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韦应物:我出身名门望族,妥妥的官二代,没想到却混得这么惨

韦应物:我出身名门望族,妥妥的官二代,没想到却混得这么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朱朋 访问量:4895 更新时间:2023/12/5 1:03:08

科举制度自从问世以来,无数读书人十年寒窗,就是为了能够吃上国家饭。

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出身富贵,完全不用经历十年苦读的艰辛,凭借着祖上的功名就能轻松入职。

韦应物,就是这小撮人中的一个,你就说命有多好。

(一)

公元737年,韦应物出生于长安的一个官宦之家。当时长安城有两大名门望族:杜氏和韦氏,杜牧就属于杜氏家族成员,而老韦则属于韦氏家族成员。

这投胎真是个技术活,老韦一出生不仅拥有京城户口,而且依靠家族的势力和名望,根本不用担心以后没钱、没工作。

公元750年,年仅13岁的老韦就凭借着高贵的出身出任右千牛,可能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南海保镖头头,负责保卫宫里的安全。这还没成年呢,就已经吃上国家饭、占好萝卜坑了。

没过一年,老韦就升官了,成为了皇帝身边的带刀侍卫,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就这样干了好几年,老韦还以为能够凭借资历再升一升,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人生已经到顶了,以后走的都是下坡路了。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跑到四川去避难,可能因为跑得太匆忙了,没有叫上老韦,就这样,老韦连辞退通知都没收到,就失业了。

下岗了还不要紧,老韦的家族也开始没落了,眼看着就要出门去要饭讨生活了,老韦决定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

公元759年,老韦进入到太学读书,过上了十年寒窗的生活。

(二)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朝廷秩序渐渐恢复正常,老韦也得到了用。

但是这次,老韦并没有官复原职,而是被派遣到洛阳,担任洛阳市的副市长。

虽然老韦十几岁就开始当公务员了,但以前当的都是闲职,不需要读书写字,也不需要舞刀弄枪,所以没有积攒下什么工作经验。

这一到洛阳就给自己找了个麻烦,因为惩办不法军被人告了。

猜想可能是有人看不惯老韦,所以暗中搞他。虎落平阳被犬欺,心高气傲的老韦哪受得了这屈辱,一下子就递交了辞职信,搬到寺庙去住了:

生长太平日,不知太平欢。

今还洛阳中,感此方苦酸。

——韦应物《广德中洛阳作》

在没有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老韦也没闲着,他曾经一路南下,想到扬州那边碰碰运气,在那边待了大半年,虽然工作没找到,但老韦却在那里偶遇了老朋友: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他乡遇故知,按理来说应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但十年不见,人都老得长出了白头发了,不得不感慨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啊!

按理说老韦那时候才不到40岁,说有白头发太夸张了吧,不过也有可能是指对方。

但老韦在江南偶遇的朋友可不止一个: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韦应物《淮上遇洛阳主簿》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老韦回到了长安,先后担任了京兆府功曹、高陵宰、朝清郎、鄠县县令、栎阳县令等职务。十年里,老韦的屁股挪了又挪,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这官不是越做越大,而是越做越小了。

公元780年。老韦又给上面递了辞职信,有开始了躺平的生活,整天去郊外游山玩水。

(三)

估计是老韦的官运还没到头,所以躺平不久以后,朝廷又让他出任尚书比部员外郎。

两年后,老韦被派到滁州担任刺史。来到了让他诗书出名的地方。

从长安南下的时候,老韦路过曾经工作过的洛阳,便写了一首诗给洛阳的朋友:

昨日次睢阳,今夕宿符离。

云树怆重叠,烟波念还期。

相敦在勤事,海内方劳师。

——韦应物《寄大梁诸友》(节选)

来到滁州的第二年春天,老韦就生病了,人在生病的时候都是很脆弱的,刚好这时候收到了长安朋友发来的微信:“兄弟,你在那疙瘩还好不?”

老韦泪流满面,给好基友回了一首诗: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节选)

但没想到的是,老韦刚上任一年,就被罢职了,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可能是朝廷有人说了他的坏话吧。

但在滁州待久了,觉得这边气候其实也不错,于是老韦就在滁州找了一处地方闲居,又开始了躺平的生活,有时候也会去滁州郊外走走逛逛: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此外,老韦在滁州也认识了一些苦修的道士,但这道士可能不是在道观修行的,能不能相逢全看缘分: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但滁州再好,终归不是故乡,老韦在这里举目无亲,有时候也会想念家人、想念家乡,不知道啥时候能回去: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韦应物《闲居寄诸弟》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四)

在滁州待了一段时间后,朝廷又派老韦到江州担任刺史,大概是现在的九江市附近,没错,就是白居易当江州司马那个地方。

在江州工作期间,老韦想起老朋友的时候也会写几句诗: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在江州干了不到一年,老韦接到了朝廷的诏令,让他回到中央当左司郎中,赏赐食邑300户。

不仅有官当,还有田分,老韦以为自己终于苦尽甘来,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

但没想到回到长安不到一年,公元788年,老韦又被贬到苏州担任刺史,那时候的他已经50多岁了,按理说已经是老年人了,都快退休了。

心灰意之下,只能用酒来消解内心的惆怅: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韦应物《简卢陟》(节选)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在苏州待了两年,老韦又被免职了。

