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众说纷纭的“陈寿仇蜀说“,陈寿有没有抹煞诸葛亮的功绩?

众说纷纭的“陈寿仇蜀说“,陈寿有没有抹煞诸葛亮的功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述 访问量:4958 更新时间:2023/12/12 0:58:12

司马彪在《九州春秋》诋毁"三顾茅庐",《战略》又型塑诸葛亮成好为权术之人。在《九州春秋》一书中,还有负面叙述孔融与诋毁孙吴君臣关系两点,都反映其解读三国史的立场。

后者可见陈寿、司马彪叙述孙权、鲁肃面对曹操南征压迫一事时的君臣互动实况差异,《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会(孙)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面对主降的声浪,不欲降的孙权心理难免有些郁闷。然而后来意欲更衣时,看见鲁肃追随其后就已经"知其意",说明君臣两人对于该战、该降已经默契于方寸之地。唯独该条下裴松之注引《魏书》、《九州春秋》:

曹公征荆州,孙权大惧,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邺;不然,将危。"权大怒,欲斩肃,肃因曰:"今事已急,即有他图,何不遣兵助刘备,而欲斩我乎?"权然之,乃遣周瑜助备。

陈寿笔下相知深惜的君臣关系,在王沈、司马彪笔下似乎荡然无存;鲁肃竟然还需要用激怒君主的方式谏言,孙权甚至因此大怒而意欲斩之。

这条史料之虚妄,裴松之续征引孙盛:《吴书》及《江表传》,鲁肃一见孙权便说拒曹公而论帝王之略,刘表之死也,又请使观变,无缘方复激说劝迎曹公也。又是时劝迎者众,而云独欲斩肃,非其论也。

司马彪解读诸葛亮相关事迹的案例不是孤立现象,确实说明其往往立足于曹魏政权立场建构三国史。这条史料源自曹魏官方史籍王沈《魏书》,背后可能蕴含的意识形态与用意,相信不难揣测。

一、"陈寿仇蜀说将鱼豢《魏略》等北方史籍与陈寿《三国志》并观,陈寿之型塑无疑趋于正面,甚至让人不禁怀疑这位史家在叙述历史时有"党蜀"、偏爱诸葛亮的嫌疑。虽然如此,后世却往往批判陈寿曾经贬抑蜀汉人物、尤其是诸葛亮。

例如南宋萧常撰写视蜀汉作三国正统王朝的《续后汉书》时:"先公言:(陈)寿之父以罪违诸葛亮所髡,而寿之身复为亮之子所笞,又仕汉久不得志,庸是贬其好而诋讪其君臣,且以尊魏也。"以及周必大替该书作序:

陈寿身为蜀人,徒以仕屡见黜,又为诸葛所髡,于刘氏君臣,不能无憾。着《三国志》,以魏为帝,而指汉为蜀,与孙氏俱谓之主。……其死未几, 习凿齿作《汉晋春秋》。起光武,终愍帝,以蜀为正,魏为篡。谓汉亡仅一二年,则已为晋,炎兴之名,天实命之,是盖公论也。

基本认定陈寿是因为与诸葛亮父子有私仇、仕宦蜀汉不如意,因而在撰写三国史时往往贬抑、诋毁、讪骂蜀汉君臣,并且将正统地位归诸曹魏政权。

元代黄溍替编纂过《续后汉书》的史家张枢,撰写墓表时言:(陈)寿父获罪诸葛武侯,而寿又为武侯子瞻所薄,故于武侯之骏功伟烈, 多略弗着。而武侯再挫司马懿,亦没而不及。内以报私撼,外以为时讳也。

二、陈寿抹煞诸葛亮的奇谋功绩?

今人李则芬亦持"武侯之骏功伟烈,多略弗着"云云的论调:我们读诸葛亮传,就可看出陈寿真是用心良苦,自始至终,把所有诸葛亮的奇谋功绩,抹煞得一干二净──惟一的例外是斩王双、张郃。那是无法抹煞的事实,非记录不可的。

黄溍的说法跟萧氏父子大同小异,只是没有言及陈寿"仕屡见黜"一事。但是指出陈寿之所以不载录诸多诸葛亮的正面史料,原因除忌讳当朝,即是私撼存焉的缘故。然而如是思考最大的症结点在于,诸葛亮的"骏功伟烈"与扭转"三国正统观"的契机,是否皆于陈寿亡故后方才问世?

