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为何要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又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李世民为何要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又是如何逃过一劫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伍先生话史V 访问量:3924 更新时间:2024/1/2 15:18:20

《资治通鉴唐纪十》记载:公元632年,海内升平,四夷臣服的大唐,展现出一派盛世景象。为了庆祝大唐的繁荣,李世民决定在庆善宫内,宴请群臣。

席间群臣畅饮,歌舞生动,但随后发生的一场冲突却破坏了君臣相宜的氛围。冲突的男主角是曾相助李世民诛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头功武将尉迟敬德

眼见有人的席位居于自己之上,喝得微醉的尉迟敬德,竟勃然大怒,上前拉住对方的衣服怒吼道:你有何功劳,竟然敢安坐我的上首?

坐在上首这位,自然也是功勋武将,眼见尉迟敬德如此张狂,这位既没有硬顶回去,也没有让位给尉迟敬德,他只是沉默以对。

相邻尉迟敬德座位的任城王李道宗,担心事态失控,赶忙上前进行劝说。不想酒醉的尉迟敬德竟然当场发飙,殴打了上来劝说的李道宗。

李道宗虽然性格温和,但他毕竟是皇族,群臣谁也没有想到尉迟敬德竟然张狂到,敢殴打皇族的地步。

将一切看在眼里的李世民虽然龙颜大怒,但碍于尉迟敬德曾追随自己出生入死,所以李世民并没有对尉迟敬德当场发飙,他只是选择拂袖离开宴会。

见到李世民一言不发,阴沉着脸离开的尉迟敬德,就好像被人浇了一盆凉水,顿时酒醒。

就在宴会气氛极度沉闷时,李世民却又返回来。

回到宴会现场的李世民,眼睛紧盯着尉迟敬德,却对着群臣说了一段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话:朕见刘邦诛杀功臣,内心对此种做法很是反感,朕想与卿等共享富贵,使子孙绵延不绝。然而身居高位的爱卿们却屡次犯法,我这才知道韩信等人被诛杀,并不是刘邦的过错。国家律法,在于赏罚分明,即使功过相抵也应该有个限度,希望你们好自为之,约束自己的言行,不然必将追悔莫及。

李世民这段话无疑是说给尉迟敬德听的,但他也是说给那些变得有些骄狂的武将们听的。

不愿屠戮有功之臣的李世民,如此做可以说是给骄兵悍将们划下了一条线。相比起不教而诛的刘邦,李世民要光明磊落许多。能够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尉迟敬德自然不是傻子。经过李世民一番敲打,尉迟敬德从此好像变了一个人。

相比起侯君集、张亮等人,尉迟敬德无疑是一个识时务的臣子。李世民的一番敲打,让随后的尉迟敬德,开始约束起自己的一言一行

后来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之间发生的两件事,就能证明,经过李世民一番敲打,尉迟敬德变得谨言慎行起来。

某次李世民想要将,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女儿许配给,五十多岁的尉迟敬德。李世民如此做一方面是想示恩于尉迟敬德,另一方面也是想看看尉迟敬德有没有忘本

。忘本、不知感恩的功勋武将,自然留不得。尉迟敬德是怎么做的呢?听闻李世民想要将女儿许配给自己,尉迟敬德当即跪地叩首,先行谢恩。随后尉迟敬德以:贫贱夫妻共患难多年,自己不忍抛弃糟糠之妻为由,委婉拒绝了李世民的赐婚。

尉迟敬德的表态让李世民感到很满意,此后李世民再也不曾对尉迟敬德,提起婚一事。

另一次,李世民在和尉迟敬德私下饮酒时,微醉的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道:朝中有人说你想要谋反,这是为什么?

面对李世民的质问,尉迟敬德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当场承认了自己确实有谋反之心。

听完尉迟敬德的话,李世民眼睛紧盯着他。这时尉迟敬德脱下了身上的衣服,指着身上每一条伤疤,向李世民细数,自己是如何留下这些伤疤,是如何追随李世民征战四方,出生入死的。数完伤疤后,尉迟敬德反问李世民,天下都已经安定了,曾追随陛下出生入死的自己,难道真的会有谋反之心吗?

