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名潜。世人称赞他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曾经任职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时任彭泽令,当了八十多天,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弃职归隐,躬耕田园。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
陶渊明自幼学读儒家的各种经典书籍,喜欢思考事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不喜欢参与人际关系的交谈。小小就有伟大的志向,不同世俗的官僚合流同污。
平时喜欢休闲安静的环境,特别喜欢山丘。受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原本就很喜欢自然,这奠定了他日后归隐田园的生活。幼年时期,偶然看到一本有关琴的书籍,被里面的词句深深吸引,入迷的忘记饮食。
也是从那时候点燃了学琴的兴趣。在山间丛林里,看见树荫交错行踪,时而听见鸟儿的歌声,在这环境下抚琴,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是幼年陶渊明喜欢的生活。
青年二十岁,开始了陶渊明的官僚生活。与其他的官员不一样,他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权利地位,或是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抱负。
仅仅是被生活所逼迫的,那么向往田园生活的诗人,在这尔虞我诈的官场,无疑是一种煎熬。为了谋求底薪工资,他出任过低级官吏。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但依旧适应不了官场的环境,不久便辞官了。40岁,他觉得自己无所作为,于是又出来任职了,当任镇州参军。
但依旧习惯那么对你的田园生活,怎么可能会喜欢这种官场氛围呢?现实与理想在心里挣扎着,令他苦难不堪。义熙元年,陶渊明当任建威参军,这时候的他,彻底厌倦了官场生活了。毅然辞职,归隐他向往的田园安逸生活。
再次归隐田园生活的陶渊明,这次真正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了。不同于他之前小地主型的田园时候,他明白这次是需要自给自足,自己躬耕田园才能真正的养活自己,心里也才能得到踏实。
脱下官服,提起锄头,每天早起耕作,太阳落山才归,这样安逸的生活,他过得很开心。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有关田园生活的诗词,比如著名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其中《桃花源记》里,陶渊明虚构了一个风景如画、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那里百姓淳朴,各家自己耕作,以捕鱼为事业,很和平安逸的生活,堪称人间仙境。
从这诗词里体现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他心中的理想生活,这种理想生活,在现代是不可能出现的。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逝世。陶渊明被安葬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远离城市的意愿,又呈现出归园田居的情致。
陶渊明生平最爱的三件事情是:饮酒、读书、弹琴。世人评价他的诗词里飘逸着酒香,也许正正是饮酒作诗,才如此洒脱自在。生平最爱弹琴,而且是一把无弦琴。
每次与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带上它。友人弹琴,他也跟着弹琴。友人问为何你总是抚这把无弦琴?无弦,安能弹奏出琴声?
他很真诚地回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能领悟琴中的乐趣,又哪里需要弦声呢?这对琴忠爱,达到了灵魂的交流。
陶渊明,一生追求着自己心中的所想,有着自己有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