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侯君集:本来可做良将,一念之差成逆臣,李世民求情也不能免死罪

侯君集:本来可做良将,一念之差成逆臣,李世民求情也不能免死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汪家兵 访问量:4518 更新时间:2023/12/20 13:45:55

《旧唐书》:李靖破突厥,侯君集灭高昌,苏定方开西域,李勣平辽东,虽奉国威灵,亦其才力所致。

史书记载:唐初四大开疆拓土的大将,分别是李靖、侯君集、苏定方、李勣,他们虽然都有背后强盛的祖国(唐朝)支持,才能取得如此成就,但自己的才能本事是其成功的关键。

在后世之人的印象当中,李靖、李勣、苏定方都是声名赫赫的英雄人物,对侯君集的印象大概 停留在《隋唐演义》中瓦岗军将领“小白猿”那个轻功功夫一流,像猿猴一样灵活身。

但演义中的“小白猿”和正史中的侯君集是性格、事迹大相径庭的两个人物,之所以在后世没有其他三人有名,只因其性格上的巨大缺陷,造成他最终身死,在史书中被当做佞臣贼子,没有留下很好的名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其骜、乖张的性格呢?那就要从头说起。

资历最老的小兄弟

《旧唐书·侯君集传》:性矫饰,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艺,乃以武勇自称。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自幼比较浮夸,少年时学习弓箭射术并没有精通,还自称武艺高超。在李世民就藩在外时,自荐成为了秦王李世民的幕府门客,也是李世民最初班底脱颖而出的最优秀之一,被李世民当做比亲兄弟还亲的小兄弟厚待。

因为跟李世民有了这层“兄弟”般的友谊,在隋末大乱的时代,多次跟随李世民身边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历任左虞侯、车骑将军,封了子爵爵位。

经过多年的历练,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兼之是李世民的心腹之臣,此后恩遇盛隆,参预重大计策、谋议的制定。

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和执行者

《旧唐书·侯君集传》: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

唐高祖李渊统一中原,继皇帝位后,李建被封太子,常驻内宫协助李渊处理政务,获得了大多数文官的支持。李世民为秦王,继续率领武将出征在外,说道二人的功绩,还是李世民功劳居伟。

太子建成自知战功和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打压李世民势力;李世民也不是吃素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击。

双方持续明争暗斗,在高祖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在此危急时刻,侯君集多次向李世民出谋划策,坚定了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决心。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率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发动玄武门政变,伏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初七,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由于侯君集是玄武门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功劳甚大,所以李世民对其进行了重赏。七月初七,任命侯君集为左卫将军。八月初八,李渊退位。初九,李世民继皇帝位,是为唐太宗。九月,又封侯君集为潞国公。十月,唐太宗大封功臣,再赐封侯君集食邑一千户,可见李世民对侯君集的宠信。(李勣历经三代皇帝的厚待,功勋卓著,临死前总共才一千一百户食邑)

人生巅峰的灭国之战

贞观四年,侯君集被升迁为兵部尚书,开始参与中央重大朝政的决策。 贞观九年,李世民任命 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命侯君集与李道宗为李靖的副手,讨伐吐谷浑 。

侯君集追击二千多里地,先后于逻真谷、汉哭山、星宿川、柏海等大破伏允军,斩获颇丰,因功获封陈州刺史、陈国公。后升吏部尚书、光禄大夫。侯君集出为武将征伐边寇,入为大夫参与朝政,文武全才,被朝中大臣赞誉。

贞观十三年, 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领大军讨伐不听征召的高昌国。大军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寨,经过一年的作战灭亡高昌,侯君集此时大功在握,内心开始膨胀,大肆劫掠高昌宝物(应该献给皇帝),并命士卒刻石纪功才班师回朝。

到此时,正是侯君集的人生巅峰,做了大唐朝第二个开疆拓土的英雄(此前李靖攻灭突厥),已经可以和自己不对付的师傅李靖相比了,李靖老了,以后的大唐还是要靠自己支撑,成为大唐另一个公认的战神指日可待。

得胜回朝后,就凭皇帝和自己的关系,那还不是大肆封赏,当然这是以后的事,近在眼前的高昌国的所有财宝就在眼前,我自己贪墨一些,想来皇帝因我功大,不会追究的。就这样,上梁不正、下梁歪,手下将士们知道后,也开始盗取本应该作为战利品上交大唐皇帝的金银珠宝,侯君集怕自己做的丑事被揭发,于是不敢治将士们的罪。

可是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此事做得大军无人不知。班师回朝刚举行完庆功宴,侯君集正意气风发的准备接受封赏和荣誉,就被有司下狱,因有真凭实据,李世民也不好说什么,想着也该惩戒一下这个骄傲自大、无法无天的悍将,就由着他在刑部大牢清醒一下。

