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

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花漫晨 访问量:4519 更新时间:2024/1/15 19:42:14

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乃是中国唐朝时期一场极其重大的政治事件,这场政治事变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发展,其实还影响后世封建历史1000多年。

对于这场政治事变的主角,都知道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及还有诸多配角,也都是唐太宗的得力干将,而这件事情背后的真实原因,在公元626年之后,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为了当上皇帝;这个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分分合合的纷争核心之一。

但是在后世之中很多人都认为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有着重大联系,甚至有人认为是玄武门的导火线,因此今天来探究一下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有何联系?

刘文静何许人也

1,刘文静的慧眼识“珍珠”

公元568年,刘文静出生在隋朝的京兆府,家世显赫,父亲刘韶是隋朝的高级将领,因此刘文静从小锦衣玉食,但作为将门子弟,没有成为纨绔少爷,反而自小就是一个乖巧伶俐的孩子,后来刘文静父亲在一次对外作战中殉国;

隋朝追封他父亲为仪同三司,而刘文静则继承了父亲的政治待遇,加上他原本就是颜值和才能并存之人,于是被委任晋阳的县令。

刘文静此人不仅有治国理政的才能,还有识人辨人的才能,在公元617年,刘文静对太原留守李渊有着深层次的看法,其实就是他在心中认为李渊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新君主,于是主动与李渊交好。

在与李渊互通友好的过程中,刘文静认定李世民将来的成就是非同凡响;同时,李世民其实也认可刘文静之能,因此在隋朝末年乱象丛生的关键时刻,主动找到刘文静,问他的想法,其实就是想看刘文静是否真的能与自己共创大业,而刘文静的回答符合李世民的想法,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决定逐鹿中原。

然后刘文静又把好友裴寂也拉过来辅佐李家父子,在刘裴二人的游说之下,李渊犹豫不决的心变得坚定,这才掀起隋朝末年的造反浪潮,所以说刘文静慧眼认定李氏父子是平定天下的君主!

2,刘文静的从戎之功

首先,刘文静为李唐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推荐了人才,例如裴寂就是刘文静推荐的,并且后来成为李渊的开国大功臣,这样的功劳是乱世中最难得的大功劳,就如三国时期的荀彧曹操推荐的人才数不胜数,所以才有曹操的未来!

其次,刘文静在刘武周自立为帝后,向李世民建议,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向隋炀帝请求立功的机会,实际上是帮助李世民暗中招兵买马,而且刘文静为了李氏政权甘愿冒风险,与裴寂二人伪造皇帝的敕命文书,然后利用晋阳宫的库存财物来招募军士;

不久被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盯上,这二人就直接决定要谋害李渊等人,被他人提前向李世民告密,然后被李渊父子先发制人,成为李世民的阶下囚,同时这件事情一发生也宣告李渊正式起事!

其三,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之后,非常清楚李渊父子当时的实力还不能保证起兵能成功,为了保险起见,刘文静向李渊提议,应该与突厥政权合作。

在李渊答应后,刘文静自告奋勇出使突厥,与始毕可汗阐明利害关系,并且还答应事后给予大量的金银财宝和诸多地盘,最终始毕可汗抵不住诱惑而答应,因而李唐天下的成功,是有着突厥政权的一份功劳,这个也是刘文静的功劳!

刘文静与裴寂的恩怨情仇

通过前面对刘文静的简单了解,虽然裴寂只是偶尔被提到,但是可以看出裴寂与刘文静是好友,而且是多年的好友,不过可惜的是,刘文静和裴寂二人在共同辅佐李氏家族夺得天下后,好友的关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为什么能成为好友

首先,工作环境因素;两人同时在晋阳为官,大家都是同在一个地方工作,官员的圈子就那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有来往很正常;而且从晋阳的层面来说,两人都是当地高级官员,当两人熟悉对方的性情之后,就会逐渐成为好朋友。

其次,出身和才能的因素;刘文静本来就是颜值与才华并存的世家子弟,而裴寂恰巧也是这样一位世家子弟,因此当两人因为工作关系进行交流之后,会被对方的才能所吸引,甚至会视如知己,如此一来两个人不成为好友都很难!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人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差不多一致的;否则刘文静在主动与李渊交好之后,不会与裴寂交流自己的真实的看法,毕竟当时还是隋朝时期,刘文静之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在危害李渊父子;

既然刘文静对裴寂交心,说明裴寂不甘于现状,也是希望通过隋朝末年的乱世,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刘文静才会把裴寂推荐给李家,而裴寂也非常欣然地接受!