三、陈寿挟怨报复诸葛亮父子的说法实属谬说

周必大、萧氏父子说法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为萧氏《续后汉书》对后代重修以蜀汉为正统的三国史甚具发。然而陈寿挟怨报复诸葛亮父子的说法实属谬说。又,"仕屡见黜"、"仕汉久不得志"这点,本来是陈寿不愿与宦官黄皓同流合污的必然结果;从其反抗宦竖这点检视,陈寿当是对蜀汉忠心耿耿,否则又何必为国为民致使仕途颠簸。

往后元代苏天爵:"陈寿以其父获罪于蜀,故史以魏为正。"元代赵居信:"后为晋之史臣私挟宿憾,不以逆顺为心而以强弱论事,进曹魏为正统,抑昭烈为僭国,视之与孙权同科,盖亦未之思也。" 明代赫瀛:"志三国者,徒以仇憾窜刺典实,麕摭事故,至帝魏寇蜀,贬侯太甚。"基本持类似于萧、周等人的论调,看来该说颇有积非成是的情况。

萧、周等所言其来有自,主要来源应是唐初史臣《晋书》用"或云"的方式"备异":"(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后来学者清代朱彝尊就言:"陈寿良史也。世误信《晋书》之文。"

王鸣盛亦言:"《晋书》好引杂说,故多芜秽,此亦其一也。"萧、周等持论的其中两项理由虽来自前人谬说,然而相信在魏晋间的史籍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足资论证陈寿采取负面态度书写蜀汉、诸葛亮的依据,否则后世应当不至于如此言之凿凿。

回顾三国史著作兴盛的魏晋时期,要等到东晋时期后方有扭转"帝魏"论述的契机。面对君权下移的情况,东晋臣民们已经意识到贬抑权臣的迫切性,有意于透过批判历史,掀起反对权臣(意图篡位者)可以取得政权合法性、正当性的舆论氛围。又例如袁宏的族弟袁山松《后汉书》:

(汉)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曹氏始于勤王,终至陷天,遂力制群雄,负鼎而趋,然因其利器,假而不反,回山倒海,遂移天日。昔田常假汤、武而杀君,操因、舜而窃国,所乘不同,济其盗贼之身一也。善乎!庄生之言:窃钩者诛,窃国者爲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在焉。信矣!

虽然从现存袁山松《后汉书》的佚文检视,该书没有像袁宏似乎有意将正统归予蜀汉的指涉。但是这一段明显有批判篡位权臣之意的言论(言之"窃国"、"盗贼"),隐约亦有省思东晋政局与试图动摇曹魏政权正统地位的意味。

再例如反对桓温北伐的孙绰,评论蜀汉谯周劝降刘禅一事:谯周说后主降魏,可乎?曰:自为天子而乞降请命,何耻之深乎!夫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先君正魏之篡,不与同天矣。推过于其父, 俛首而事雠,可谓苟存,岂大居正之道哉!

四、"三国正统观"的相对先进性

虽然没有言明蜀汉政权具资格取代曹魏政权原本的位置,但是明指曹魏政权乃是篡夺得国的意思非常明确。只是这一转折契机,通通是在陈寿亡故之后。从东晋的"三国正统观"检视陈寿《三国志》或许嫌其"落后",但是从曹魏、西晋的"三国正统观"发展历程观看《三国志》,却又能感受到其"先进"。

倘若过度批判陈寿,未免有些严苛,他在整个发展历程上,是属于中间的转折地位,也已经尽其所能地平等对待三方了。

关于萧、周等提出的"陈寿仇蜀说",其中陈寿与诸葛亮父子有过节的两项,最早即是东晋史家提出。王隐于其咸康六年基本底定的著作《晋书》:"(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亮子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唐初史臣撰写〈陈寿传〉基本承袭王隐该书。王隐选择收录"陈寿仇蜀说",应是基于自身对诸葛亮的好感,从而认定陈寿言诸葛亮的"应变将略"瑕疵系属有失公正的评论。

目前留存较早的两篇晋人祭奠诸葛亮之文章,李兴〈祭诸葛丞相文〉、安虑〈使蜀吊孔明〉,即见于王隐《蜀记》、《晋书》。从王隐的案例观看,东晋史家的著作应当影响后人理解陈寿《三国志》的诸葛亮历史图像究竟是趋于正面、还是趋于负面甚巨。

笔者曾在旧作中提及"陈寿仇蜀说",同时交待裴松之于〈诸葛亮传〉屡屡征引王隐、习凿齿记载诸葛亮"骏功伟烈"的史料,信然是造成陈寿被误解的根据史料。

但是清代康发祥的一席话,提醒本文还要于旧作基础上再行补充:"陈寿志三国详于志魏而畧于蜀汉,《裴注》补之亦未周备。常璩蜀产也,着《华阳国志》多有证据。""《裴注》补之亦未周备"一语,说明康氏认定裴松之征引蜀汉政权的史料尚未齐全。《华阳国志》如是,其他著作很可能情况类似。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书》

《思辨集》

《续后汉书》

《文忠集》

《金华黄先生文集》

《三国历史论文集》

《通鉴纲目》

《季汉纪》

《萧常《续后汉书》及其影响》

《陈寿曲笔说辨诬》

《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

《诸葛亮研究》

《晋书》

《滋溪文稿》

《诸葛亮研究集成》

《俞文龙议武侯论》

《《蜀汉本末》总论》

标签: 陈寿

更多文章

  • 失街亭,陈寿父亲受牵连,陈寿有意在《三国志》中贬损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陈寿

    陈寿所著《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是公认的水平和价值都比较高的一本文书。在所有的史书中,也只有《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记载是最为详细的。然而一直以来,有人认为陈寿对诸葛家怀有私怨,在文书中故意贬损诸葛亮。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陈寿故意贬低诸葛亮,因为陈家和诸葛家有一段历史渊源:陈寿的父亲当年是马谡的参谋,

