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文帝开创元嘉之治,为何要杀檀道济?绝非功高震主那么简单

宋文帝开创元嘉之治,为何要杀檀道济?绝非功高震主那么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大百娱乐谈 访问量:239 更新时间:2024/1/20 9:08:31

檀道济,南朝刘宋一代名将。他出身南朝王牌军北府军,刘宋王朝开国皇帝刘裕起兵时,檀道济便是创业元从功臣之一。

檀道济一生在历史和文化界留下两个著名的成语,其一是唱筹量沙,其二是自毁长城。唱筹量沙说的是他率兵北伐时,因为部队缺粮,他便在夜里用沙子假作粮食,一边用斗称量,一边高声唱数,用以迷惑敌人。

自毁长城则是说他身为名将,立功无数,却惨遭皇帝杀害,国家因此损失重大。

那么问题来了,檀道济既然如此英雄无敌,怎会被皇帝杀死?是因为他太能干吗?历史真相其实没这么简单。

檀道济一生的悲剧,都要从他参与的一场政变开始。

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去世后,太子刘义符即位。刘义符年少无知,只会享乐,不理国政。受命辅政的四位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感到这位小皇帝没资格继续当领袖,因此密谋废昏立明。

刘裕有七个儿子,如果废掉长子刘义符,义符的儿子太小不能立,按长幼次序该立义符的长弟、老二刘义真。但刘义真举动轻佻,德轻于才,谢晦当年受宋武帝之命考察过刘义真,结论是义真不适合担当重任。徐、傅、谢三人取得共识,为避免废掉一个昏君又立一个昏君,便先找了个借口把义真杀死。当时檀道济在外镇带兵,徐、傅、谢三人遣使询问他意见如何,檀道济闻讯大惊,坚决反对。

为人臣者,随意废帝已是天大的罪过,又擅杀先帝的子孙,将来如何见容于刘姓皇族。檀道济屡屡致信反对,表示决不能先杀刘义真。但徐羡之三人计议已定,把檀道济的意见搁置起来,先杀了刘义真,又废掉刘义符。然后傅亮亲自率领台省贵官,到荆州迎接刘义隆入京即位。

宋文帝刘义隆是第三子,时任荆州刺史,品德、才能、口碑都不错,故而徐、傅、谢三人选中了他。刘义隆虽然贵为皇帝,但大权都在辅政大臣手中,他日夜担惊受怕,唯恐表现不好,重蹈大哥二哥的覆辙被杀掉,故而对几位辅臣都十分尊重。

宋文帝即位的当年,马上封赏了五位有功的大臣。徐羡之、傅亮二人继续在中央秉政,谢晦则出居外镇,执掌荆州,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率重兵镇守广陵。只有王弘——原系刘义隆在荆州时的心腹,升为中书监。

表面尊崇的背后,是宋文帝对几位辅臣的深切恐惧。虽说他在政变中得益,但他从头至尾都是被动的,对时局根本无法掌控。何况以臣废君,于理于义不正,如果继续容忍几位辅臣,也就是默认了臣废君的正确性,以后皇权还有什么威严可言。特别是谢晦出镇荆州之事,令宋文帝如鲠在喉。

荆州是文帝的龙兴之地,按理说不该让重臣接任,兆头不好。谢晦到荆州还有另一番用意,他亲自镇守荆州,压服文帝在荆州的旧势力。即使有一天辅臣再度和皇帝闹翻,文帝的人马在荆州无法动弹,就没有力量反抗辅臣。

文帝焉能不知这些心思。故而局势稳定后,他立即动了杀心。元嘉三年,也就是文帝即位的第三年,皇帝罕见地下诏斥责徐羡之、傅亮、谢晦擅杀宗室,显戮其罪。而后下诏收捕在京的徐、傅二人,徐羡之闻讯上吊自杀,傅亮被逮捕后处死。

文帝随后派檀道济和到彦之领军,到荆州逮捕谢晦。

不得不说,文帝的政治手腕还是挺成熟的,特别是在对四位辅臣的态度上。

徐羡之是废少帝、杀刘义真的主谋,不仅要他本人死,他的一帮儿孙全部处死,一个不留。

傅亮到荆州迎接文帝,好歹算是功劳,故而只杀本人,儿孙亲属一律免罪。

谢晦胆敢到荆州领军,必须斩尽杀绝。

檀道济常年在外领兵,杀刘义真时又表示异议,故而有可原谅之处。而且如果四辅臣全杀,文帝即位的正义性未免随之倾覆,故而命檀道济与文帝的心腹大将到彦之一同领兵征谢晦。这既是戴罪立功,更是给他摘清自己的机会。

