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刘宋的建立者,刘寄奴,当年挥师北上而战无不胜,诚然离不开刘裕的文治武功,但是麾下那些名将的光芒,也注定无法被掩埋,比如王镇恶(前秦王猛之子),比如那位战功赫赫却功高震主而死的檀道济,自号刘宋万里长城,笑刘义隆自毁长城,果然之后刘宋进入守势,刘义隆后悔不已,而这位名将,又有着怎样辉煌的一生呢?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因为父母早亡而跟随哥哥长大,对哥哥嫂子很孝敬,而且从小就透露出一种重视礼数的样子,很严肃。404年,跟随两个哥哥投奔了名声在外的刘裕,当时刘裕以为刘牢之报仇的名义起兵,很多人跟随,攻克荆州后檀道济因为有功而将军参事,后来在平定地方割据势力过程中再次立功而让重视人才的刘裕注视到,转任南阳太守,后来刘裕分封功臣(跟随自己起兵的将领),檀道济被封为县侯,之后的卢循起兵(孙恩的旧部),檀道济更是大显神威,先后击破了郭寄生,苟林等人,而且每次作战都能身先士卒,又能够协调麾下文武的关系,所以贤能之名开始传播,之后又打败了徐道覆,被封为安远护军,而且刘裕进行了改革,檀道济这样出身不是很好的人也有了爵位(之前的五等县候晋升四等),可以说是寒门贵子的典范,之后跟随刘裕的儿子刘义符作战,在其麾下担任司马,一路兢兢业业而让刘裕甚为满意(给儿子留人才),同时也是锻炼檀道济,毕竟人才在哪里都会发光,之后檀道济又参加了平定荆州的战役,讨伐司马休之,可以说是积累了丰富的战功,后来刘裕北伐,檀道济更是作为其中一路主将,和王镇恶等人一起进军,可见刘裕对他的重视。416年,檀道济从淝水出发,随后一路北上,向许昌进发,途中大多都不战而降,就算有抵抗也不过是以卵击石,更是在许昌之战中指挥得法,不仅攻克许昌,更是消灭了敌军很多有生力量,俘虏了敌军两位主将;之后继续北上,途中很少遇到抵抗,衮州刺史投降,随后攻克洛阳,途中遇到投降的四千多人,有人建议直接屠杀,檀道济则认为,百姓是无辜的,于是放他们回家,因此赢得了民心拥护,迅速在关中站稳了脚跟,之后跟随其他军队一起进攻潼关,攻克长安。之后担任了镇虏将军,作为刘义符的心腹不断升迁,而且避免了和王镇恶等人一样陷入内斗,最终安然撤回了健康,这就是有人支持的好处。后来刘裕称帝,檀道济摇身一变就成了开国功臣,被封为县公(留给刘义符晋升,不然封无可封),之后檀道济不断被委以重任,更是担任了四镇之一的镇北将军,国之柱石。之后刘裕更是床上托孤,任命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助刘义符,后来刘义符的所作所为让很多朝臣不满,要废除他,檀道济镇定自若的指挥了这次事件,更是在刘义隆没来的时候稳定局势,因此文帝登基后册封他为武陵郡公。
刘义隆是个比较激进的皇帝,一直想着北伐,431年,和北魏在黄河一带拉锯着,双方互有胜负,在洛阳的金墉,虎牢被攻克,滑台被威胁的时候,檀道济临危受命带兵出征北伐,在到达寿张后和北魏相遇,大破之,之后转战高粱亭,阵斩敌军主将,再次大获全胜,之后进军济水,前后奋战二十多天,大战十几张而最终寡不敌众,但是檀道济无愧名将之称,带领军队在历城逼退了北魏军队,之后还朝而被封为司空,镇守寻阳。但是这时候的檀道济已经不能和当年相比了,刘义隆本来就一直忌惮他,作为开国功臣,两朝老臣,更是军功显赫,手握军权,威胁太大,因此北伐的一开始就被想过用他,后来战事失利不得已而为之,也是无奈之举。之后刘义隆身体不好,自然想想着谋划身后事,这时候的檀道济威望过高,而且几个儿子都有才气,可以说是朝廷“心腹大患”,毕竟有兵有声望,还有继承人,妥妥有了造反的资本,何况谢诲之前车之鉴,让刘义隆不禁有些犹豫,毕竟主弱臣强,对刘宋江山威胁太大了。后来435年,刘义隆病重,檀道济就被召唤入京,436年,刘义隆再次大病,这时候就有些害怕了,直接把檀道济逮捕而关进牢狱审问,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诏书上说他和谢诲关系不错,肯定协同了谢诲的谋反,更是骄傲自大,罔顾先帝(刘裕)的恩宠和信任,总之林林总总罗列了很多原因,而核心只有一点,就是你威胁到了江山的延续,之后把他的儿子,侄子等亲信八人抓捕后处死,更是秘密派出心腹臣子去处理檀道济的亲信,毕竟执掌军队多年,党羽无数,只能是斩草除根,于是很多军中有本事的人都被牵连,檀道济被捕的时候生气的把帽子摔倒地上,说他们“自毁万里长城”,确实所言非虚。后来刘义隆一直都怨恨檀道济,还一直给人家泼脏水,甚至在檀道济死后多年,还把河南重镇丢失怪罪给他,也是厉害了。由于朝廷舆论引导,这位国之重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叛逆,作为反面教材,直到多年后国难思良将,孝武帝才恢复了他的名誉,可惜那又有什么用呢?斯人已逝,谁又能挽救刘宋呢?
檀道济作为寒门子弟(九品中下三品),能够一跃成为大将军,离不开刘裕的改革和看重,因此他对刘裕很是佩服和忠心,可惜他很早就被打上了刘义符一派的标记,所以刘义隆对他一直有意见,后来更是因为怀疑他养寇自重,又怀疑他心怀不轨而把他干掉,只能说一切都依附于政治,而这位功名显赫的将军,最后死于自己人之手,而北魏拍手称快,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