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朋友去边关杀敌,岑参赠诗一首,尽显英雄豪情

朋友去边关杀敌,岑参赠诗一首,尽显英雄豪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彩虹文史 访问量:1143 更新时间:2023/12/4 18:27:58

唐诗之中,离别诗是一个重要的重要的题材。一方面,离愁别绪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唐人本来就有折柳赠诗送友人的习俗。中国历史上的离别诗,大部分都是以伤感为基调的,这就是南朝政治家、学家江淹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唐诗也不例外,商隐就曾经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

然而,蓬勃奋发的盛唐,却有着不一样的气质。很多离别时,依然灌注了诗人的慷慨壮志,不落凄苦悲切的窠臼。甚至是在送友人出征时,也时那么豪放激昂,荡气回肠。比如边塞诗人岑参就在《送李副使碛西官军》中激情四溢地喊出:“功名只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另外一首《送人赴安西》,更是将送友人出征升华到了爱国主义情怀:

上马带胡钩,翩翩度陇头。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这首诗写得并不复杂,却洋溢着岑参对友人的欣赏之情。他赞美友人,佩戴着宝刀,雄姿英发地跨上骏马,风度翩翩地策马奔腾,越过了那陇山之巅。他了解友人,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从小就不是为了封侯拜相,而是希望能够报效祖国。他担心友人,在万里之遥,不免会思念家乡,尤其是当明月升起的时候,这份思乡之情更是浓郁。他祝福友人,尽快荡平敌人,在边疆无事的时候尽早归来,不要等到下一个秋天。

小珏也算读过不少诗歌,送人出征的离别诗也读了很多,但是没有哪一首,像这首《送人赴安西》如此纯粹。安西即唐朝的安西都护府,是边境战事最为密集的地方,友人出征,岑参一扫感伤情调,从静态到动态,将其英姿全部夸了一遍。

更为重要的是,别的边塞诗歌中,即使流露出同样的奋发向上之情,绝大多数也是男子渴望建功立业为核心的。然而,在这首诗中,岑参绝口不提杀敌立功之事,而将友人的从军行为,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

这样一来,就让此诗的意境为之一变。友人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当兵吃粮,也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卫祖国,这是其的高尚。友人的这个想法,是自小就形成的,并非一时热血沸腾,这也更让岑参为之叫好。

在这篇七律的上半部分,已经将此诗的中心意思说得清清楚楚了。但是,诗人并没有仓促结尾,更没有强行将主题拔高。他反过来又在替友人担心,怕他在孤身一人会思念家乡。这种情绪,并不影响友人的高大形象,因为它就叫做铁汉柔情。即便是铮铮铁骨的汉子,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如果他不思念家乡,又如何会发自肺腑地保家卫国?

在全诗的结尾,诗人一方面祝愿战事早日平息,百姓能够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在由衷祈盼友人能够安然回来。在更深的含义中,诗人却是表明,朝廷是正义的战争,是迫不得已地保卫战,目的并非侵略他国,而完全是为了保护每一寸河山。

这首诗,放在送别诗、边塞诗甚至整个唐诗之中,都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他将爱国主义与英雄儿女结合起来,让唐诗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标签: 岑参

更多文章

  • 韦应物:我出身名门望族,妥妥的官二代,没想到却混得这么惨

    历史人物编辑:朱朋标签:韦应物

    科举制度自从问世以来,无数读书人十年寒窗,就是为了能够吃上国家饭。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出身富贵,完全不用经历十年苦读的艰辛,凭借着祖上的功名就能轻松入职。韦应物,就是这小撮人中的一个,你就说命有多好。(一)公元737年,韦应物出生于长安的一个官宦之家。当时长安城有两大名门望族:杜氏和韦氏,杜牧就属于

  • 韦应物最动情的一首诗,其中一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你可曾读过?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世称“韦苏州”,长安人,其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闻名。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诗人已年逾四十七岁,初夏诗人升迁外郡,秋来十分思念诸弟,于是写下了《新秋夜寄诸弟》这首诗。尤其是诗中“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一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你可曾读过?“两地

  • 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曾在文脉厚重之地苏州做过刺史。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韦应物

    古代到江南做官,身段与仪态都很重要。要会吟诗作赋。这大抵没有问题。一个书生熬到进士,那些场面上的功夫不会太差。朝廷的盘算,总有他的道理。江南这个地方,历来是朝廷的粮仓。但最关键的,是个文雅、知书达理的所在。但像苏州这样的文脉厚重之地,并不是一般文人能够镇得住的。唐朝时,朝廷先后派了3个重量级的诗人在

  • 韦应物《滁州西涧》诗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韦应物

    写作背景韦应物出生于京兆的望门贵族,韦氏家族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韦应物14岁时因门荫(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补右千牛,15岁在玄宗身边做侍卫,当时他豪纵不羁,横行乡里“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早上去赌局,晚上寻歌姬)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直到23岁,安史之乱后,

  • 韦应物:从京城恶少到山水田园诗人的华丽转身,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韦应物

    韦应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能入选教育部统一教材中的诗文,无疑是各类题材中最顶级的人物了,这首诗也正是如此,它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是小学生必背的诗词,由此,只要上过学的,都肯定知道一个名字,韦应物。一阵春雨过后,沿河的小草显得愈发地

  • 韦应物进退两难之作,第三联令人佩服不已,尽显读书人之担当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韦应物

    人生最难得的是什么?诵读古文我们时常发现古代文人最难得的就是知音。知音不是简单地站在你背后支持你的人,而是能够触摸到你的灵魂并与之形成共鸣的人。这种人多吗?说实话并不多,要不伯牙也不会在子期去世以后绝弦,从此再不弹奏音乐,只因知音难觅。本期我们介绍的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写给友人的一首诗。在诗中

  • 我有小龙虾,能否慰风尘──《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历史人物编辑:兔菲爱动漫标签: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盱眙xū yí,江苏省淮安市的下辖县,历史悠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盱眙建县,至今2200余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盱眙曾写下《早发淮口望盱眙》。韦应物大概是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年)约4

  • 贾岛名落孙山后写下一首诗抱怨,却因此一生都没能考中进士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贾岛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打破了隋唐以前公卿和门阀世族对选官的垄断,使得寒门士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入仕,可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虽说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除,但实质上废除的不过是当时落后的考试选拔方式,以考取士的基本制度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试问今日之高

  • 贾岛:年少出家当和尚,还俗后年年考公务员,人生真是一言难尽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贾岛

    说起贾岛,可能不少人要问:“这人谁啊!没听说过这号人。”但其实小学生都会背他的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比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大家,贾岛的名气可能稍逊一筹,但他能够在群星璀璨的唐朝占据一席之地,才华也不是虚盖的。今儿个就来说说老贾吧~(一)公元7

  • 滕王阁和李元婴有什么渊源?李元婴又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李元婴

    提到《滕王阁序》大家并不陌生,其在内容上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加以散文化。《滕王阁序》的作者是王勃,他和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虽然英年早逝,在他二十七岁时溺水受惊而亡,但他却留下了不少优美的篇张,比如这里提到的《滕王阁序》。那《滕王阁序》中的“滕王”是谁?他有怎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