檀道济遂抓住这个机会,尽力表现自己的忠诚。他给文帝夸下海口说,当年谢晦随先帝(指宋武帝)北伐,十次胜利,九次都是他提出正确的建议,但他长于谋略,短于领兵,我檀道济保证兵至功成。

果然,到彦之先率军至荆州被谢晦击败,檀道济继至,大败谢晦,生擒送至京师。

这一场大功劳下来,檀道济自以为此后将彻底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划清界限,终于摆脱受猜疑的尴尬。然而这位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将军,却低估了帝王心术。

谢晦一死,檀道济立刻被调离原防地广陵,扔到江州当了个刺史。广陵是京师建康的北大门,调离檀道济,足见文帝内心仍然对他不放心。

但是乱世之中,有本事的人,即使皇帝想埋没也埋不住。

元嘉八年,宋文帝发动大规模的北伐,其心腹大将到彦之为统军元帅。结果宋军先胜后败,在河南山东方向接连败退。眼看北伐大军就要被北魏打的渣都不剩,万般无奈,宋文帝只好起用已经半隐退的檀道济。

檀道济倒也没什么怨言,二话不说北上救火。名将就是名将,檀道济一到前线,宋军将士立刻军心大振,仗还没打,精气神便有了起色。檀道济指挥宋军以进为退,连战二十余日,暂时打击了北魏的嚣张气焰。著名的唱筹量沙便发生在这段时间。

后来檀道济虽然未能起死为生,毕竟把部队完整地带回宋朝,已算天大的功劳了。

然而政治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越是这样,宋文帝就越对檀道济不信任,能力太大了,当年又有嫌隙,哪个皇帝能放心。

到了元嘉十二年,宋文帝生了场大病,几乎要病死。恰巧北魏大举进攻,文帝便借口御敌,把檀道济征召入京师。但檀道济到建康后,文帝并不与他见面。过了大半年,文帝病好了些,感觉自己只要活着,檀道济应该翻不起什么浪,便开恩让檀道济回江州了。

檀道济终于明白了文帝的心术,想起当年被杀的徐、傅、谢三人,自己染上过废君的底色,这一辈了就别想再洗干净。

此刻见皇恩浩荡免他一死,他赶忙登船起程。没想到刚一上船,宫中来使,召檀道济还朝。原来文帝老病又发,猜忌檀道济的心病也一块发作,他生恐檀道济趁着自己病重发动兵变,下令收捕檀道济。随后文帝下诏痛责檀道济的罪过,将檀氏满门,连同檀道济的一干心腹大将,全部处死。

檀道济被抓时,情知无幸,气的拿下头巾怒掷于地说:乃坏汝万里之长城!

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高兴地说: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

后来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军杀到瓜步,宋文帝登城望敌,甚是忧惧,脱口而出:如果檀道济尚在,岂容胡虏如此猖獗。

然而虽如此说,文帝杀檀道济却毫不后悔。政治斗争就是能动刀子绝不动笔,能肉体消灭绝不留活口。

而檀道济,似乎到死也没明白这个道理。

作者:票非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檀道济

更多文章

  • 南朝第一名将檀道济,一生忠君爱国,最后的结局却如此惨烈

    历史人物编辑:以史为鉴的背后标签:檀道济

    刘裕自立门户,把都城定在了建康,国号是“宋”,就被称为刘宋政权。刘宋的建立终结了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在以前的朝代中,刘宋政权的疆域面积是十分的辽阔的,被李贽誉为“乱世之君”,多年混乱的局面,终于由他终结了,百姓为之庆幸,为他欢呼。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明主犯了,所有开国皇帝都犯的错误,就是猜忌那些有功

  • 宋文帝:你懂个屁 杀檀道济是自毁长城 不杀就改朝换代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檀道济

    中国一部史书,写满了权谋诈术。人性的阴暗面在历史进程中堂而皇之地记录下来。许多国之干城常毁在自家人手上,留下无数让人扼腕叹息的冤案。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强大的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帝国,南方是刘裕代东晋建立的刘宋帝国。宋之大将檀道济,一个身经百战,写下《三十六计》的名将,被皇帝赐死时,愤怒地把帽子摔在地

