣光发扬光大,反而成为了家族的掘墓人。

标签: 李怀光

更多文章

  • 唐代大将李怀光,皇帝赐他丹书铁券,他却当场闹情绪起兵造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李怀光

    说到丹书铁券那是免死的象征,证明拥有此券的人对皇上对国家的功劳是相当大的,皇帝为了赏赐这些人,要不加官进爵,要不赐金银马匹,赏赐免死铁券的相对很少。李怀光是个忠臣,自小学武,参军就连当时的名将郭子仪都对他大加称赞李怀光治军很严,是个很刻本的人,所以郭子仪很放心军权在他的手里。李怀光发迹的时候是在李隆

  • 李怀光在奉天解围立下大功,为何会起兵反叛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李怀光

    奉天之围可以说是唐德宗李适一生最为黑暗的时刻,也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在陷入奉天之围期间,李适很唐朝朝廷遭到了朱泚叛军的围攻,形势岌岌可危。幸好当时内有名将浑瑊指挥军队拼死抵抗,外有各地军队到奉天勤王,这才让李适逃出生天。在解救奉天的勤王军队中,李怀光可以说是第一功臣。正是因为他带着朔方军及时赶到,

  • 唐德宗赐铁劵,为何李怀光却怒而造反?意外之乱暴露中唐三大顽疾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李怀光

    建中四年的大唐像是被诅咒了似的,接连出现离奇的兵变事件。先是泾原军因为嫌弃伙食太差,突然发动叛乱并攻陷了长安,唐德宗被迫流亡奉天。接着平叛大军的主力朔方军又突然反了,唐德宗又被迫逃亡梁州。自安史之乱以来,朔方军一直是朝廷最倚重的边军,历任节度使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郭子仪。这一年,郭子仪刚刚去世才两年,朔

  • 唐朝驸马薛万彻,娶了李世民的妹妹,却不会夫妻之事,太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薛万彻

    唐初猛将如云,有如李靖般文武双全,有如李勣般谋略千里,但是有一猛将,身为李世民的妹夫,能领千军万马,杀敌万千,他就是薛万彻。当初薛万彻迎娶公主时,不知如何行夫妻之事,还闹了一个笑话。 且说隋朝大将薛世雄,奉命东征窦建德,不料半路染上风寒,一病不起,遗憾去世。他的三个儿子都勇猛无比,跟在父亲的老战友罗

  • 名将薛万彻对房事一无所知,李世民用了一法让他高兴的回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薛万彻

    薛万彻出身将门,父亲是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隋末为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太守。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世雄在河间之战中败于窦建德率领的河北义军,惭恙发病,不久便去世了。薛万彻自与兄长薛万均随父亲客居幽州,兄弟二人都因武艺出众受到涿郡守将罗艺的赏识。后二人与罗艺一齐归附唐高祖李渊,授车骑将军

  • 罗隐:相貌虽丑,写的诗却迷倒宰相女儿,一句诗成许多人的口头禅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罗隐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虽然相貌是交际过程中的第一通行证,但是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与可深交的程度并不仅仅只看对方的相貌。在长期的相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更重要的其实是个人的内在价值。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算是相貌不占优势的群体也总会在其他方面有特长之处。

  • 才华横溢的罗隐,严肃的段子手,苦逼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罗隐

    罗隐的大名或许不如李白、白居易为我们熟知,但他写的诗不少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一首《自遣》将自己愤世嫉俗、乐观旷达的高士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年轻时罗隐也是个阳光青年,年少出名,欲读书致仕,一展宏志。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6岁的罗

  • 唐代诗人罗隐经典诗词8首,篇篇精彩,值得一读!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罗隐

    1、《梅花》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2、《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3、

  • 晚唐诗人罗隐,身处稀烂的时代,却饱含热爱,活成暗黑里的一道光

    历史人物编辑:木槿读书标签:罗隐

    《乌程》罗隐 “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 一瓶犹是乌程酒,须对霜风度泫然”。 唐朝到了中晚期,世家门阀垄断朝堂,科举的现象越发严重,大批“寒门”士子,求进无门,一腔怨愤悲苦,就以各种形式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之中。著名的如李白的《行路难》,还有李贺的诸多托言神鬼的诗句,其中尤为特

  • 晚唐毒舌罗隐:才华横溢有何用?一张丑脸把余生都给毁了

    历史人物编辑:薇言浅谈标签:罗隐

    少年时读史,最是艳羡古时文人,肆意妄为,潇洒泼墨,仿佛世间所有烦恼,皆可用笔来倾述,用酒来浇灭。至年岁稍长,再看故事,又蓦然发觉,原来他们的洒脱,不过是对家国、对朝廷的失望。看不到光亮的未来,不若纵情当下,惟愿那字字句句能抒怀心内痛恨无奈,毕竟以己微薄之力,尚无法同权贵相抗。一如罗隐。说此人名,或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