2,刘文静的冤死与裴寂有着直接关系

第一,刘文静与裴寂为何会分道扬镳?其实真相说起来也是比较简单,就是“权力”和“荣耀”;

刘文静是最早认可李渊父子之人,也是最早主动支持李渊父子起兵的人才,更是李渊父子造反成功的一位重要功臣,并且裴寂还是刘文静推荐给李渊的,因此刘文静在建国之后应该位居裴寂之上,至少是平起平坐,但是现实情况是李渊更重用裴寂,即便两位都是宰相,也有着皇帝的亲疏和重用之分;

而皇帝的信任程度直接关系自己的权力和荣耀,站在裴寂的角度当然高兴不已,但是刘文静认为自己绝不应该在裴寂之下,因而刘裴二人走向对立面!

刘文静之死为何与裴寂有着直接关系?公元619年,唐朝才建国1年多,但是刘文静与裴寂的不对付已经成为当时朝堂的一大看点,基本上只要是裴寂提出的建议,刘文静是想尽办法去反对,因而刘文静与裴寂的隔阂是越来越深。

就在这一年,有一次刘文静与弟弟的家庭聚会,喝醉酒之后就表示对裴寂的各种不满,甚至还扬言要杀掉裴寂,恰在此时,刘家发生几件奇怪之事,所以刘文静的弟弟刘文起则认为家里应该是遭遇了不详。

于是请了几位巫师来做法,这件事情被刘文静身边失宠的小妾给诬告了,当传到皇帝耳边之时,变成刘文静在家行鬼神之术,想着谋反之举!

于是李渊命人调查事实真相,在审讯时,刘文静说自己从李渊起兵就兢兢业业,从未有过二心,只是看着裴寂的地位比自己越来越高,所以产生不满;

这个时候裴寂早已视刘文静为自己的大政敌,直接添油加醋地说刘文静虽然才能在众人之上,但是人品有问题,如果现在不除掉,恐怕后患无穷!因此李渊在裴寂的怂恿下,果断下令斩杀了刘文静兄弟二人,并抄没刘家财产!

为何说刘文静之死与玄武门之变有关

刘文静一直与李世民交好。貌似这个问题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很大,也是刘文静身为开国功臣,却没有得到李渊更大作用的原因之一;

因为李渊和李世民不仅仅是父子,还是君臣,刘文静的功劳谁都知道很大,但是刘文静不应该与李世民走得太近,毕竟李渊的嫡长子是李建成,未来传位也是传给李建成。

而刘文静这么有才能之人却一心相助李世民,这是李渊所不能接受的,李渊不希望李世民真的成为李唐天下的定时炸弹,因而除掉刘文静,更深层次的目的是在打压李世民!

李世民与李渊的微妙关系。李渊虽然对二儿子各种封赏,没有可以封的官职时,还可以单独为李世民创造,但是越是这样,反而让李渊与李世民的父子君臣关系越发微妙,一旦有什么意外发生,就可能引发不可接受的后果!

因此李渊一边不断地封赏李世民,一边还要防着李世民,虽然李世民可以隐忍不发,不代表身边的能臣干将还能一直隐忍下去;

不代表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还能隐忍下去,李建成作为太子看着身边有着一位时刻威胁自己地位之人,早就想除掉了;并且如果李建成真的铲除这个威胁,李渊也不会说什么,反而会高兴地默认这一切,只是李渊没想到这场事变是李世民赢了,最后李渊只能被动地接受现实!

总而言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只是政治斗争的一个结果,并不是李世民与李渊、李建成斗争的开始,他们父子三人真正的政治斗争早已发生,而刘文静之死又发生在开国的第二年,因此可以把开国功臣刘文静之死作为玄武门之变的真正开端!

