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公主里,除了太平、安乐公主外,还有一个和亲公主也是格外惹人关注,她就是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
唐朝是个强盛的王朝,按照我们理解,它犯不上去和周边的政权和亲。特别是当时被四方政权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时期。
可文成公主和亲恰恰就是发生在唐太宗时期,这场联姻可以说是英雄惜英雄的欣赏。
远在千里之外的吐蕃政权赞普松赞干布,他年仅12岁就执掌政权,是一个刚强有着远大目标的君主,虽然年幼,但他毫不畏惧旧贵族的挑衅,大胆改革,不断征服周边政权,使吐蕃政权日益强大。
他心里非常清楚,要想长治久安,还必须要和强大的唐朝联姻,于是他派使者来唐朝提亲,被唐太宗一口拒绝,松赞干布不气馁,再来,结果还是被拒绝。
他面子有些挂不住了,集结兵马来挑战唐朝。唐太宗也不是吃素的,于是双方打了一仗,结果吐蕃兵败了。不过,这让唐太宗见识了吐蕃政权的顽强。
这场战争也让松赞干布更加确定要和唐朝联姻,第三次,他派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相禄东赞前来提亲,并带来丰厚的礼金,这次唐太宗答应了。
不过自古以来和亲,很少有皇帝把自己的公主千里迢迢送到边远地方,于是唐太宗选了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并诏封为文成公主。下旨让她去吐蕃和亲。
不过,他对文成公主的远嫁还是非常重视的,随文成公主出嫁的有5000多名能工巧匠,几千种农作物的种子,无数的典籍,应该说跟随文成公主去吐蕃的是中原先进的文明。
文成公主虽说远嫁,但是她并没有感觉到凄凉,因为松赞干布和她年龄相当,史书记载,他长得不赖,是位帅哥,加上君主光环,和文成公主称得上旗鼓相当。
而且他还是个宠妻狂魔,对文成公主爱护有加。为了她修了布达拉宫,就是因为考虑到文成公主住不惯游牧民族的帐篷。
文成公主不愧是大唐公主,心胸开阔,善良有爱,她不遗余力地把中原先进的农作技术、建筑风格,佛教文化等等传播到了边疆。
如果一路向西,从进入青海开始,我们就会不断地听到有关文成公主的传说,看到纪念文成公主的各种建筑,可见文成公主在藏族人们的心中地位非常之高。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去世时才34岁,可惜,文成公主才在吐蕃生活九年,就守寡了。松赞干布去世后,唐高宗派使者去吐蕃,打算把文成公主接回唐朝,但是她拒绝了。
文成公主为什么不愿意返回唐朝呢?原因也不难理解。
首先,在古代女子出嫁以后,婆家才是女人真正的家。
文成公主在拉萨生活九年,她已经适应高原生活,而且生前和松赞干布伉俪情深,夫妻十分恩爱。她愿意生活在这里,陪伴着丈夫。而且,在吐蕃,她贵为王后,子民爱戴,回到唐朝,她住在哪里,以什么身份居住?这都是问题。
另外,她远嫁吐蕃是带有使命的,她要维护两个政权之间的友好。如果文成公主随着唐朝的使者返回,那么吐蕃政权与唐朝的友好往来就可能中断,而且松赞干布去世后,也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
由于松赞干布唯一的儿子贡日贡赞早早去世,所以,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幼孙芒松芒赞被立为赞普。禄东赞继续担任国相,辅佐芒松芒赞。
随着吐蕃的强大,它们不断扩张领土,想占领整个青海,这就侵害到了唐朝的利益,唐朝与吐蕃政权时不时地发生战争。如果文成公主返回唐朝,连接两个政权的纽带没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辛苦建设的友好局面很有可能就将一去不复返。这是文成公主愿意看到的。
文成公主愿意为两个政权的友好继续牵线搭桥。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赞普芒松芒赞去世,禄东赞儿子论钦陵拥立芒松芒赞的年仅八岁的儿子器弩悉弄为赞普,他就是赤都松赞。
文成公主为了唐蕃的友好,派大臣前往大唐请求和亲。这是文成公主去世前为了恢复唐蕃友好关系所做的最后努力,也为三十年后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做了铺垫。
晚年的文成公主,寡居三十年。她膝下无子无女,在吐蕃举目无亲,当年和她一起到吐蕃的侍从、婢仆,经过了三四十年也都走的走、死的死,所以她的晚年不仅孤独寂寞,而且常常感到痛苦和无奈。
680年十月,文成公主患上天花在吐蕃去世,享年五十六岁。文成公主的一生,为大唐和吐蕃作出了太多的付出和牺牲。
在文成公主去世后,唐高宗派遣使臣专程前往吐蕃吊祭。文成公主的葬礼办得非常隆重,她被埋葬到了藏王墓,与松赞干布一起长眠于此。
此后,在墓陵上的祭殿里,公主的塑像和松赞干布的塑像,一起享用着人们千百年不断的香火供奉。
吐蕃人们还在各地修建了许多文成公主庙,以此纪念文成公主的功绩。这种单独建庙供奉的待遇,是松赞干布的其余任何后妃都没有的。
吐蕃人们将文成公主视为神灵绿度母的化身。绿度母,是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把她的雕塑供奉在寺院中,万民敬仰,受持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