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拓跋焘出征前不听大臣劝阻,战场失利后,为何将大臣夷灭三族?

拓跋焘出征前不听大臣劝阻,战场失利后,为何将大臣夷灭三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汉江忆史 访问量:551 更新时间:2024/1/5 22:29:20

文|历史回忆室(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历史上的一些皇帝是很自负的,一方面是帝王家天生的自信;另一方面是他们从小到大听到的都是夸赞,而很少有人敢说他们不行。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认知,从而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耐。

另外,我国古代的一些皇帝,他们穷兵黩武,关键还很喜欢御驾亲征。一心想亲自完成野心,让所有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皇帝毕竟是一个国家当中最重要的人物,一旦在亲征的时候出了什么问题,那这个责任谁也负担不了。因此,皇帝御驾亲征,就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毕竟这是会动摇社稷根基的。

除非皇帝有把握打胜仗,这样大臣们才会鼎力支持和相助。而皇帝什么都没有,却只有一颗臆想打胜仗的心,大臣们自然会全力阻止。所以,皇帝御驾亲征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所以满朝君臣都要慎重考虑才是。

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北魏时期的一位皇帝,他见外族入侵自己的家园,所以决定要御驾亲征。但是,在他和大臣们说出自己想法的时候,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大家都认为国家现在根本没有能力攻打别人,就算真的要去挑起战争,那也不能让皇帝来冒这个险。

然而,这位皇帝并没有听从大家的建议,硬是要御驾亲征。结果上了战场,却失利了。等到他回到朝廷之后,他没有感激那个劝阻自己的大臣,反而将其夷灭三族。这位皇帝就是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

那么,拓跋焘出征之前不听大臣的劝阻,出征后失利了,为何不尽人情地将劝阻自己的大臣夷灭三族呢?拓跋焘为何要这样做?这得从拓跋焘即位,北边敌人入侵开始说起,且听下文给大家道来。

一、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兴兵来犯

泰常八年(423年)的十一月初六那天,明元帝拓跋嗣去驾崩。拓跋焘作为皇帝的继承人,于同年十一月初九日继位,成了北魏时期的第三任皇帝,后来被大家称为“北魏太武帝”。

始光元年(424年),拓跋焘刚继位不久。所有事情还不熟悉,而权力的交接正在进行中,所以不能有半点的意外发生。然而,北方的柔然政权统治者汉纥升盖可汗大檀,见北魏刚换了皇帝,所以就率领了6万的骑兵来攻打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

他这一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所到之处尽不可免。就这样,柔然军势如破竹地攻陷了北魏的故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看到这样的情况,拓跋焘当前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和五胡诸国对着当时的形势展开策略,分开进行讨伐。

不幸的是,他却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当中。好在全赖他英明果决,胆识过人,经过了一番殊死拼战,才使得柔然兵退去。

二、拓跋焘不顾大臣刘洁和众臣反对,听崔浩之言执意北伐柔然

懂点历史的读者朋友都知道,北魏其实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政权。然而,北魏受到了柔然的干扰,自然就限制了它的野心爆发。而北魏在柔然的牵制之下,根本就没有其他的精力去征服其他割据的政权。所以也就更无力南下,与南朝的刘宋王朝进行争锋了。

处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显然,身为一代雄主的拓跋焘当然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就提出如果不先征服柔然的话,那么以后自己和刘宋打起来就会腹背受敌,更加陷在了困境当中,所以他很想北伐柔然。

于是他就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询问一下深受其宠信的大臣尚书令刘洁的意见。然而,拓跋焘满心的欢喜,却被刘洁当众泼了一盆冷水,他是这样对拓跋焘说的:“柔然这个政权一向没有固定的住所,总是飘忽不定,东迁西移。陛下上次征讨柔然,就是而徒劳无功劳而返的。咱不如推广百姓耕种,积蓄大量粮食。然后用粮食作为诱饵引柔然上钩也未尝不可。”

而满朝的其他大臣听了刘洁的分析之后,纷纷觉得很有道理,便试图开始依附着劝祖拓跋焘的北伐大计。然而,这些臣子的想法跟自己的野心格格不入,所以他很反感,他希望能有一个人站出来。

