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鲁迅《剥崔颢黄鹤楼诗》自打脸?不打防疫针,未必不出天花

鲁迅《剥崔颢黄鹤楼诗》自打脸?不打防疫针,未必不出天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耿金涛 访问量:4410 更新时间:2024/1/19 7:36:26

鲁迅最有意思的两首诗,都是借用古人的诗这个坛子,装入新酒。第一首我前面跟大家一起欣赏过了,就是《替豆萁伸冤》,当时影响很大。后来郭沫若也写了一首类似的词,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遭到不少人痛骂。

今天跟大家欣赏他的一首被称为有杂力道的诗,诗题直接就是《剥崔颢黄鹤楼诗》,全诗如下: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日薄榆关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阔人,让我们想起了先生的《阿Q自传》来,阿Q精神胜利法用的溜熟,张口就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是什么东西”。这里鲁迅不是用富人,官人,而是用阔人,让人脑子里立马现出脑满肠肥的阔人模样。

阔人们骑着文化走了,文化怎么骑?这里的文化是指故宫的文物,说的是故宫文物南迁一事。故宫文物为何要南迁呢,因为当时日本对于我国的挑衅不断升级,侵占山海关,锋芒直指古都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只是迟早的问题了。鉴于这种严峻的形势,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

这是1933年,这年2月,故宫博物院、颐和园等单位的19755箱文物,在荷枪实弹的士兵保护下,分5批南迁。“阔人已骑文化去”说的就是这件事情。文物南迁了,文物单位也就是空壳了,所以,“此地空余文化城”。古都,文化城是迁不了,不“空余”也得“空余”。

文化一去不复返,这里写出了鲁迅先生对于这批文物的担心。从清朝到北洋军阀再到国民政府,鲁迅是一眼到底,都是烂泥不上墙。所以,鲁迅对于这批南迁的文物是否会真的安全了,是不放心的。所以说它们一去不复返。“文化”都走了,留下冷冷清清的古城。何止是冷清清,先生更担心被外族占去。而实际上,后来还是沦陷了。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专车,就是运送文物的车辆,文物很多,车辆自燃也就很多,一队队停在文物单位门前,装载文物。这一句很好理解。那么,为何又说“晦气重重大学生”呢?因为当时国民政府除了文物南迁外,还有一个命令,就是所有北平高校的大学生是不准离开的,必须正常上课。

在日本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大学生留在北平上课,自然是随时都有危险的,岂不是晦气重重?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的中国政府,总是想到最坏处。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榆关,当时已经丢失了,还有何处在抵抗日本人的侵略呢?阔人们是有地方去的,“烟花场上”,还是一样的歌舞升平,没有人会对榆关的失守担心。

这首诗已经不仅仅是讽刺了,直接就是匕首,上阵杀敌了。关于这首诗,后来看到一些文章说,鲁迅是自打脸了,而且打得很厉害,因为这批文物完好无损,并没有被“阔人们”卖掉,也没有被中饱私囊。所以有人以此指责鲁迅。

鲁迅先生1936年就去世了,自然是没看到这批文物真的被保护下来。难道文物完好无损,就是鲁迅先生被打脸了?这是典型的只看到结果没看到过程。

鲁迅先生的担心其实并非多余,当时的政府是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的,有没有卖掉文物的意思,谁也不知道。鲁迅的诗,起到了打防疫的效果。先生并不是只写了这首诗,在其他文章里,都提到了这批文物。

正因为鲁迅和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对于这批文物的特别关注,并不断建议和保护措施,像宋庆龄等人都一直在呼吁,当局才不敢肆意妄为,被逼着做了一件对得起后人的事,这批文物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

所以,鲁迅这首诗,并非自我打脸,不是没有用处,而是起到了号召文化界起来保护这批文物的作用。

大家对于鲁迅这首诗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标签: 崔颢

更多文章

  • 陆上女神陈靖姑:被誉为“妇女儿童保护神”,与妈祖齐名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陈靖姑

    神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非常少,面对天灾人祸的时候往往只能被迫承受,毫无反抗之力,他们就给自己创造出了一个能够保佑平安的神,把希望寄托在神上面。在福建就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女神,一个专门保护海面的平安,一个专门保护陆地的平安,前者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她的名号,她就是妈祖。后者的名

  • 元稹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妻子韦丛,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历史人物编辑:小伟生活标签:韦丛

    如果要说唐朝众多的诗人中谁最为风流?相信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都是能够很轻松地回答出来,那便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元稹,关于他的风流爱情故事,可谓是比比皆是,据说他在还很年轻的时候便是在一座寺庙里认识了崔莺莺,两个一见之下便暗生情愫,不过后来这段恋情也不了了之,元稹为此还在二十多年后写过一首《春晓》来纪

