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陶渊明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陶渊明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董于嫣 访问量:4392 更新时间:2023/12/28 18:45:16

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一名潜。世人称赞他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曾经任职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时任彭泽令,当了八十多天,因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弃职归隐,躬耕田园。他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田园隐逸诗人。

陶渊明自幼学读儒家的各种经典书籍,喜欢思考事情,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不喜欢参与人际关系的交谈。小小就有伟大的志,不同世俗的官僚合流同污。

平时喜欢休闲安静的环境,特别喜欢山丘。受当时道家思想的影响,加上他原本就很喜欢自然,这奠定了他日后归隐田园的生活。幼年时期,偶然看到一本有关琴的书籍,被里面的词句深深吸引,入迷的忘记饮食。

也是从那时候点燃了学琴的兴趣。在山间丛林里,看见树荫交错行踪,时而听见鸟儿的歌声,在这环境下抚琴,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是幼年陶渊明喜欢的生活。

青年二十岁,开始了陶渊明的官僚生活。与其他的官员不一样,他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权利地位,或是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抱负。

仅仅是被生活所逼迫的,那么向往田园生活的诗人,在这尔我诈的官场,无疑是一种煎熬。为了谋求底薪工资,他出任过低级官吏。

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但依旧适应不了官场的环境,不久便辞官了。40岁,他觉得自己无所作为,于是又出来任职了,当任镇州参军。

但依旧习惯那么对你的田园生活,怎么可能会喜欢这种官场氛围呢?现实与理想在心里挣扎着,令他苦难不堪。义熙元年,陶渊明当任建威参军,这时候的他,彻底厌倦了官场生活了。毅然辞职,归隐他向往的田园安逸生活。

再次归隐田园生活的陶渊明,这次真正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了。不同于他之前小地主型的田园时候,他明白这次是需要自给自足,自己躬耕田园才能真正的养活自己,心里也才能得到踏实。

脱下官服,提起锄头,每天早起耕作,太阳落山才归,这样安逸的生活,他过得很开心。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有关田园生活的诗词,比如著名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其中《桃花源记》里,陶渊明虚构了一个风景如画、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那里百姓淳朴,各家自己耕作,以捕鱼为事业,很平安逸的生活,堪称人间仙境。

从这诗词里体现出陶渊明对理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他心中的理想生活,这种理想生活,在现代是不可能出现的。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在浔阳逝世。陶渊明被安葬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远离城市的意愿,又呈现出归园田居的情致。

陶渊明生平最爱的三件事情是:饮酒、读书、弹琴。世人评价他的诗词里飘逸着酒香,也许正正是饮酒作诗,才如此洒脱自在。生平最爱弹琴,而且是一把无弦琴。

每次与朋友聚会的时候,总会带上它。友人弹琴,他也跟着弹琴。友人问为你总是抚这把无弦琴?无弦,安能弹奏出琴声?

他很真诚地回答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能领悟琴中的乐趣,又哪里需要弦声呢?这对琴忠爱,达到了灵魂的交流。

陶渊明,一生追求着自己心中的所想,有着自己有趣的灵魂。

标签: 陶渊明

更多文章

  • 安徽池州有一座陶公祠,为纪念陶渊明而建造,可以感受陶公遗风

    历史人物编辑:落榜进士标签:陶渊明

    疲于奔波的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田园派诗歌的祖师爷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归隐前后是重要分水岭,归隐前其在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说对其之后的人生有着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池州东流镇,在东晋时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在这里当县令,留下了“采菊

  • 采菊东篱,种豆南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东晋暗流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义熙元年十一月,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彭泽县令的职位上,经过八十五天的“煎熬”之后,终于大澈大悟,毅然挂冠弃职而去。自此,东晋官场上少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吏,山水田园间却多了一个潇洒不羁的诗人。陶渊明从二十几岁出仕开始,经历了十余年的官场浮沉,先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等末流小官,时

  • 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

    历史人物编辑:小时悟史标签: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他对菊花的热爱让普普通通的菊花成了高洁的象征。但是作为山水田园派的开山祖师,陶渊明最大的成就却是他的那一方“田地”。这是一块超脱世俗干扰的精神净土,也是一块现实的士大夫躬耕的农田。今天,我们就说说陶渊明的那一块没有干扰的田地。陶渊明的出身并不差,渊明曾祖或为陶侃。

  • 陶渊明的文学情怀,是从酒开始

    历史人物编辑:元历史标签:陶渊明

    第一次读卡尔·波特《空谷幽兰》,才知现今中国,仍有无数隐士,生活在群山缭绕、远绝人烟的山野。“隐士”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文化,根植于我国传统文明,历代不绝。巢父、许由、伯夷、叔齐、庄子。绝世离俗,自洁其志,不堕尘网。然而要说古来第一隐,影响最大的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绝对是古来隐士第一人,“不为五斗

  • 五月烟花下扬州,陶渊明也当爱上这里的桃花源

    历史人物编辑:邑人电影院标签:陶渊明

    本文作者:华华公子从扬州市中心骑电驴20分钟到观音山,拾级而上,爬升几十米来到平台处,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我们到了有2500年历史的堡城村。第一次是从这里上去的,后来去多了才知道:条条大路通堡城它是扬州古城的发祥地,是最繁荣时期的扬州城一一隋唐扬州城之所在,紧邻汉广陵王墓、隋炀帝陵、唐子城遗址

  • 苏轼偶像陶渊明其实并非真隐士,历代文人楷模陶渊明才是真猛士!

    历史人物编辑:老泰迪讲历史标签:陶渊明

    中国浩如烟海的诗人中,除李白和杜甫以外,我们最熟悉的也许要属陶渊明了。陶渊明在历代文人骚客心目中的地位无比崇高,还有苏轼这样的大粉丝,曾经写109首《和陶诗》表达自己对偶像的推崇。在人们印象里,陶渊明不就是个穷的【找邻居要酒喝】的干巴小老头吗?哪怕说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怎么看都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

  • 陶渊明作品中的千古名句名言,让生命回归丰富的宁静!

    历史人物编辑:云裳小历史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文学家。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出自《陶渊明集》,意思是:还没有说话心就已经醉了,不用再喝酒了。应该是比喻友人知己相逢,心中无比高兴的意思。2、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三》,大意为:人

  • 陶渊明最经典十句诗词,学习淡泊名利的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诗句选自《形影神三首》。意思为纵

  • 平乐陶姓人家是否陶渊明后裔?

    历史人物编辑:史飞卿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画像◆◆ ◆南国一隅隐居千年撰有自称“不知何许人也”的《五柳先生传》的陶渊明,其身世之后子孙后代记叙不详,引起后世无数文士史家好奇并追溯。无独有偶,在平乐县生活着数万陶姓人家,由于移居始祖陶英公以上的世系不清,也成了“不知何许人也”的一族。虽然,在他们家谱中清晰地记载先祖“陶渊明”的名字,却没

  • 陶渊明:内心平静,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历史人物编辑:贺鹏标签:陶渊明

    当世俗的声音侵入他的心灵,带着那份期待,和想去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的愿望,打开了现实那扇大门。可命运总会开玩笑,在经历了种种无奈之后,官场的深邃使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归隐田居,在幽静美好的田园生活中度过他的余生。你看,陶渊明,一个追求内心平静,不愿被外界的嘈杂牵着鼻子走的东晋大作家正在逐渐映入我们的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