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祖逖北伐阻碍的内因:晋元帝司马睿贪图安逸,大将军祖逖无处施展

祖逖北伐阻碍的内因:晋元帝司马睿贪图安逸,大将军祖逖无处施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陈建 访问量:628 更新时间:2023/12/10 21:49:31

元康二年,东海王司马越携晋惠帝北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于军中相随,大军于荡阴山大败,退守洛阳。

其实现在的东海王司马越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没什么区别,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退守长安时司马越以晋惠帝的名义召集关东、洛阳等诸侯前来觐见,可惜并不管用。毕竟大家都知道是司马越假借晋惠帝的名义在发号施令,西晋末年大家连皇帝的话都不听,更何况司马越只是假借皇帝的名义发出号令。

在我看来,西晋后期比三国还乱各方势力盘踞即使西晋内部也是混乱不堪。

从惠帝北伐,王师败绩于荡阴,遂退还洛。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平昌公模等竞召之,皆不就。——《晋书》

司马越感觉即使是自己发号施令各路诸侯也应该遵从,自己毕竟是当下权势最大的几路王侯之一,我只是叫你们过来看看,连这一点小事都不遵从,这不是不给面子吗?

不给面子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就封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去给他们点教训,没想到祖逖因母亲去世辞官了,古代父母去世都是需要辞官守孝的。

东海王越以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之官。——《晋书》

祖逖这个人很上进,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闻鸡起舞”就是讲祖逖和刘琨的。

祖逖和刘琨是同窗好友,二人曾一同在司州任主薄同吃同住,一日夜里祖逖被鸡叫声吵醒,就用脚踢了踢刘琨将他叫醒说:“你听啊!外面的鸡叫声是在催着我们奋进呢!”于是两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就拿起武器,走出房门借着月光操练。二人都很有志向,在聊及天下事时说:“如今天下四处群雄并起,我和你一定要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来,就让收复中原失地成为我们的目标吧!”

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晋书》

从这个典故中我们不仅能看得出祖逖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年纪轻轻就将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且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日后成就必定不凡。

永嘉五年,后汉刘聪派兵攻陷了西晋都城洛阳,中原已经彻底沦为少数民族的地盘了,西晋北方的贵族、官宦、百姓都相继南迁,祖逖也带着家乡数百户人家开始南迁。在南迁的路上祖逖将自己的马车让给老弱病残,自己坚持步行,将自己所带的粮食和物品分给大家一同享用,由于祖逖当过官有一定组织能力而且处处为乡亲着想,大家就推举祖逖首领。战乱之时大多人都希望又一个有能力的人能担起责任照顾大家,这种心理在乱世之中很常见。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晋书》

这时祖逖已经南下,亲身经历了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胸有报国之志,而无处抒发正巧来到泗口时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没多久就被任命为祭酒,也算时来运转了。

其实在当年服丧期过后不跟着东海王司马越,而在后来选择跟着藉藉无名的琅琊王司马睿,其实当时司马越比司马睿强太多了,虽说正巧东海王司马越于今年逝世,但也不一定非要选择司马睿,我在前两篇中分析过司马睿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而是善于伪装,正巧于此时碰到司马睿,而司马睿此时正缺人手,祖逖于司马睿也算是不谋而和了。

司马睿此人一心想着的都是皇位。说来也巧,司马睿是东晋的建立者,又有大将祖逖自愿收兵北伐;南宋的建立者宋高宗赵构也是一心想着皇位,又有大将岳飞自愿收兵北伐。

我认为司马睿在建立东晋后就没有了原先的冲劲,原本还会在意失地,可坐上皇位后就只知道安逸了,不愿在北伐。祖逖一生的梦想就是出兵北伐,可是摊上了这么一个皇帝,祖逖也无奈。

其实祖逖为了收复失地,可以算是无所不用了,自己门下的宾客、义士大多是暴脾气之辈,有时候经常行窃甚至劫掠富贵人家。经常这么干,官府就算在无能也会抓住几个人,而无论如何祖逖都会将他们捞出来。

