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08年,北魏道武帝天赐5年,拓跋焘呱呱坠地,出生于平城东宫。他是拓跋珪嫡长子拓跋嗣之子,天生就有高贵的血统。出生的时候,抱给拓跋珪看了,又惊又喜,此儿不是平凡人啊体态比普通婴儿大几倍,容貌古怪。拓跋珪大喜,说了将来成就大业,必定是此儿了。这句话说出来,就等于做了一个政治预言,拓跋嗣的皇帝位稳了。
一年后,拓跋珪被弑杀,皇位稳稳掉入皇太子拓跋嗣的袋中。
当了皇帝后,拓跋嗣将所有的顶级资源灌输在拓跋焘身上,文武兼修。422年,先封14岁的拓跋焘为泰平王,并为相国、大将军,但仍不够,还要命他监管国事,这才是14岁的孩子啊,处理纷繁的政务军务游刃有余,丝毫不紊乱。
果然是天生当一国之主的料。拓跋嗣心安地撒手人寰。
423年,11月拓跋焘正式即位,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北魏太武帝。
又是太祖,又尚武,他一即位,就注定拿着刀枪四处征伐永不停息。
424年,有一个超级大经验包送上门来,柔然大汗大檀率领6万骑兵攻入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烧杀抢掠,攻陷了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拓跋焘一听军报血脉偾张,我还没准备找人磨磨刀,你们倒好送上门来了?!他二话不说,率领轻骑日夜兼程,盲目冲进6万层层重围,不要命的亮剑攻击,柔然没有摸透他的战术,又被他红着眼疯狂攻击的劲头吓退。
只是暂时地退却,将来还是会卷土重来。柔然看上去很讨厌,不是很强但恶心人啊。不断的侵扰只会分散牵制拓跋焘的军事力量,让他抽不出手来征服其他的割据势力,更无力南下,与刘宋王朝决战。所以他就决定要一锅烩了柔然。
拓跋焘决定要对连年袭扰的柔然开刀,又是全世界一片异口同声的反对声,拓跋焘再这么霸道,也要考虑朝中各种势力集团的看法,一意孤行很容易,但失败了怎么办,将来谁还拿他这个皇帝当一回事?只有崔浩一力劝说他必须打。
拓跋焘的政府有不可小觑的代人集团,这帮人话语权很重,反对打柔然是因为不想出力,保留代人集团的有生力量。他们借口说刘宋王朝要开始北伐了,又说天象不吉,又说当年苻坚因为不听朝臣反对,一意孤行攻打东晋,结果呢?!又说柔然啥也没有,破土地没人耕种,征服了,拿在手里也是累赘,白白劳民伤财。看上去这些理由冠冕堂皇,挺有道理的。
但全被崔浩一人怼回去了。
拓跋焘非常满意,他开始磨刀霍霍向柔然。
同年9月,他聚集接近全国之力的军队,准备好一切的征伐工作。12月,拓跋焘亲征,以平阳王长孙翰率军出参合,自领一军进屯柞山,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斩首数千,获马万余匹,大胜而归。
425年10月,拓跋焘又来,尝到了第一次甜头,肯定要搙着柔然的羊毛一顿拔,大军五道并进,舍弃辎重,带着15日的粮草轻骑狂突。转眼间就到了柔然可汗的眼前,狂杀一番,大汗惊慌失措,率残军败将往北逃跑。
还没彻底打死柔然,拓跋焘的眼睛瞄向了胡夏,他最忌惮的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即位。只要勃勃没了,一切不足挂齿。赫连昌与勃勃其余儿子互相束甲相攻,关中大乱。拓跋焘先搁置柔然于一边,抽出兵力转向西方,准备灭掉西夏。
426年,10月,拓跋焘亲领大军奔袭统万城,行至君子津,天气暴寒,河水冰冻,拓跋焘遂帅轻骑二万从冰上渡河,兵至黑水,离统万城仅三十余里,正是冬至日,赫连昌在宫中大宴群臣,突闻消息,上下惊恐。赫连昌匆促领兵迎战,大败而退,城门未及关闭,魏军乘势攻入西门。赫连昌退入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见一时难以攻下,遂于第二天分兵四掠,获牛马十余万头,徙民户万余家而归。
这次没抓到赫连昌,拓跋焘不服气,先拿走他大部分的人钱粮,后面再慢慢搞。
427年,拓跋焘又来了。他有钱有粮食,打的都是富裕仗,攻打统万城时,知道这城池坚固无比。攻坚战耗费极重,不划算。他决定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骑兵临城下,自己做诱饵。赫连昌一看这灾星敢在自己眼前晃,人这么少,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出来抓他,当夏军出城追逐时,又采纳崔浩分兵潜出袭其后之计,大获全胜,俘虏赫连昌。
打残了胡夏后,柔然这边差不多恢复了一点元气。又不识相的来招惹拓跋焘的虎须,429年,拓跋焘分兵给平阳王长孙翰领军自西道向大娥山,拓跋焘领军自东道向黑山,同会于柔然可汗庭。
包抄过去,抓到柔然的大本营,全军猛攻,一击即溃。拓跋焘率魏军沿粟水西行,六月,到达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园水,魏军分兵搜讨,东至瀚海,西至张掖水,北越燕然山,原来受柔然控制的高车诸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三十余万落之多,所获牛马百余万匹。
有点穷兵黩武了,这么多年没有消停过,都在战马上度过没有着地,但北伐柔然最大的好处就是,第一解决了马匹供应难题。
打仗最需要的就是马匹,这资源很珍贵。柔然有的是马匹,都给拓跋焘一口吃得满嘴流油。
第二,是人口。拓跋焘将这么庞大的人口体量,全部迁移到漠南,安置在东到张家口,西到五原阴山的3000多里的草原上,命他们在这里耕种、放牧,并征收税赋。为了巩固劫掠来的人口,拓跋焘专门留下了代人集团镇守地方安抚、统治人口。
从424年到449年,长达25年间,拓跋焘和柔然打个有来有回13次。大部分柔然都是被拓跋焘按在地上摩擦。。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从此之后,柔然一蹶不振。这是既汉武帝重创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最后说到崔浩,此人也是拓跋焘的第二个“王猛”。在脾性能力上,崔浩和王猛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只是王猛病死,没有崔浩的下场难看。
拓跋焘始终把崔浩当成白手套。
这个眼光超级毒辣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喊打喊杀,但历史上好像崔浩出头谋划甚多,拓跋焘只是听他的行事。真的吗?
拓跋焘才是幕后主谋,崔浩只是每一次的献计都是正合拓跋焘的胃口,他不说,看到崔浩每次站队都恰巧站到了他的心扉,这个人算是个人才。干脆好好的利用一番。
打胡夏赫连氏,扶植道教,踏平柔然都是拓跋焘心里想要做的,大大咧咧四处公开讲话支持去做的是崔浩。
这才是顶级政治家。最后弄死崔浩,也亲自去孔子太牢祭拜上贡都是演出来给汉人士族看,虽然弄死了崔浩,但是不等于我不重用你们这些汉人呀,没想过和你们汉人做切割哦,我只是单纯的弄死崔浩而已。谁叫他太大嘴巴了,专门揭露我拓跋氏的家丑。
他最后还是走上了祖父拓跋珪一样的老路,一个是被儿子弑杀,一个是被太监弑杀。他身先士卒,出生入死,权谋老道,又视金钱如粪土,赏罚分明,是一代明君。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