过了一段时间,借着大臣岑文本的上奏求情,李世民便将侯君集释放了,原本想能凭此事磨砺下侯君集的性情,没想到他却心生不满,渐有反叛之心。

与太子谋反,祸及家族

正在侯君集大权已失,在家反省之时,太子李承乾因屡有过失,失去了李世民的宠爱,天天担心被废太子之位。李承乾的侍卫贺兰楚石为侯君集的女婿,经过贺兰的牵线搭桥,二人一拍就和,密谋逼宫谋反之事。

可是太子李承乾愚笨,并不是成大事之君,还没有做好准备,就被手下之人告发,侯君集也被下狱,此时贺兰楚石为了保命,向太宗李世民和盘托出侯君集参与谋反的全部细节。

侯君集依律当满门抄斩,但侯君集战功卓著,一直是唐太宗的心腹肱骨,所以唐太宗本意是不想杀侯君集的。

在大朝会之时,李世民悲情的对文武百官求请道:“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但大臣们都认为:“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虽然太宗说的声泪俱下,但并没有说服群臣,侯君集的最终命运就此定下。

下朝后,唐太宗诏侯君集最后面谈:“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说罢,潸然泪下。侯君集此时才知不可挽回,磕头表示服罪。

在临刑前,向李世民提了最后一个请求“破灭二国,颇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唐太宗闻之,特意开恩,在诛灭全族时,留下她的正妻和一个嫡子,将他们迁到岭南繁衍生息。

侯君集的死,有其必然性,他仗着军功和与李世民的私交关系,在与太子密谋篡位之前就有过表露不臣之心的行事,但都被李世民随意地掩饰过去。

李靖的预言

《大唐新语》:侯君集得幸于太宗,命李靖教其兵法。既而奏曰:“李靖将反,至隐微之际,辄不以示臣。”太宗以让靖,靖对曰:“此君集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安制四夷矣。今君集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异志焉!”

唐太宗真心爱护和器重小兄弟侯君集,曾拜托李靖教侯君集军事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唐太宗,说李靖将反,因为在教授其兵法时,每到精妙之处,李靖就停下不再教授了。唐太宗听后大怒,责备李靖,李靖却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啊。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恳求学尽臣的所有兵法,是他将有异志的表现啊。”

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唐太宗根本不相信,只当是两位大功臣不和,互相攻击,太宗也乐见此结果,就此不了了之。一次,上朝后回尚书省办公,侯君集骑马越制尚未发觉。李靖见到后,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

李道宗察觉

在平定高昌的庆功宴上,江夏王李道宗也曾对唐太宗说:“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唐太宗问道:“何以知之?”李道宗回答:“见其恃有微功,深怀矜伐,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非毁时贤,常有不平之语。”

唐太宗说:“不可意度,浪生猜贰。其功勋才用,无所不堪,朕岂惜重位?第未到耳。”

侯君集因平灭高昌的功劳,忘乎所以,举止很不检点,遭到了一朝重臣的厌恶。宗亲李道宗私下里提醒李世民小心侯君集,不管是处于嫉妒还是真心,都说明侯君集此时已经得罪了众多的同僚,这也为以后,太宗求情免其死罪,而没有大臣替其说好话的原因。

张亮的告密

贞观十七年, 郧国公张亮(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由原职太子詹事被调出中央,任洛州都督。侯君集给其饯行时,认为他是受到了朝中的排挤,遂用言语相激:“何为见排?”张亮回答说:“是公见排,更欲谁冤!”

侯君集此时已经喝醉了,又说道:“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而挽起袖子愤怒地说道:“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

张亮事后大惧(内心独白:谁不知道你侯君集是皇帝的小老弟,关系比我亲多了,现在说这话是皇帝让你来套我话吧,皇帝还是对我外出带兵不放心啊,吓死我了,赶紧找皇帝表忠心去,不管是那种情况,先打消皇帝对我的疑心再说),马上将此谈话详情密报给唐太宗,唐太宗对张亮说:“卿与君集俱是功臣,君集独以语卿,无人闻见,若以属吏,君集必言无此。两人相证,事未可知。”唐太宗便将此事压下,对待侯君集的态度一如既往。

结语:

侯君集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能在大唐开创之时脱颖而出,足见其谋略和才能的优异,同时跟李世民从太原起兵时就建立起来的私人关系,更是其他名臣将相所不能比拟的,拥有这么多的优势,如果性格上能谨小慎微与同僚和睦相处,未来的成就绝对不可限量,可是没有如果!就像后世明太祖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侯君集有功于唐,犯法当诛,太宗欲宥之,而执法者不可,卒以见诛。非高祖、太宗忘功臣之劳也,由其恃功骄恣,自冒于法耳。”

参考资料:

《旧唐书·侯君集传》

《隋唐五代史》

标签: 侯君集

更多文章

  • 侯君集被处死抄家,李世民从其家中搜到的两位绝代美人,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漫说历史标签:侯君集