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宾客义徒皆暴杰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时扬土大饥,此辈多为盗窃,攻剽富室,逖抚慰问之曰:“比复南塘一出不?”或为吏所绳,逖辄拥护救解之。——《晋书》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得出,祖逖对于收复中原失地很是在意,即使犯了罪只要对北伐有利,祖逖已经全然不在意了。准确的说祖逖已经将北伐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了。

可最大的问题是祖逖只是一位武将,只能奉命讨伐,这就和后世的岳飞一样,宋高宗连下十二道金牌就不得不收兵回京,可见一位武将有心光复旧地,当权者没有这个意思,事情终究还是办不成的。

我的观点是司马睿是真的有才,但是司马睿一直是把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

司马睿自在琅琊时追随东海王司马越时这一点就尽显:在司马睿兵败之时司马睿被俘虏至建邺,逃出后依旧参加了司马越第二次组织讨伐司马颖的大军,其中就是看出司马颖必败。

在建立东晋时只要没人来入侵或者侵犯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司马睿基本上是不会管的。

司马睿真正做大是在听王导建议南下时,他根本就没有心思北伐,只想坐稳帝位。而祖逖一心北伐上书言:“晋朝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皇室争权,自相残杀,正是因为这样胡人才能作乱中原。今日,天下百姓深受战乱之苦,现在百姓们都有北伐之斗志。如果大王下令出兵北伐,任命和我一样立志北伐收复失地的人担任统帅,各处豪杰也会出来响应,我大晋王朝的耻辱就会被洗清,中原失地一定会被收复。”司马睿呢?刚刚在江南站稳脚跟,才没心思北伐,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象征性的拨给了祖逖一千人马的口粮和三千匹麻布,而没有给一兵一卒,只让他自己招募士兵。

在我看来司马睿此举有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是司马睿此时只想安于现状,偏安一隅以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其二是司马睿主要注重南方,南方算是司马睿的根基,一切以南方为重,此时祖逖要出兵北伐,是真的无兵可调无将可用。

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今遗黎既被残酷,人有奋击之志。大王诚能发威命将,使若逖等为之统主,则郡国豪杰必因风向赴,沈弱之士欣于来苏,庶几国耻可雪,愿大王图之。”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禀,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晋书》

就局势来看东晋此时也并不适合北伐,各路英豪四起不止东晋一家,光与东晋直接接壤的就有成汉、后秦、前燕,而祖逖的主要与后赵的石勒作战,如果只顾一方司马睿或许还会出兵,但是毕竟不止这两家,万一两军开战另有一家趁火打劫也不是不可能,所以说司马睿的考虑也不无道理。

可是不管怎么说祖逖北伐,在司马睿这里就过不去。不过司马睿能建立东晋王朝,也是有着他的处事之道和赵构不能相提并论。祖逖一心北伐谁想最大的阻碍不是敌军,而是自己的上司司马睿。

而祖逖剩下的只有满腔热血和处处受制的无奈。

标签: 司马睿

更多文章

  • 从司马睿征讨江州刺史华轶之役,可以看出南北士族整合的重大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李梅说历史标签:司马睿

    唐长孺先生指出,组成东晋政权统治核心的是河南诸州的侨姓高门和三吴地区的吴姓高门。从司马睿渡江到王与马共天下,南北士族围绕拥立琅琊王、立国东晋的努力,必然有一个长期的整合过程。司马睿征讨江州刺史华轶之役,以华轶被迅速平定、司马睿取得江州而结束。魏斌指出:“讨平华轶,是建康政权得以立足的基本。”华轶之乱

  • 五马渡江,为何独有司马睿变为龙?因为他身边有个顶级操盘手

    历史人物编辑:小郝体育标签:司马睿

    “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是民间的俗话。说的是西晋有五个王一起到南方“掘金”,最后只有一个王成功了。今天的故事就从这句俗话说起。01公元304年,是西晋永兴元年。虽然年号“永兴”,但晋王朝却难兴了。因为改变王朝命运的“八王之乱”已经如火如荼,王朝处处风雨飘摇。所以,很多王侯将相都要选择“站队”。只有

