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于奔波的现代人都向往田园生活,而田园生活的代表人物、田园派诗歌的祖师爷当属陶渊明。陶渊明的一生,归隐前后是重要分水岭,归隐前其在现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的经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可以说对其之后的人生有着非常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池州东流镇,在东晋时为彭泽县黄菊乡,陶渊明曾在这里当县令,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后人仰慕其为人和才情,建造了陶公祠用以纪念。
所谓“后人”,对现代人来说也是“前人”,陶公祠最早建于宋朝,至今也已千年历史,由于历经风霜而颓老衰败,远不是现在人们看到的粉墙黛瓦、干净整洁,如今的模样又是再次修复的成果。祠堂四周树木粗壮高大,郁郁葱葱,虽不敢说是陶渊明所种,也同样年深日久。
脚下的石砖高低不平,红色木柱已褪去了鲜艳的颜色,一切都显示着时间的痕迹。祠堂大厅内伫立着陶渊明的塑像,诗人仰望青天,临风而立,自有高风亮节的气质在其中。
陶公祠位于牛头山上,不过百米之遥的长江匆匆流过。日升日落,四季轮回,独自伫立在这里的陶公会寂寞吗?有如此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精神世界,想必他是不知空虚为何物的。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祠堂两侧墙壁上有不少关于陶公的史料和诗画,转上一圈,对其生平也能得到不少了解。
和祠堂同在一座山上有座名“秀峰”的石塔,另外一座名“天然”的塔坐落在长江对岸,合称“东流双塔”,在当地也是标志性建筑了。
秀峰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塔身5层,由砖石砌成,塔身纤巧秀丽,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如白玉般细腻的光泽,有种温婉的气质。
青石砖的塔身已有剥落痕迹,三级台阶上是一道锈迹斑斑的铁门,想必塔刚建好时,人们是尽可以在这里登塔远眺,看长江奔流,怀千古往事的。
一座塔,一方祠,一位流芳千古的名家,如果来池州东流古镇,一定不要错过陶渊明的这段历史。(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