这时拓跋焘看到了呆立在大殿之上,一直默不作声的司徒崔浩。所以拓跋焘心血来潮地想从他的口中得到支持,便问他是这么看待自己的北伐决定的。果然,崔浩没有让拓跋焘失望,他说:“虽然柔然一向居无定所,但我们可以出奇兵。他们必然毫无防备,我们可以趁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样就能取胜。”

千等万胖,太武帝等的就是崔浩的这句话。所以当他听到崔浩支持自己北伐之后,很是满意。便不顾众臣的反对,在崔浩等人的支持下,决定北征柔然。

三、拓跋焘战场失利,回朝将大臣刘洁等人夷灭三族

虽然拓跋焘得到了崔浩等少部分大臣的支持,如愿地北伐柔然。然而,前线等待拓跋焘的是除了狡猾的柔然军不按常理出牌,东躲西藏之外。北魏军还要面对这茫茫的沙漠,而且随时都可能会迷失方向的风险。

也就是在这种深入敌后腹地,却遇上恶劣环境,以及没能及时会师的境遇。结果造成了柔然军再次逃窜,结果拓跋焘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战场上失利。很是气愤不已,所以只得班师回朝。但令人诧异的是,在拓跋焘回朝不久之后,他就将刘洁等人给夷灭了三族。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深感摸不着头脑。明明拓跋焘自己不听刘洁等人的劝谏,结果导致战场失利了,而这足以说明刘洁的劝谏是对的。

按理说皇帝回朝之后,要汲取教训,大有悔不听刘洁之言,并且大赏刘洁才对。可是拓跋焘却不按“常理”出牌,不但没有愧疚感,反而还大杀劝谏之臣,不免要寒了士子们的心。那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分析如下:

1、刘洁因为驳回面子,假传圣旨,导致贻误战机

且说尚书令刘洁因为自己前期的功劳,一直都得到拓跋焘的重用。后来更是直接被提升为了尚书令,深得拓跋焘的信任。但是他这一次的劝诫,拓跋焘并没有听进去,这让好面子的刘洁深感无地自容,觉得以后也不好再在朝堂上立下威信了。

于是他就利用自己职务之便,在拓跋焘出征之后假传圣旨。将大军会师的地点给改了,导致拓跋焘在敌后战区的时候孤立无援,无法再次前进。更是没有办法深入敌后,让柔然轻而易举的就逃跑了。这就是刘洁的“篡改圣旨”之罪。

2、太子拓跋晃欲驰援,被刘洁劝听

当时,身为太子的拓跋晃看到自己的父皇陷入了困境,所以就想带领其他军队北上支援拓跋焘。可是就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刘洁却跑来劝说拓跋晃,说这个时候国家才是最需要军队保护的时刻。

如果他这样北上一走了之,那么老巢很可能被周边的国家趁机侵袭。而拓跋晃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没有北上驰援拓跋焘了。而这也导致拓跋焘在会师的地点整整苦苦等待了6天,却一支军队来报道都没有。所以拓跋焘在没有看到各路人马之后,只能撤军了。这是刘洁的“避重就轻”之罪。

3、刘洁煽风点火、扰乱拓跋焘军心

当时,拓跋焘的军队处在沙漠的险境里,没有等到援军。而且刘洁不但不让大家去支援前线,反而还玩起了煽风点火之事来,从而扰乱了前线的军心。之后,刘洁假装关心拓跋焘,请求他撇下大部队自己一个人先回朝。

可是拓跋焘是个爱兵如子的皇帝,他又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的不道德的事情来。如此一来,不仅会丢失了军心,日后自己还怎么统治国家了。所以他并没有听从刘洁的话,硬是鼓舞着大部队,将他们从险恶的环境当中带回了故土。这时刘洁的“扰乱军心”之罪。

4、刘洁欲诬陷崔浩,却遭崔浩反击

等到拓跋焘回朝之后,刘洁想着拓跋焘肯定会认为自己先前说的话是对的。但是这样的错误又不能让皇帝来买单,于是就将北伐失利的罪责全部归罪在崔浩的头上,并起草了奏章要弹劾崔浩。

好在拓跋焘还不是个昏君,他知道事情的原委。当他看到刘洁的奏章之后。他批复说:当时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之下,各路将领不能按期会师。遇上贼寇又不能主动出击,即使有罪责也该算在各路将领身上,与崔浩有什么关系呢?