随即君臣二人抱头痛哭。从此以后,李世民再也不曾怀疑过尉迟敬德。最终尉迟敬德寿终正寝,活到了七十四岁。

一场宴会让居功自傲的尉迟敬德,变成了一个谨言慎行的智臣。这说明武将尉迟敬德很懂,如何审时度势。

相比起韩信、彭越遇到刘邦,尉迟敬德遇到李世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行事光明磊落的李世民,并没有像刘邦那样不教而诛,相比起刘邦,李世民也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君主。

标签: 尉迟敬德

更多文章

  • 孟郊对唐诗的贡献:一首母子之爱,一首父子之爱,一首夫妻之爱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孟郊

    盛隽瑰丽的唐诗宋词包含着人世间所有的爱意,“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的爱情令人心驰神往,“故园兄弟别来久,应到清明犹望归”的手足情令人百感交集,而其中最为真挚的母爱是出自孟郊的手笔,一首《游子吟》发人肺腑,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引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

  • 孟郊经典的爱情诗,共10句却连用9个“结”字,与《游子吟》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孟郊

    提起孟郊,就无法绕过那一首传唱千古的《游子吟》,游子之心天地可鉴,慈母之爱催人泪下。能够写出如此真挚的文字,这与孟郊愁苦的人生遭遇是分不开的。屡试不第,仕途艰辛,异乡漂泊,中年丧子,一系列的不幸接踵而至,这让孟郊对人生百态有了更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个人的命运看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样地,囚于愁困

  • 你还记得《游子吟》那首诗吗?长大后的孟郊,却不是什么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孟郊

    我们都知道,古代诗人之所以要写诗词,无非就是想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于身世以及周遭环境的愤懑。所以就有那么多诗人、词人涌现出来。其实那些会写诗词的人,他们往往就是一些曾经在皇宫之中呆过或者是一些在仕途上不大顺畅的官员写的。正所谓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只是通过笔墨来书法自己不满的情绪。而在古代那种尔

  • 蒋士铨这首写母爱的诗,堪比孟郊的《游子吟》,使人潸然泪下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孟郊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那就是母爱了。自古以来,写母爱的诗歌很多,最早的当属《国风》中的《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诗中歌颂了母亲的勤劳、善良、明理

  • 孟郊:万家灯火之时,最是想家的时候——一首游子吟,半世囿科举

    历史人物编辑:遥山书雁标签:孟郊

    “你有过万家灯火之时不知去往哪里的经历吗,能想象吗?” 在距离我们已很遥远的年代,在那个花团锦簇的大都市里,也有一个彷徨无依的瘦弱身影。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高门之内春意洋洋,莺歌燕舞,高门之外风气凛然,寒意阵阵。那风中的人缘何哭泣?只因不知归于何处。诗人孟郊,穷愁

  • “诗囚”孟郊,为何仕途之路极为坎坷,转而文学成就突出

    历史人物编辑:谭永来标签:孟郊

    唐朝李观曾言:孟之诗,五言高处,在古无二,其有平处,下顾两谢。孟郊是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一位出色的文学创作者,其诗作格外突出,专门描写世态炎凉以及民间疾苦,因此有诗囚的称号。在少年时期隐居在嵩山一带,后来多次参与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直到四十六岁才得以考中进入朝堂为官,担任溧阳县尉。这使他的政治抱负

  • 孟郊:中年中进士,却一生穷困坎坷,还有比我更悲惨的公务员吗?

    历史人物编辑:清宫史说标签:孟郊

    下面这首诗,相信三岁小孩都会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年轻的小伙儿即将出远门,不知道啥时候回家,老母亲担心儿子在外受苦受冻,将那衣服的针线缝得密不透风。啊!这令人感动的母爱!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不是年轻小伙了,而

  • 母亲的爱,都缝在了一针一线里-《游子吟》孟郊

    历史人物编辑:草莓与九笙标签:孟郊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同于压抑的《列女操》,这首《游子吟》给的感觉是温情、温暖、温馨,特别感。孩子要出远门了,临行前妈妈给他缝补衣裳,就这么一个日常琐事,写出了普天之下儿女对母亲难以言喻的骨肉情深。来也真的是巧,家里不论是谁出远门,上学也

  • 1000多年来,《游子吟》感动了无数人,很少人知道诗人孟郊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竹林七叙侃历史标签:孟郊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1000多年来感动了无数中国人。那么,他最终的结局如何?公元751年,孟郊出生在今浙江德清县。父亲是当了一个小官,家里的条件并不好。从小,他就性格孤僻,几乎不与别人交流和往来。4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让他看到了底层百姓生活有多艰难,朝廷的腐败以及世态的炎凉。于是青

  • 孟郊的人格精神:古心自鞭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孟郊

    孟郊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中唐复古文学思潮影响下的重要诗人。中国诗歌发展到盛唐,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都达到了一个颠峰。这给中唐诗人造成了“盛极难继”的局面。面对这种困境,中唐诗人在困苦彷徨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出路。而孟郊独辟蹊径,致力于诗歌的复古,且能以古为新,复中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