可怜的是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老韦却依旧非常贫穷,甚至都凑不齐回长安的路费,只能到当地寺庙去混口饭吃,但没想到最后却客死异乡。

约公元791年。韦应物在苏州去世,终年54岁。他去世以后,家人到长安将他的遗体运回家乡,与其妻子合葬,最后总算是魂归故里。

结语

纵观韦应物的一生,是幸运而又坎坷的,他的出身不错,所以年纪轻轻就能轻松步入仕途,而且一路升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这辈子应该不会混得太差。但没想到安史之乱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屡次被贬、身不由己,不仅事业不顺,生活也是穷困潦倒,想到他此前的出身是如此优渥,最后却因为没钱而客死异乡,不禁令人唏嘘。

但韦应物被贬期间,也是他写诗的井喷期,他在地方写的诗清韵秀朗、气韵悠长,有着浓厚的山水田园味道,也许正是因为人生命途多舛,才成就了属于韦应物自己的诗歌风格。

标签: 韦应物

更多文章

  • 韦应物最动情的一首诗,其中一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你可曾读过?

    历史人物编辑:大康生活标签: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世称“韦苏州”,长安人,其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闻名。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诗人已年逾四十七岁,初夏诗人升迁外郡,秋来十分思念诸弟,于是写下了《新秋夜寄诸弟》这首诗。尤其是诗中“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一句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你可曾读过?“两地

  • 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曾在文脉厚重之地苏州做过刺史。

    历史人物编辑:老杨聊网事标签:韦应物

    古代到江南做官,身段与仪态都很重要。要会吟诗作赋。这大抵没有问题。一个书生熬到进士,那些场面上的功夫不会太差。朝廷的盘算,总有他的道理。江南这个地方,历来是朝廷的粮仓。但最关键的,是个文雅、知书达理的所在。但像苏州这样的文脉厚重之地,并不是一般文人能够镇得住的。唐朝时,朝廷先后派了3个重量级的诗人在

  • 韦应物《滁州西涧》诗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历史人物编辑:平和怡标签:韦应物

    写作背景韦应物出生于京兆的望门贵族,韦氏家族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韦应物14岁时因门荫(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补右千牛,15岁在玄宗身边做侍卫,当时他豪纵不羁,横行乡里“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早上去赌局,晚上寻歌姬)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做人。直到23岁,安史之乱后,

  • 韦应物:从京城恶少到山水田园诗人的华丽转身,寻找心中的桃花源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韦应物

    韦应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能入选教育部统一教材中的诗文,无疑是各类题材中最顶级的人物了,这首诗也正是如此,它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是小学生必背的诗词,由此,只要上过学的,都肯定知道一个名字,韦应物。一阵春雨过后,沿河的小草显得愈发地

  • 韦应物进退两难之作,第三联令人佩服不已,尽显读书人之担当

    历史人物编辑:飞碟历史说标签:韦应物

    人生最难得的是什么?诵读古文我们时常发现古代文人最难得的就是知音。知音不是简单地站在你背后支持你的人,而是能够触摸到你的灵魂并与之形成共鸣的人。这种人多吗?说实话并不多,要不伯牙也不会在子期去世以后绝弦,从此再不弹奏音乐,只因知音难觅。本期我们介绍的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写给友人的一首诗。在诗中

  • 我有小龙虾,能否慰风尘──《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历史人物编辑:兔菲爱动漫标签: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盱眙xū yí,江苏省淮安市的下辖县,历史悠久,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盱眙建县,至今2200余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盱眙曾写下《早发淮口望盱眙》。韦应物大概是唐德宗建中三年(783年)约4

  • 贾岛名落孙山后写下一首诗抱怨,却因此一生都没能考中进士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贾岛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科举,是古代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度的创立打破了隋唐以前公卿和门阀世族对选官的垄断,使得寒门士子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入仕,可以说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虽说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除,但实质上废除的不过是当时落后的考试选拔方式,以考取士的基本制度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试问今日之高

  • 贾岛:年少出家当和尚,还俗后年年考公务员,人生真是一言难尽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贾岛

    说起贾岛,可能不少人要问:“这人谁啊!没听说过这号人。”但其实小学生都会背他的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比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朝大家,贾岛的名气可能稍逊一筹,但他能够在群星璀璨的唐朝占据一席之地,才华也不是虚盖的。今儿个就来说说老贾吧~(一)公元7

  • 滕王阁和李元婴有什么渊源?李元婴又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张祥说历史标签:李元婴

    提到《滕王阁序》大家并不陌生,其在内容上拓展了骈文的艺术境界,在艺术形式上加以散文化。《滕王阁序》的作者是王勃,他和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虽然英年早逝,在他二十七岁时溺水受惊而亡,但他却留下了不少优美的篇张,比如这里提到的《滕王阁序》。那《滕王阁序》中的“滕王”是谁?他有怎样的人生

  • 最甜君臣李亨李泌:一人重情义一人知进退,不要赏赐只愿枕膝而眠

    历史人物编辑:昆锅美食标签:李泌

    在古代,君臣之间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无非是皇帝一副威严的样子,大臣对皇帝或是恐惧、或是谄媚,但是我们历史上有这样一对君臣,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非常不同,曾有网友戏称:”有的人抱皇帝大腿,有的人睡皇帝大腿!”而睡皇帝大腿这位大臣就是李泌,另一个主人公皇帝就是李亨。神童李泌大臣李泌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