就这样,刘洁惨遭拓跋焘打脸。他很是不爽,决定要保护崔浩。不过崔浩也不是吃素的主,他决定要反击刘洁。不料崔浩经过一番查证之后,得知原来是刘洁假传圣旨导致大军错过会师。所以他将这事高发到拓跋焘那里,拓跋焘生气不已,直接命人将刘洁逮捕下狱。这是刘洁的“欺君罔上”之罪。

5、刘洁有不臣之心,欲立乐平王为新帝

就在拓跋焘出征不久,刘洁就曾经私下跟心腹说:“如果这次军队北伐没有功劳,并且太武帝战死沙场不能回来的话,那么我就会和其他大臣拥立乐平王拓跋丕为新皇帝。

另外,刘洁也很有私心和野心,他居然还派人到右丞相张嵩那求取图鉴。得知姓刘的可以得天下,然后他就不知所以地问自己是不是那个得天下的姓刘之人?这时刘洁的“造反”之罪。

谁知后来事情便败露了,就这样刘洁和南康公狄邻、右丞张嵩等人全部被夷灭三族。而整件事情受牵连的人数有100多号人。不光如此,拓跋丕也因为参与此事而获罪。而且拓跋丕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二月初七日,因为忧郁而死。而拓跋焘就给了他一个“戾王”的谥号,以表示对他的不满。

综上5点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刘洁的被拓跋焘夷灭三族,全部都是自己的选择。作为一个臣子,不能对自己的君王忠心。在皇帝出征之后,假传圣旨导致皇帝差点没有援军的救助,后来还蛊惑太子不去救自己的父亲。自己做事不留后路,在皇帝出征之后就认为他一定不会回来。结果乱说话给别人留下了把柄,才有了身死殒命的惨淡结局。

总评:

从刘洁被拓跋焘夷灭三族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身为下属,就应该时刻想着如何才能替上司分担忧愁。而不只是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做出忤逆上司的事情,不然那后果真的很严重。

另外,作为下属就该有下属的职责所在。那就是时刻听从上司的安排,努力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而不能因为上司让自己没有面子,自己就要想方设法地赚取回来,从而做出了让上司下不了台的举动来。这种害人终害己的做法,十分不可取。毕竟只有互利共赢,才是人情世故最好的抉择。

更多精彩历史故事,欢迎关注【历史回忆室】

标签: 拓跋焘

更多文章

  • 拓跋焘:凶猛奸诈的拓跋家族扛把子

    历史人物编辑:安尘读史标签:拓跋焘

    公元408年,北魏道武帝天赐5年,拓跋焘呱呱坠地,出生于平城东宫。他是拓跋珪嫡长子拓跋嗣之子,天生就有高贵的血统。出生的时候,抱给拓跋珪看了,又惊又喜,此儿不是平凡人啊体态比普通婴儿大几倍,容貌古怪。拓跋珪大喜,说了将来成就大业,必定是此儿了。这句话说出来,就等于做了一个政治预言,拓跋嗣的皇帝位稳了

  • 终结“胡虏无百年之国运”第一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趣事标签:拓跋焘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继承其祖父道武帝拓跋硅创下的基业,以拓跋鲜卑一部的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从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北魏国祚延续149年,以北周宇文觉接受西魏禅让算上,延续171年,是南北朝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一举破除了汉族正统“胡虏无百年之国运”的魔咒。公元423年,

  • 《锦绣未央》中,你认为李常茹和拓跋余都属于哪类人?