  • 除了写《三国志》的陈寿,这些史学家也对三国历史流传贡献巨大

    历史人物编辑:邓海春标签:陈寿

    景耀六年(263),随着蜀汉政权的灭亡,此前效力于蜀汉的大臣们也纷纷摇身一变,进入了曹魏、西晋的朝堂。在众多改换门庭的大臣中,此前担任观阁令史的陈寿十分值得注意,因为史学天赋出众、文笔极佳的他即将在搜集曹魏、蜀汉、东吴三国史料的基础上完成大名鼎鼎的《三国志》。作为了解汉末三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三国志

  • 周顗:东晋名人,死于能力不足,典故名流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潘华毅标签:周顗

    西晋的局势糜烂,起源于八王之乱。这段晋朝王爷之间的内斗,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偌大的西晋,到了最后只剩下东晋一片小小的地方。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东晋朝廷似乎是习惯不能忘,依旧热衷于内斗之中。司马睿为了对抗南方门阀与军阀,积极联系南下士人,企图建立自己的势力,可以和新兴门阀们扳一扳手腕。但是,王敦为了

  • 北府战神,赫赫声名-刘牢之

    历史人物编辑:爱历史晓东标签:刘牢之

    如果说谢玄是北府兵的缔造者,在京口练兵组建了这支精锐部队,并且带领他们击退了前秦的进攻,那刘牢之就是这只军队的实际带领者,无论是破秦先锋,还是奇袭洛涧,都是刘牢之带队,可以说和谢玄相比,这位同样声明在外的将军,差的只是一个当宰相的叔叔罢了,后来谢玄去世,刘牢之带领北府兵继续为东晋效力,镇压叛乱,对抗

  • 才女谢道韫:写得了诗,杀得了贼,却嫁给了王凝之这个蠢丈夫

    历史人物编辑:俊慧文史苑标签:谢道韫

    古代向来对女子压迫颇深,有奋起反抗的例如秦良玉之流;也有扶摇直上,挤走大老婆,干掉老公,升职加薪的武则天这样的神人;只是更多的却是像谢这样的,满腹诗书,一腔才情,却因身份地位,家族的束缚,终其一生捆绑在了男人身边,动弹不得。年幼时,惊才绝艳,咏絮才名,冠京城。说起谢道韫,人们可能对他了解很少,但是如

  • 古代顶级才女谢道韫嫁入豪门丈夫却是个怂男最终孤独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一凡科技料标签:谢道韫

    古代中国历史上,留名青史的女人不少,褒姒、妲己、西施、貂蝉、杨贵妃等等。这些女人都用美貌把其他人碾压到历史的尘埃里。唯一一个丑女“东施”,也是因为模仿西施皱眉,衬托西施的美貌才留名。从这点可以看出,古今男人的审美标准都有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外貌协会,不允许丑女跳出来吓人。当然真正能以才华横行于史册的女

  • 才女谢道韫使出洪荒之力,与五斗米教起义大军肉搏,场面惊人!

    历史人物编辑:张甲良标签:谢道韫

    文:不言谢道韫,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一位因咏絮词而为人盛赞的才女。谢道韫的父亲安西将军谢奕英年早逝,谢道韫与弟弟由叔叔谢安抚养长大。(“咏絮”的故事就发生谢道韫寄居谢安府里之时。)待谢道韫成年后,谢安将其嫁给了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陈郡谢家满门才俊,琅琊王家声名显赫,按理说,这门当户对的姻缘堪称天

  • 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因错嫁导致的不幸的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王富刚标签:谢道韫

    我们可能对谢道韫的第一印象可能全来自这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盖绝当场,一个自信脱俗的才女便跃然纸上,谢道韫作为东晋的才女,是少有人质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当世被人称道,后世被人提及的才女,却过着命途多舛的一生。作为东晋少有的才女,却因为自己是女儿身,无法从军也无法从政,一身才华只能化作深闺怨曲,嫁的

  • 王羲之儿媳谢道韫:才比李清照,勇比花木兰

    历史人物编辑:梦醒人间看微雨标签:谢道韫

    书圣王羲之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多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相对而言,次子王凝之和兄弟们相比,则显得逊色多了。王凝之才智平庸,为人迂腐,除了书法方面,终其一生,乏善可陈。时任会稽郡守的王凝之不积极与下属谋划对策,抵抗叛军,反而把希望寄托在了鬼神身上。信奉天师道的王凝之整天在道堂磕头作揖,求鬼神庇佑。属下多次提

  • 外敌来袭,夫君早已吓破胆,谢道韫只用一句话逆转乾坤

    历史人物编辑:钱冬霞标签:谢道韫

    魏晋时期,才女谢道韫只因说了一句话,嗜血成性的叛军孙恩,不仅不杀她,还对她和唯一幸存的3岁外孙礼遇有加。公元399年,东晋王朝气象将尽,各地叛军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反晋农民起义军首领孙恩率部千里奔袭,杀向会稽郡。沿途百姓纷纷议论,说这叛军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又说经过的城池中凡是门阀士族都被全族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