  • “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思念亡妻韦丛,写下一首词,传唱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遥山书雁标签:韦丛

    那年的元稹,只是一个秘书省的校书郎,位卑俸少。“谢公最小偏怜女”,那年的她,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千金,却走出自己富贵的生活,未曾去想过“自嫁黔娄百事乖”,也并未嫌他穷途潦倒,无怨无悔地走进了他的生活,勤劳贤惠在他的左右,不以千金小姐自恃。他知道,这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是上天送给他的礼物。一切的爱恋与感激

  • 元稹虽然比较多情,但他写给爱妻韦丛的这首诗,却是极为深情!

    历史人物编辑:佴仙媛标签:韦丛

    元稹虽然很多人对他比较反感,认为他就是一位滥情的诗人,虽然表面上看似很深情,每当写好了一首极为感人的爱情诗后,立马又去追求另外一位女子,这也使得很多对于认为,他根本就是专情,只是比较滥情而已。其实无论怎么去评价他的爱情,但是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却是同样的能够感受得出来元稹应当说,还是比较的深情,如果不

  • 戎昱见和亲盛行,写下一首五律进行讽刺,没想到得到唐宪宗认可

    历史人物编辑:图说不语标签:戎昱

    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亲”政策长盛不衰。据史书记载,第一次和亲发生在周襄王时期。周襄王想要伐郑,于是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一同伐郑。此后几千年,和亲之事便常见于史书。汉初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和亲,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都是大家熟知的和亲之举。安史之乱后 ,唐王朝实力大减,和亲的举措也越来越多,肃宗李

  • 晚唐诗人方干故里与“严子陵钓台”所在地,这个河湾太美,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时代树暴走V标签:方干

    芦茨湾处峡谷、平湖、孤屿、悬崖、瀑布、奇松于一身,既有山水和谐,山势峻峭,水色澄碧,山居民风,渔村风情等特色,景色十分迷人;晚唐诗人方干故里与“严子陵钓台”隔江相望,著名的旅游景点“江南龙门湾”、“白云源”风景区使您流连忘返。芦茨村汇集了鸬鹚老街、芦茨风情小镇和盘山石壁等风景。其中,鸬鹚老街和芦茨风

  • 初唐四杰中最惨的卢照邻,跳河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究竟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卢照邻

    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骆宾王、卢照邻和杨炯。王勃6岁就会写文章,正儿八经的天才一个,尤其是一篇《滕王阁序》,震铄古今。骆宾王7岁便能写诗,一首《咏鹅》,至今都是孩童口中最为熟稔的古诗之一。杨炯10岁进士及第,一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激起了多少男儿心中的热血。那么唐朝F4之一的卢照邻呢?他是否也

  • 王勃溺水、卢照邻自杀,初唐四杰为何成为“初唐四劫”?

    历史人物编辑:杨子豪标签:卢照邻

    大唐,一个繁荣的朝代,一个诗词歌赋的时代,除了李白杜甫韩愈等一代文学家诗人巨匠,更让人惋惜的是初唐四杰,想当初王勃六岁作诗,杨炯九岁被称"神童",骆宾王七岁作《咏鹅》,卢照邻二十岁被任命为邓王府掌事。四人出名较早,曾经名噪一时,响彻大江南北。至今还是有很多文学和史学爱好者深入研究之。本文主要铺叙初唐

  • 初唐四杰卢照邻:不治之症夺去了他的一切,唯独夺不走他的文采

    历史人物编辑:东南史官标签:卢照邻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自杀身亡的诗人中有两位代表,一位是以死明志投汨罗殉节的屈原,另一位就是病魔缠身投颍水解脱的卢照邻。明代张燮说:“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卢升之之甚者。”这里“奇穷”的意思是指厄运,卢照邻先是仕途上飞来横祸,接着出狱后又患上了不治之症。人类和疾病的斗争比历史上任何一场大战都要显得

  • 卢照邻病魔缠身,但他的《长安古意》,配得上“不废江河万古流”

    历史人物编辑:哼哼唧唧爱上生活标签: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这是卢照邻《长安古意》中的开篇第一句。当然,说起卢照邻,便不得不想起唐朝时期的繁华鼎盛。作为唐朝的诗人,在唐朝那个人才辈出,并且不缺文人墨客的时代,卢照邻能够从中脱颖而出,被后人所记,那可以说是其才华也一定是十分出众的。当然,说起唐朝,李白和杜甫都是象征着唐朝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