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故事百家谈!欢迎来到小解话西游之悟空成魔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个人都有故乡情结,一闻千悟的悟空自然也不例外,他生于花果山,长于花果山,学成归来后又在花果山称王,大闹地府时不仅在生死簿上划掉了自己的名字,还帮猴子猴孙们加了阳寿。这些行为都表明,悟空对花果山有着无限热忱的喜爱。
俗话说爱屋及乌,喜欢花果山就要喜欢它的一草一木乃至万事万物,物种多了才会热闹。但是在悟空的杀生史上却有这样一段记录:悟空三打白骨精成功后,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他曾运用法术惨无人道地一下子结果了居住在花果山的一千多名凡人!这事搁在妖怪身上也属于罪大恶极的行径,悟空为什么会如此丧心病狂呢?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惨况。话说悟空运用飞沙走石之技将千余人马“一个个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无一幸存。而后他吩咐小猴子们说道:“你们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猎户衣服,剥得来家洗净血迹,穿了遮寒;把死人的尸首,都推在那万丈深潭里;把死倒的马,拖将来,剥了皮,做靴穿,将肉腌着,慢慢的食用。”
面对惨绝人寰的案发现场,悟空不仅没有丝毫恻隐之心,反而条理还挺清晰!衣服、尸体、马匹都一一安排妥当。当然,悟空的重磅出击是有原因的,我们不禁想:这伙人上花果山来干嘛了,摘桃子吗?
其实这一千多名凡人都是山下的猎户,狩猎目标就是山下的动物,不光是猴子,狐狸、狼、兔子等皆在猎户的名单上,这大大破坏了花果山的生态平衡。更严重的是,悟空参加取经前山上共有四万七千只猴,这次回来却只剩下了不到一千,差着的都在猎户的刀枪下被阎王爷勾走了。
而且这些猎户的手段可比悟空残忍多了,原著写道:“中毒打死的,拿了去剥皮剔骨,酱煮醋蒸,油煎盐炒,当做下饭食用。或有那遭网的,遇扣的,夹活儿拿去了,教他跳圈做戏,翻筋斗,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无所不为的顽耍。”悟空听到老家竟遭到如此灭顶之灾,能不生气吗?
据此有人认为这就是悟空打死一千多个猎人的原因。其实不然,这只是悟空痛下狠手的表层现象,真正的原因要从西游本身去考虑。西游是一本内丹著作,悟空被设定为修炼者,他每渡的一个难关、每杀的一个妖怪都是在不断完善自我,比如三打白骨精就是“斩三尸”的过程,道教有句话叫做“斩得三尸,即证金仙”。
同样,他每次犯的错误都是修炼中出现的偏差,比如悟空的这次杀生行为。唐僧将其赶回花果山是由于白骨精的障眼法而误会了他,悟空打死白骨精本没有错,可是唐僧却将罪责强加于他,这就相当于修炼过程遇到了问题,毕竟没有事情能够一帆风顺。而且悟空没有及时修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偏离的方向越来越远。
在原著中这一回目的标题是《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可见作者的意思也是如此,回到花果山的悟空成了魔,满山的猴子变成了“群妖聚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取经之路就是不断向佛靠近的过程,而中途难免也会走回头路。悟空痛下杀手的背后,正是西游大格局的必然结果。
关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从悟空打死猎户后的一段话中窥知一二,悟空说:“他每每劝我话道: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猎户。”
由此可见,此次恶性事件与唐僧的猜疑也脱不了干系。这也证明,这时期的悟空仍然魔性未灭,内心的魔性相比佛性占了大多数。而到了六耳猕猴之时,悟空再次被冤枉,他没有回花果山自暴自弃,而是到了观音处主动寻求帮助。这就证明,这时候的悟空内心的佛性已经占了大多数。直到这佛性占满悟空的心时,悟空就成佛了。
参考书目:《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