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的大名或许不如李白、白居易为我们熟知,但他写的诗不少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一首《自遣》将自己愤世嫉俗、乐观旷达的高士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年轻时罗隐也是个阳光青年,年少出名,欲读书致仕,一展宏志。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6岁的罗隐满怀信心来京城参加礼部省试,不料落榜。在接下来将近三十年里连考了十余次,皆榜上无名,留下了“十上不第”的光荣称号,气得直接将名字由罗横改为罗隐,以遣心中的郁闷,后隐居于九华山。
唐朝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身言书判”,通俗来讲,就是要长得好看,要德才兼备,长得丑的再有才华也没戏。罗隐偏偏被爹妈生得奇丑,有多丑呢?史书虽没有详细记载他的样貌,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则小故事得窥大概。
《旧五代史·罗隐传》记载:“隐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畋女幼有文性,常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唐僖宗宰相郑畋(tián)好诗文,颇欣赏罗隐的才华。他有个女儿从小熟读文章,常常翻阅罗隐写的诗词,爱慕其才华。郑畋便邀请罗隐来家中做客,让女儿坐在帘子后面看看其样貌。结果,一看吓坏了姑娘,从此再也不读其诗卷。能给姑娘心里留下这么大的阴影,有多难看就不用再描述了吧,诸位请自行脑补。
除了长得奇丑外,罗隐还经常是“出口伤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毒舌“。
《旧五代史·罗隐传》记载:“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大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
罗隐的诗歌秉承其前辈杜甫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入世精神,又发扬白居易通俗讽喻的创作思想,勇敢地以笔为武器,抨击社会的弊病,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百姓的民间疾苦,抒写个人的坎坷际遇。总之,遇到不平的就说道,看不惯的就讥讽,因此得罪了很多权贵小人。
《西施》备受世人推崇,罗隐借诗旗帜鲜明地反对“红颜祸水“之说,毫不客气地指出国家兴亡是自然规律,与女人毫不相干;暗示帝王要承担国家灭亡的责任,不能推诿他人。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看到百姓在田间辛苦劳作,而当官的却不劳而获,罗隐十分气愤,挥笔写下《蜂》这首诗。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繁,罗隐写下了《中元甲子以辛丑驾幸蜀四首》组诗,描写了战争给国家和百姓造成巨大的灾难,讽刺了朝廷权贵的无能和胆怯,表达了朝廷应该为战乱负责的主张,反映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忠贞之心。
这组诗历来被后人传颂,认为是可以比肩杜甫《兵车行》的佳作。
罗隐除了讥讽权贵,批评朝廷,怼起人来也是毫不客气。
不知道这又是第几次落榜,老罗内心无比郁闷。不料路过钟陵县(今江西进贤县)时又遇见了昔日结识的故人歌妓云英,云英见到潦倒的老罗脱口而出:“未见,罗秀才还是一身白衣?”老罗顿时满脸通红,想到云英这么多年还是孤身一人,与自己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提笔写下《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其实云英可能是无心地随口一说,老罗立马反击,足见落第对其打击之大。哎,迟暮之感,一往情深,愤懑和无奈溢于言表。
老罗虽然饱受“摧残”,但心态还是稳稳的。绝不向权贵低头,绝不改掉自己“毒舌”的秉性,既然考不上,那就不考了呗。世界那么大,不如去转转。
飘啊飘,摇啊摇,55岁时,老罗来到钱塘,受到杭州刺史钱镠(liú)的重用,出任钱塘令。
这个钱镠,据传出生时全身红光,而且相貌奇丑。唐朝末年崛起,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两浙十三州,建立吴越国。老罗终于遇到了伯乐,后半生得以在此安稳度过,君臣和谐,情深意重。
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908年,钱镠向后梁表奏老罗为吴越国给事中,人称罗给事。909年病逝,时年78岁。
老罗出生时正逢“牛李党争”热火朝天的时候,两年后朝廷发生了“甘露之变“,唐文宗被宦官控制,朝局从此大乱。成年后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中年赶上黄巢起义,晚年又经历唐朝灭亡,可以说,老罗一生真是苦逼的一生。
不过“人生不幸诗家幸“,老罗终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佳作,毛主席对其91首诗都画圈批注过,鲁迅先生更是对其诗评价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