  • 看看一个真实的司马睿吧,别以为开创了东晋就很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直爽侃历史标签:司马睿

    历史走到了东晋,短命的西晋结束了。总感觉有那么一点点的悲伤。晋元帝:司马睿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第五子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南迁--保留晋室血脉皇帝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司马睿也一

  • 这场战争,改变了江东局势,也让司马睿有了存身的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孙聪标签:司马睿

    当西晋大乱的时候,没人能够独善其身。北方的异族开始叛乱,不断进攻中原的领地。而中原的百姓,则陷入了恐慌之中。随着北方异族势力不断壮大,原本高高在上的皇室有受到了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司马睿南渡江东。他的想法,不仅仅是避难,而是在乱世之中建立一个新的政权,实现当人上人的愿望。但是,人生地不熟的司马睿,

  • 西晋灭亡后,东吴为什么不是趁机复国?而是帮助司马睿建立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王茜茜标签:司马睿

    东吴其实已经复国了,东晋和东吴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唯一就是皇帝姓氏不一样而已。东吴是一个门阀大族封建制国家,所谓皇帝孙家不过就是大家推选出的最大的门阀而已,个家族有封地,有私兵,各级官吏都是他们垄断,战时由皇帝发动员令各家军队凑一块就能出发抢地盘了,比魏国的九品中正制还九品中正制。只要能维护自己家族的

  • 西晋之后,东吴为何无法复国?当地氏族为何帮司马睿建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司马睿

    西晋灭亡,东吴的那四个贵族不复国,还帮人家建立东晋,这里边的原因不少。既有江东氏族自己的问题,也有东吴政权的问题,当然更有北方氏族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我们不但能看到北伐通常不成功的原因,还能明白为何南方政权多不长久的原因。江东氏族的问题江东的贵族,比较有名的是四家:顾、陆、朱、张。听上去是四

  • 西晋灭亡,东吴为何不趁机复国,而是帮司马睿建东晋?

    历史人物编辑:啾啾看电视标签:司马睿

    西晋王朝存在了十多年,但很快就因为八王之乱和外族入侵而分崩离析。而更强大的司马睿来到了江东。江东以前是孙政权的成员,而孙政权刚刚灭亡三十多年。他为什么要帮助司马睿,而不是举起孙氏政权的旗帜造反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晋东晋是前西晋的延续,还是司马氏当权。司马氏拿下曹魏政权,还出兵拿下江东,进而统一

  • 司马睿的“牛继马后”不过是对司马家的嘲讽,绝非事实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司马睿

    所谓的“牛继马后”最初出自于《玄石图》。《玄石图》类似于《推背图》这样的“预言书”上记载有牛继马后,原文是:“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而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钦而生元帝,亦有符云。”意思就是司马家成事之后,能推翻司马家是“

  • 原本默默无闻的司马睿为何能在江东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阎丽标签:司马睿

    已故的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这本书是我前两年捧着看不腻的一本书,强烈推荐各位看看。田氏在第一章“释‘王与马共天下’”中就有对司马睿颇为“幸运”的皇帝路进行过详细介绍,其中前二节值得特别注意,分别是:二、司马越与王衍;三、司马睿与王导。门阀政治格局的形成。为什么说司马睿的帝位来的幸运?自然是因

  • 桓玄被杀后谯纵割据巴蜀,向后秦称藩,主动进攻东晋被朱龄石所灭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汪洋标签:桓玄

    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有两个割据巴蜀的政权,一个是在五胡之乱初期,巴氐流民建立的成汉政权,另一个是由汉人谯纵建立的谯蜀政权。其中,谯蜀政权因东晋末期的桓楚之乱而趁机割据蜀地,但在刘裕逐渐掌控江左而企图代晋的关键时机,谯蜀君主谯纵的一番错误举措让谯蜀政权迅速覆灭。蜀王谯纵是怎样将自己和谯蜀亲手葬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