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入学考试。其中,国学大师陈寅恪参加了国文科的命题。考题的内容并不像我们现在的样式,而是让考生对联。题目是:上联“孙行者”,请考生对出下联。
了解国学的朋友此刻或许已经有了答案,上联“孙行者”,下联不就是“祖冲之”吗?但当时却有一位考生对出的下联不是“祖冲之”。按理说,考试作答的答案不对,就可能意味着考试不通过,可这位没有对出“祖冲之”的考生在当时却同时被清华、北大、燕大三所大学录取。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其中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一、国学研究院的成立
事情还得回溯到1925年,这一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说到这里,诸位别以为清华这只是个正常操作,实际上清华的这项举措从现在来看对中国的学术是影响深远的。
那时候的清华很大程度上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成立国学院其实就是用西学来建设我们自己的文化。在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后,提出用现代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整理国故,以此来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
国学研究院初创时有四位导师,其中,开了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先河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刚刚从哈佛归国的赵元任,都可以说是学术界泰斗。陈寅恪是最晚到任的,但在当时他并不像现在这么出名。
据说,陈寅恪任国学研究院导师是梁启超力荐的。可当时清华的校长却不同意聘用陈寅恪,他说陈寅恪一无著作二无学位,不够格做国学研究院导师。
梁启超听了这番言论后,当场驳斥了校长的说法。他说:“没有著作和学位就没有资格当导师吗?不说别人,就说我梁启超,我的著作全部放在一起,也没有陈先生短短三百字有价值”。
当时远赴德国游学的陈寅恪还是收到了清华发给他的聘书,那时候,陈寅恪36岁。一年后,陈寅恪来到清华,但陈寅恪能够加入,据说未必是校长同意聘用,具体如何人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二、独特的考试
我们回到前言的事情中来。当时,清华国文系的系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为入学考试国文科命制考题。但那时候陈寅恪正要去北戴河修养一段时间,于是,他匆忙拟就了两道试题,一个是以《梦游清华园记》为题进行作文,一个是对出“孙行者”的下联。
上联是“孙行者”,很多人就觉得这也太好对了,下联那就是“猪八戒”呗。当时,也有不少应试的考试是按照前句作答的,甚至有考生作答“沙和尚”、“唐三藏”。但如此作答的考生结果都是一样——不合格。
实际上,陈寅恪给出的标准答案的“祖冲之”和“王引之”,答出其中之一即是答对。这样的答案相信已经有看官觉得迷了,这其中有什么讲究呢?
这就要说到我们中国的诗词用字的声调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平仄”讲法,指的就是诗词用字的声调问题。“平”就是代表声调平直,“仄”就是代表声调曲折。也许当时考生并没有看懂这个试题到底是考察什么,只是从字面上初步理解作答了,所以没有做对的。
三、不寻常的答案
但不一定所有不符合标准答案的作答都是不合格的。在应试的考生当中,一位考生的作答虽与标准答案不同,但他的作答却很不同凡响,陈寅恪都觉得这位考生的答案都出乎了自己的预料。
这位考生作出的答案是:下联“胡适之”,他的名字叫周祖谟。周祖谟这个人就像是他作出的答案一样,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他在后来成为了中国知名的语言学家。
周祖谟为什么对出“胡适之”呢?其实,周祖谟当时也想到了“祖冲之”这个答案,但他觉得这个答案太直白了,显得四平八稳。他于是另辟蹊径,对出了“胡适之”。陈寅恪当时评价周祖谟的答案是:“寓意颇深,上下联系有机结合”。
陈寅恪对周祖谟的答案作出了这样的解析:“‘胡适之’的‘胡’和‘孙行者’得‘孙’做到了姓氏上的相对,另一方面看,‘胡’和‘孙’放到一起去就是‘猢狲’,‘猢狲’合起来就是猴的意思”。
事后,陈寅恪还亲自接待了周祖谟,并告诉他清华的任何一个系,他可以随便挑一个。但周祖谟却谢绝了陈寅恪的好意,他觉得还是北大的中文系更适合自己。
四、答案背后的故事
另一方面,陈寅恪之所以高度评价周祖谟的答案,某种程度上是和当时文学界的纷争有些关系的。当时,白话文蓬勃发展,有人就在报纸上登出文章,批清华“食古不化”,出怪题刁难考生。胡适(适之是他的字)正是在此时大力推广白话文。
那时候推广白话文并不容易,除了鲁迅先生等少数大家,绝大部分的国学大师都对胡适推广白话文的举动口诛笔伐。用老百姓的话说,他们都是靠“之乎者也”吃饭的,你胡适非要推俗人都懂的白话文,不炮轰你胡适那炮轰谁?
陈寅恪认为,胡适这股子推广白话文的劲儿,就像是他那道题中的上联“孙行者”一样,胡适有着和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非要破了这道老套路。
另外多说一句,当时应试的考生中也有一位日后的大家,他就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后世称“三钱”之一的钱伟长先生。钱先生在作答陈寅恪命制的第一道题,以《梦游清华园记》为题进行作文时也是另辟蹊径,他用古赋体,把本该写成游记的作文写成了《梦游清华园赋》。
钱先生这篇《梦游清华园赋》,全文高屋建瓴,以至于当时清华、浙大、交大等顶级学府都争相要录取钱先生。钱先生最终选择了到清华去,后来成为了一代科学巨匠。
至于对出“孙行者”下联的那道题,钱先生的作答和周祖谟是不同的。钱先生认为自己的答案更工整,而陈寅恪认为周祖谟的答案更多是体现在有新意上。
五、总结
之所以命制这样的考题,陈寅恪是有着深意的。他认为对对子更能够明显地看出中国传统语文的特色所在,特别是和国外语言相比之下究竟有何区别。另外,陈寅恪更多的是对汉语的地位和其自身文化特征的关注,他也对我们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字充满了自信。
不管是对联也好,诗赋也好,都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这一代人都完全有责任将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