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冉闵大帝来,那就不得不说五胡乱华了,因为没有五胡乱华的话,那么也就不会有冉闵大帝“杀胡令”的种族灭绝了,所以从实质的历史背景来看,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那肯定也就是跟五胡乱华有很直接的关系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是否真的是顺心民意呢?下面,咱们就来说一下,答案是很肯定的吧。
对于种族灭绝来说,那可真就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了,或许有人会问到底是有多大?咱们就拿一种名叫猴子的动物来打比方,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猴子在种族灭绝的情况下,永远的在这个地球上消失,那又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了。
很显然,这个概念自然也就不是,咱们这些平头小老百姓能体会的了。然对,对于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来说,那就要从杀胡令开始说起了。
《晋书》中记载“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职悉拜牙门。一日之中,斩首数万。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
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简单的解释一下,大意就是冉闵大帝知道胡人不会听自己的话,所以就给城内外的赵人发布了一个命令,这个命令就是杀一个胡人把头送到凤阳门的,直接就可以升职为文官连进三级,或者是武官直接拜主将。
结果,就在一天的时间内,胡人就被斩杀了好几万人。然而,这还并不算完,冉闵还亲自率领赵人诛杀胡羯,并且还以不论男女大小贵贱的方式杀掉,胡羯直接就被杀掉了将近二十万人,放眼望去城内外横尸遍野一片狼藉,胡人的尸体任由野狗豺狼吃。
而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冉闵大帝杀掉的胡人中有很多都是无辜的。
很显然,对于冉闵大帝的所作所为,自然也就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了,别的暂且不用多说什么,试问无辜的胡人他们又有什么过错呢?
难道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胡人弱女子,也要为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陪葬吗?
是不是这就要显得有些太过分了?
或许,说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是惨无人道的话,那肯定也就是一点都不能算为过的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冉闵大帝跟胡人到底是有多大的仇呢?这就要从胡人中的羯族开始说起了。其实,羯族还真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民族了,因为羯族之前只是匈奴人的一个分支,简单直白的来说也就是匈奴十九中的一个下属部落。
然而,羯族之所以能登上历史的舞台,那就是因为匈奴族的落寞了,可能大家都知道汉朝时期对匈奴的打击力度很大,匈奴没有办法面对汉朝这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最终在汉朝的打击下落寞,也就是这个时候羯族才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只是,对于摆脱匈奴控制的羯族来说,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不能跟匈奴相提比例了。因为羯族要比匈奴更加的惨无人性,尤其是在晋朝五胡乱华的时候,羯族根本就没有把汉族人当作人看,甚至把汉族人都能直接当作食物来吃,试问就单凭这一点而言,那么作为五胡的羯族被冉闵大帝种族灭绝还能算是个问题吗?
或许,冉闵大帝种族灭绝羯族的时候,羯族中会有很多无辜的人,但是被羯族当作食物吃掉的汉族人中,又有谁不是无辜的呢?
所以,就算是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惨无人道,那么对于五胡的羯族来说,自然也就可以算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了。而且,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古代也毕竟是古代,古代人是不会像咱们现代一样考虑那么多的,难道古代人会以德报怨吗?
当然,有也肯定是会有的,但是就算是有那肯定也就是极少数的古代人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是否真的是顺心民意?
答案是很肯定的原因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如果不是冉闵大帝用杀胡令种族灭绝的方式打击胡人,那么对于咱们中原的汉族人来说,那可就要演变成悲剧中的悲剧了,因为胡人可是不会对咱们汉族人心慈手软讲什么人道的了。
所以,从历史的某种角度来看,冉闵大帝对胡人的种族灭绝,也能算是拯救咱们汉族人的一种举措了。
其实,大家可以试一下,如果没有冉闵大帝的话,就咱们中原王朝当时的情况来说,又怎么能阻挡得住胡人呢?
很显然,那肯定也就是完全不能了。如果大家对五胡乱华有所了解的话,那么自然也就会知道,五胡乱华其实是咱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事件了。
当然,冉闵大帝也毕竟是冉闵大帝,等到咱们中原大地的汉族人强大起来之后,还是进行过自我反省的,甚至就连蒙古人在咱们中原大地上建立了元朝的时候,对咱们汉族人肆无忌惮的残杀,咱们也只不过是把他们赶走了而已,所以不管怎么说,咱们汉族人对外族的所作所为也都是很宽容的了。
最后,笔者必须要说一下,如果咱们汉族人对外族人不宽容的话,那么咱们现在也就不会有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了。其实,历史的背景是会有很多无奈的存在,但是这种无奈之下的对与错真的就不能用,咱们现代的观念去评价是否真的对与错了。
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冉闵大帝是救世主,也会有很多人会认为冉闵大帝是恶魔,但是不管冉闵大帝到底是恶魔也好,还是说冉闵大帝是救世主也好,自然也就不是没有经历过当时历史背景的人来评论的了。大家又是怎么看,冉闵大帝的种族灭绝,是否真的是顺心民意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吧。
参考资料《晋书》《魏书》《资治通鉴》《后赵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