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之中,离别诗是一个重要的重要的题材。一方面,离愁别绪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唐人本来就有折柳赠诗送友人的习俗。中国历史上的离别诗,大部分都是以伤感为基调的,这就是南朝政治家、文学家江淹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诗也不例外,李商隐就曾经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
然而,蓬勃奋发的盛唐,却有着不一样的气质。很多离别时,依然灌注了诗人的慷慨壮志,不落凄苦悲切的窠臼。甚至是在送友人出征时,也时那么豪放激昂,荡气回肠。比如边塞诗人岑参就在《送李副使碛西官军》中激情四溢地喊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另外一首《送人赴安西》,更是将送友人出征升华到了爱国主义情怀: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这首诗写得并不复杂,却洋溢着岑参对友人的欣赏之情。他赞美友人,佩戴着宝刀,雄姿英发地跨上骏马,风度翩翩地策马奔腾,越过了那陇山之巅。他了解友人,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从小就不是为了封侯拜相,而是希望能够报效祖国。他担心友人,在万里之遥,不免会思念家乡,尤其是当明月升起的时候,这份思乡之情更是浓郁。他祝福友人,尽快荡平敌人,在边疆无事的时候尽早归来,不要等到下一个秋天。
小珏也算读过不少诗歌,送人出征的离别诗也读了很多,但是没有哪一首,像这首《送人赴安西》如此纯粹。安西即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是边境战事最为密集的地方,友人出征,岑参一扫感伤情调,从静态到动态,将其英姿全部夸了一遍。
更为重要的是,别的边塞诗歌中,即使流露出同样的奋发向上之情,绝大多数也是男子渴望建功立业为核心的。然而,在这首诗中,岑参绝口不提杀敌立功之事,而将友人的从军行为,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
这样一来,就让此诗的意境为之一变。友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当兵吃粮,也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卫祖国,这是何其的高尚。友人的这个想法,是自小就形成的,并非一时热血沸腾,这也更让岑参为之叫好。
在这篇七律的上半部分,已经将此诗的中心意思说得清清楚楚了。但是,诗人并没有仓促结尾,更没有强行将主题拔高。他反过来又在替友人担心,怕他在孤身一人会思念家乡。这种情绪,并不影响友人的高大形象,因为它就叫做铁汉柔情。即便是铮铮铁骨的汉子,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如果他不思念家乡,又如何会发自肺腑地保家卫国?
在全诗的结尾,诗人一方面祝愿战事早日平息,百姓能够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在由衷祈盼友人能够安然回来。在更深的含义中,诗人却是表明,朝廷是正义的战争,是迫不得已地保卫战,目的并非侵略他国,而完全是为了保护每一寸河山。
这首诗,放在送别诗、边塞诗甚至整个唐诗之中,都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他将爱国主义与英雄儿女结合起来,让唐诗散发着独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