标签: 刘文静

更多文章

  • “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刘文静死前仰天长叹空悲切

    历史人物编辑:清風明月逍遥客标签:刘文静

    隋末天下大乱,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在李渊阴谋起兵过程中,刘文静、裴寂等人积极参与,特别是刘文静最早提出起兵“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的非常之计。为此,《资治通鉴》将太原起兵的谋划之功归于刘文静。在起兵后,刘文静代表李渊出使突厥与其联合出兵,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战参加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唐刚

  • 唐朝将军李怀光:警惕性有多高?皇帝刚赐他免死铁券,随后就造反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李怀光

    导语:乱花渐欲迷人眼,权利也可以迷乱人的心智,封建时期由于是高度的皇权集中制度,所以帝王身处高位,诚惶诚恐,他们总担心有人想要谋夺他的皇位,因此为了保证手中的权利不受的影响,帝王做过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帝王为了保障皇位的长久延续所以会加强军事训练,在将领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时间长

  • 唐代大将李怀光,皇帝赐他丹书铁券,他却当场闹情绪起兵造反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迟传龙标签:李怀光

    说到丹书铁券那是免死的象征,证明拥有此券的人对皇上对国家的功劳是相当大的,皇帝为了赏赐这些人,要不加官进爵,要不赐金银马匹,赏赐免死铁券的相对很少。李怀光是个忠臣,自小学武,参军就连当时的名将郭子仪都对他大加称赞李怀光治军很严,是个很刻本的人,所以郭子仪很放心军权在他的手里。李怀光发迹的时候是在李隆

  • 李怀光在奉天解围立下大功,为何会起兵反叛唐朝

    历史人物编辑:旅游小队标签:李怀光

    奉天之围可以说是唐德宗李适一生最为黑暗的时刻,也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在陷入奉天之围期间,李适很唐朝朝廷遭到了朱泚叛军的围攻,形势岌岌可危。幸好当时内有名将浑瑊指挥军队拼死抵抗,外有各地军队到奉天勤王,这才让李适逃出生天。在解救奉天的勤王军队中,李怀光可以说是第一功臣。正是因为他带着朔方军及时赶到,

  • 唐德宗赐铁劵,为何李怀光却怒而造反?意外之乱暴露中唐三大顽疾

    历史人物编辑:寻根拜祖标签:李怀光

    建中四年的大唐像是被诅咒了似的,接连出现离奇的兵变事件。先是泾原军因为嫌弃伙食太差,突然发动叛乱并攻陷了长安,唐德宗被迫流亡奉天。接着平叛大军的主力朔方军又突然反了,唐德宗又被迫逃亡梁州。自安史之乱以来,朔方军一直是朝廷最倚重的边军,历任节度使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郭子仪。这一年,郭子仪刚刚去世才两年,朔

  • 唐朝驸马薛万彻,娶了李世民的妹妹,却不会夫妻之事,太尴尬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薛万彻

    唐初猛将如云,有如李靖般文武双全,有如李勣般谋略千里,但是有一猛将,身为李世民的妹夫,能领千军万马,杀敌万千,他就是薛万彻。当初薛万彻迎娶公主时,不知如何行夫妻之事,还闹了一个笑话。 且说隋朝大将薛世雄,奉命东征窦建德,不料半路染上风寒,一病不起,遗憾去世。他的三个儿子都勇猛无比,跟在父亲的老战友罗

  • 名将薛万彻对房事一无所知,李世民用了一法让他高兴的回去了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薛万彻

    薛万彻出身将门,父亲是隋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隋末为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太守。隋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世雄在河间之战中败于窦建德率领的河北义军,惭恙发病,不久便去世了。薛万彻自与兄长薛万均随父亲客居幽州,兄弟二人都因武艺出众受到涿郡守将罗艺的赏识。后二人与罗艺一齐归附唐高祖李渊,授车骑将军

  • 罗隐:相貌虽丑,写的诗却迷倒宰相女儿,一句诗成许多人的口头禅

    历史人物编辑:胡月芳标签:罗隐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虽然相貌是交际过程中的第一通行证,但是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与可深交的程度并不仅仅只看对方的相貌。在长期的相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更重要的其实是个人的内在价值。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就算是相貌不占优势的群体也总会在其他方面有特长之处。

  • 才华横溢的罗隐,严肃的段子手,苦逼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罗隐

    罗隐的大名或许不如李白、白居易为我们熟知,但他写的诗不少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一首《自遣》将自己愤世嫉俗、乐观旷达的高士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年轻时罗隐也是个阳光青年,年少出名,欲读书致仕,一展宏志。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26岁的罗

  • 唐代诗人罗隐经典诗词8首,篇篇精彩,值得一读!

    历史人物编辑:忘川水标签:罗隐

    1、《梅花》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唐代:罗隐吴王醉处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2、《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