  • 刘宋“万里长城”-檀道济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哈皮哥标签:檀道济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就是刘宋的建立者,刘寄奴,当年挥师北上而战无不胜,诚然离不开刘裕的文治武功,但是麾下那些名将的光芒,也注定无法被掩埋,比如王镇恶(前秦王猛之子),比如那位战功赫赫却功高震主而死的檀道济,自号刘宋万里长城,笑刘义隆自毁长城,果然之后刘宋进入守势,刘义隆后悔不已,而这

  • 弱不禁风一老将,屡败北魏胡狼兵 南梁名将韦睿

    历史人物编辑:柠重标签:韦睿

    韦睿 (442年-520年9月20日),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西汉丞相韦贤之后。韦睿出身望族门,少年以孝始名闻。初仕雍州主簿职,为官清正身自廉。南齐末年避祸乱,重回故乡守上庸。追随萧衍灭南齐,辅佐萧衍成梁帝。立国有功拜廷尉,封赏爵位都梁子。六十三岁始领兵,豫州击败北

  • 军事家韦睿,怎样带兵解钟离之围,展现军事才华

    历史人物编辑:王金星标签:韦睿

    姚察曾言道:“韦睿起上庸以附义,其地比惔则薄,及合肥、邵阳之役,其功甚盛,推而弗有,君子哉!”在当初南梁政权建立之时,这韦睿虽然并没能在战场上展露自己的出色才华,但他却坐镇后方,使得梁武帝无后顾之忧。面对南梁方面势力范围不断的扩大,北魏方面自然也不会做视不管,其中钟山王等人集结大量军队,对钟离发起围

  • 战时金戈铁马,闲时酒色双全 洒脱奔放行一生 南梁名将曹景宗

    历史人物编辑:付柳红标签:曹景宗

    曹景宗(457年-508年9月12日),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南梁新野曹景宗,世出将门为名将。幼善骑射喜围猎,少以胆勇闻乡里。初随显达伐北魏,奇兵两千破万敌。后辅萧衍建南梁,功进平西大将军。获封竟陵县侯爵,南梁开国一功勋。钟离汇合韦睿军,齐心协力败魏军。此战歼敌二十万,南

  • 给五胡十六国收官的北魏,原本只是给慕容家打工的?拓跋珪不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晓惊娱标签:拓跋珪

    五胡十六国,乱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不过没关系,有前秦和北魏这两位大佬给他们收官,也算是稍微能捋清楚点头绪了。前秦第一次一统北方,消灭了各路诸侯。可惜前秦天王苻坚不争气啊,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结果刚刚统一的北方,再次陷入混乱之中,这就要靠北魏来二次收场了。一、北魏是咋来的呢?这还要从它的前身代国说起。五

  • 雄主拓跋珪15岁就创建北魏,并几乎统一中原,为何会被儿子杀死?

    历史人物编辑:华建超标签:拓跋珪

    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是北魏的建立者,从功绩方面来说,的确算是一代雄主。但是这位丰功伟绩的君王,年纪大了之后就开始作妖,刚愎自用猜忌臣子,对兄弟手足们也非常不怎么样,对于朝政也愈发的荒废。天赐六年,他的儿子拓跋绍发动宫变,拓跋珪遇刺驾崩,不到四十岁。要说也是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样的儿子,弑君弑父的

  • 拓跋珪提着1杯毒酒对刘贵人说:爱妃,喝下去,你儿子就是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莫锌烨标签:拓跋珪

    公元409年,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提着1杯毒酒,进了刘贵人的寝殿。他一脸严肃地说:“爱妃,喝下这杯毒酒,你儿子就是太子!”刘贵人立刻跪下,一边磕头,一边哭诉:“陛下,饶臣妾一命!大不了,您废了我!”谁知,拓跋珪不为所动,将毒酒灌了下去。拓跋珪本是十六国时期代国的皇族,代国覆灭后,他随母亲荷兰氏寄居于匈

  • 为何拓跋珪要娶亲生母亲的妹妹为妻?真不是垂涎小姨美色这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任世麒标签:拓跋珪

    谈秦说汉(426)为何拓跋珪要娶亲生母亲的妹妹为妻?真不是垂涎小姨美色这么简单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娶姨母这事按中原之礼仪来讲,是属于乱伦,甚至是大逆不道,但相对于当初连文字都不曾产生的鲜卑人来讲就不是个事,没啥大惊小怪的。按照正史的说法,拓跋珪是贪恋生母之妹妹的美色而娶之,实则是政治联姻。早期的鲜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