    历史人物编辑:知秋一故标签:拓跋余

    《锦绣未央》是克顿影视、丰璟传媒联合出品的一部古装宫斗剧,改编自秦简所著小说《庶女有毒》。由李慧珠执导,唐嫣,罗晋,吴建豪,李心艾,毛晓彤,田丽主演。讲述了亡国公主心儿在遭逢国破家亡的变故之后,阴差阳错成为“李未央”,回到尚书府与仇敌斗智斗勇的故事。李常茹是整部剧中最大的反派,但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

  • 拓跋洛侯景穆帝拓跋晃之子,降服高句丽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斋标签:拓跋晃

    拓跋洛侯景穆帝拓跋晃之子,降服高句丽在350年后,拓跋晃在高句丽臣服,他以自己的加封安国公为名转出疆土,说服晋国放任高句丽。同年,高句丽主初动向中原求和,但被晋国威慑而未敢动手。晋献公皇后常氏为守节而决定独当一面。穆国王兄弟惨死被立为继承人,战胜匈奴,提供物资倾倾国力称霸天下,随后攻取幽燕,势如破竹

  • 两朝风云拓跋焘逼死拓跋晃,并非听信谗言,而是皇权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拓跋晃

    南北朝时期的皇权斗争非常惨烈,为了皇权甚至出现了父子相残的悲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景穆太子拓跋晃父子相残的故事便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也表现出了皇权斗争的残酷性。对于这场斗争在史书上落笔很少,而且在不同的史料中也呈现不同的说法,因此让历史爱好者们感到疑点重重。主流的历史观认为拓跋焘是听信了中常侍宗爱的谗

  • 3岁封储,12岁继位,14岁生子,18岁禅位,23岁惨死——拓跋弘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豆豆子标签:拓跋弘

    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我们从他的履历中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短命的少年天子。3岁封储,12岁继位,14岁生子,18岁禅位,23岁惨死,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实权的太上皇。3岁封储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七月初五(8月14日)—476年7月20日,北魏王朝第六位皇帝,文成帝

  • 凤囚凰:拓跋弘深藏不露,一计看破容止弱点,送康王去领盒饭

    历史人物编辑:好想陪在你身边标签:拓跋弘

    《凤囚凰》小皇帝拓跋弘真是深藏不露,外人都以为他是不管政事的软蛋皇帝,其实他才是那位藏得最深的人。知道康王有心取代他,于是便顺着康王的意思,给他安排一场刺杀皇帝的好戏。没想到康王心思太单纯,过于相信别人,于是这样被拓跋弘关门打狗,毫无翻身之地。齐太妃正在庆祝康王得天下,没想到好心情却被一个不速之客打

  • 两朝风云拓跋弘为何十七岁禅让皇位,成为最年轻的太上皇

    历史人物编辑:李伟侃车标签:拓跋弘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可以说是北魏史上谜题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极为短暂,却在史书上留下了很多历史疑案,甚至成为现代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改编的故事原型。他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长子,十一岁继承皇帝位,二十三岁突然暴毙,在位时间七年,却留下了一大堆让人难解的历史之谜。其中他在十七岁时突然下诏将皇位禅让给儿子拓跋宏的事

  • 凤囚凰:红袖身份被揭露,手撕太后怒斥拓跋弘,连容止也未能幸免

    历史人物编辑:珍惜宠物的陪伴标签:拓跋弘

    由关晓彤、宋威龙主演的《凤囚凰》正在热播,这周已经更新到刘楚玉霍璇的比试以刘楚玉失败而告终,然而在第三场比赛中,红袖的表现很让人讶异,基本上是这场吸血蝶制造的混乱的始作俑者。首先是她提出要霍璇刘楚玉以这桩案子作为第三场比赛的题目,然后又力压太后提出暂停比试封闭流杯殿的提议,这些表现之前大家都以为是容

  • 凤囚凰:流杯殿里,拓跋弘单独留下容止,原来是让他去做这个事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UU标签:拓跋弘

    《凤囚凰》霍璇利用玻璃的透明让流杯殿真凶现形,后知后觉的刘楚玉只能指着蝴蝶懊恼地说她早就发现这些怪物,以为是画上去的,只是逼真罢了,没想到是真的。只是让刘楚玉霍璇等破案参赛选手一脸懵逼的是,原来流杯殿惨案真正的目的不在这,而吸血蝶只是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当年太后犯下的罪行,让皇帝有借口把太后的势力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