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国北方便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汉族百姓在西晋的统治下实力严重下滑,这给了胡族入侵中原的机会,让中国北方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时代。而这些民族在中原生活的时候,也在和汉族百姓的交流中逐渐汉化,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不过长期分裂的状态对于中国北方的发展十分不利,直到前秦大帝苻坚依靠自己的出色领导能力先后击败了北方各割据势力,这才让中国北方重回统一。而苻坚本人对于汉族文化的倾心更是让前秦的制度更加接近之前的汉族政府,这让中国北方的政治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而在这个时候,曾经代国的皇室后裔拓跋珪正羁留在长安城内,因此年幼的他对于前秦的政治制度有着很深的了解,也对汉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经历对这位年少雄主的政治理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北魏的发展确定了方向。
拓跋珪波折的年少时代
拓跋珪作为鲜卑拓跋部的后裔,其祖父什翼犍是代国的统治者。在其建国之后的时间里,代国并没有取得太大的发展,这和其本人缺乏政治能力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在这段时间里,前秦皇帝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迅速崛起,其在先后吞并了周边的几个国家之后,对于北方的代国也虎视眈眈。
后来前秦军队在苻洛的带领下对代国发起了进攻,而代国的军队与身经百战的前秦军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其很快就被前秦所击败,而其首领什翼犍也被前秦所俘虏。在击败前秦之后,对于如何处理代国的皇室在前秦内部存在着一定的讨论。
北魏前重臣燕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认为如果代国的皇室继续留在之前的国境之内的话,对于前秦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因此苻坚任命之前代国的两名部落首领分别掌管其部分国境,而将代国的皇室迁移到前秦都城长安,待到他们成年之后,再送回原国境。
当时年仅六岁的拓跋珪便跟随自己的祖父一道被迁移到了长安城中生活,由于苻坚为人豁达,其对于亡国的贵族一向十分优待,因此拓跋珪等人也得到了不错的对待,其不但能够保持较好的生活条件,而且还能够接受到极好的教育,这让拓跋珪对于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且在长安城中,还有许多与拓跋部有联系的前秦勋贵,比如前秦大将军慕容垂就是拓跋部的姻亲,其与拓跋珪也有一定的往来。在苻坚于淝水之战失利后,拓跋珪就是跟随慕容垂生活的,其后其也是接受了慕容垂的命令去到之前代国的国境发展。而慕容垂作为当世豪杰,其无论在文治还是军事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才能,拓跋珪在跟随其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这对于其之后的发展也有所裨益。
拓跋珪的汉化政策
在拓跋珪成年之后,其返回了代国的领土,并成为了拓跋部的新领袖。这位年轻的领导人在中原地区,尤其是长安羁留多年的经历让他对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在如何发展新建立的北魏政权这个问题上,拓跋珪和自己的祖辈之间产生了显著的不同。
首先是相对于之前游牧的生活方式,其更加希望建立起一个稳固的都城,也就是后来的平城,并以此为根基来进行发展,这在之前的拓跋部中是很难想象的。当时拓跋珪的设想在《魏书》中有如下记载:
后太祖欲广宫室,规度平城四方数十里,将模邺、洛、长安之制,运材数百万根。以题机巧,征令监之。召入,与论兴造之宜。
而反观当时另一位政权领袖赫连勃勃,其就拒绝了下属的建都提议,认为这样将不利于防守,这两人的差别也让北魏和大夏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建国之路。
而中原文化带给拓跋珪的另一个影响则是其对于拓跋部政治形态的思索。拓跋珪在接触了更加先进的农耕文明之后,其便希望将自己的部族进行改良。因此在其掌权之后,便做出了"离散部落"的决定。即将之前分散的多个部落全部取消,让所有百姓都归于中央政府的统治之下,而之前的部落首领们也要接受政府的管制。
这样的政治改革显然是不适用于游牧生产的,但是其确实进行农耕生产的必需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拓跋珪在建立北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分明显的汉化改革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在长安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而且人格魅力出众的苻坚于慕容垂等人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个继承了汉化思想的年轻人所建立的北魏,最终也脱颖而出,成为了真正的北方霸主。
在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的政局十分混乱,各个民族交替统治中原地区让北方的汉族政治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国家依然保留了他们本身的政治制度,这让北方迟迟难以得到统一。
而苻坚的出现让这样的情况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其对于汉族文化十分喜爱,并致力于建立起一个以汉族政治体系为基本的新政权。他的这一决定让汉族文化得到了发展的可能,当时大量汉族文人齐聚长安,让本以凋敝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复兴。而当时拓跋珪作为前代国皇族正生活在长安城中,其自小便受到了汉族文化的熏陶,这让他对于汉族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与苻坚,慕容垂等人中豪杰的接触更让他有了高远的政治理想。
这让他重新回到代国,成为部族新领袖的时候对于之前拓跋部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其兴建的都城平城成为了北魏发展的基础,而将部落离散,组织农业生产的决定在北方一众政权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为其后人平定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魏书·燕凤传》
【2】《魏书·莫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