    侯君集,唐朝开国功臣,从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跟随左右。同时他也是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的主要人之一。这个人只有匹夫之勇,所以身上也就带着武将们的通病,头脑简单,最终触怒了李世民,下令将他处死,查抄府邸。不过当执行官去侯君集府邸时,b意外发现了两个长得非常漂亮的美女,最后她们的最后的命运是什么样呢

  • 侯君集和太子谋反,被女婿荷兰楚石告发,他的后代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真相史料馆标签:侯君集

    侯君集牵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这个案子非常有意思。本来太子李承乾还没谋反呢,就被弟弟李佑谋反案给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李承乾养了一批刺客,其中有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他是李承乾的心腹干将,就是他被李佑的谋反案,先被抓了,后来才牵扯到了李承乾,纥干承基因此被关押在大理寺的狱中,按罪当处死。贞观十七年(643

  • 侯君集被处死后,李世民从侯家搜出来两个的绝色美女,去哪了?

    历史人物编辑:逸凌人物集标签:侯君集

    作为协助开国君王打下天下的大功臣,他们可谓是一路提着脑袋共患难,但是真正能和皇帝一同坐享天下大权的少之又少。而在历史之上汉光武帝、唐太宗以及宋太祖就非常善于处理君王和开国能臣的关系,巧妙地化解两者间隙,在历史上留下了贤名。而千古一帝唐太宗也曾诛杀过开国功臣。张亮是其中之一,此人不仅好色而且迷信,江湖

  • 李世民把侯君集抄家,为什么会发现“食人乳而不饭”的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早知标签:侯君集

    在侯君集家抄出了“食人乳而不饭”的美女,其实主要源自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我国的史书典籍,大部分以《史记》为范本,而史记开创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统,让历代史书始终以刻画出脸谱化人物形象为己任。于是,《隋唐嘉话》中对侯君集抄家后豢养的“食人乳而不饭”的美女也留足了笔墨。严格来说《隋唐嘉话》并不

  • 文韬武略,出将入相,这样的侯君集,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反叛的?

    历史人物编辑:王家伦标签:侯君集

    唐太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帝,其文治武功占据主要成分,而他几乎没有杀开国功臣也成了其中另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凡事都会有例外,李世民也没有办法逃脱这个定律。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亲自审理了一起阴谋反叛案件中的一位主谋,在案件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且又不得不杀这人的时候,他含着眼泪对这人说道:“吾为卿

  • 玄奘的御兄并非唐太宗,而是高昌国王麴文泰,后被侯君集所灭

    历史人物编辑:刘利山标签:侯君集

    文/令史《西游记》我们都熟悉,作者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影视剧里,唐僧都是以唐太宗的御弟自称。《西游记》第十二回写道,"

  • 侯君集要造反,李世民为何不信:原来是这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刘申伟标签:侯君集

    玄武门兵变可谓是大唐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李世民带领着他那十个人组成的敢死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和土匪分赃不均简直是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两个头头都还是皇室之人。皇室之中哪里来的什么骨肉亲情,为了权力可以父子成仇兄弟反目,弑父杀君也可以分分钟上演。李世民有着皇太子应该具备的所有条件,但是不是长子这一身

  • 侯君集被抄家,抄出两个“食人乳而不饭”的美人,他为何被抄家

    历史人物编辑:静心读史标签:侯君集

    侯君集也算是唐太宗班底中的一个奇才,他原本没读过什么书,等他读书时却已经是所谓的“朝廷栋梁”了,已经在庙堂之上身居高位,偏偏读得还不错,魏征都觉得他有宰相之才,向唐太宗举荐他。读书人这么多,又有多少人能当得上“宰相之才”这四个字?可是,侯君集一个半路出家的“读书人”却得到了这个评价,让人惊叹之余,也

  • 唐朝名将侯君集为什么最后会被唐太宗李世民处死?

    历史人物编辑:七弦君讲史标签:侯君集

    侯君集,他是唐朝时期名将,在李世民为秦王时,就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而屡立战功,颇受李世民器重。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侯君集带兵进宫控制了朝臣和唐高祖。后来李世民继位为帝,侯君集被封为左卫将军、赐邑千户。在之后唐朝对吐谷浑的战争中,侯君集又立下赫赫战功,他因功被封为陈国公、吏部尚书。侯君集是将军出身

  • 侯君集谋反被抄家,竟搜出两个特别的美人,这让李世民当场傻眼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侯君集

    侯君集是大唐名将,豳州三水人,早年人比较浮夸,学弓箭学不会,还号称自己有勇武,他这种自傲的性格最终将他送上了谋反之路。其实早年他还是很风光的,跟着李世民四处征战,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玄武门政变之前他坚定的支持李世民,眼看李世民和李建成斗争越发激烈,侯君集和尉迟敬德几乎天天都劝说李世民和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