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6年,为汉武帝献最强阳谋推恩令的主父偃被斩首灭族。行刑前,主父偃仰天长叹:“我有宾客数千,大臣无不怕我,如今我被灭族,竟无一人相送!”话音未落,孔车走向行刑台,含泪道:“大人,我来送你了。”
智囊:主父偃贵幸时,客以千数。及其被杀灭族,无一人往视,独孔车收葬其尸。武帝闻之,以为长者。
主父偃得宠时,门客上千人,但他被灭族斩首时,无一人相送,唯独孔车替他收敛尸首,汉武帝认为孔车是位值得尊敬的老者。
要说,主父偃如果早听孔车之言,也不至于如此。主父偃本是齐国人,善于纵横之术,晚年又学得《易》、《春秋》、百家之言,也是一位权谋家。但主父偃有个致命的弱点,直来直去,有啥说啥,人际关系不佳。
他早年在齐地游学多年,但当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就连他的兄弟亲戚,也讨厌他,齐王不任用他。主父偃只好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等,但他这个性格,无论走到哪,人家都讨厌他,排挤他。主父偃就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西入函谷关,去找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
卫青倒也厚道,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但汉武帝就是不理会。主父偃本就家贫,好不容易得了些资助,但他几乎把所有的诸侯国都跑了一遍,最后跑到京师,仍不得任用。主父偃钱也花完了,再没个工作,只能饿死了。于是,他铤而走险,决定给汉武帝写一道奏章。
为什么说铤而走险呢?因为主父偃的这道奏章,反对汉朝对匈奴作战,而这个意见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也许主父偃摸准了汉武帝的心理,汉武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当天就召见他,并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汉武帝和主父偃相见恨晚,从此,主父偃每上一道奏章,几乎就会被提拔一次,结果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主父偃自此飞黄腾达,官至中大夫。再后来,主父偃献上了著名的第一阳谋“推恩令”,将各诸侯国化整为零,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的局面。
汉武帝大悦,对主父偃言听计从;而主父偃仗着有皇帝的宠信,见谁不爽,就参奏谁;还寻机报复之前冷落他的各诸侯王。比如燕王叫刘定国,主父偃在燕国时知道他和女儿私通,在得到汉武帝的宠信后,就告发燕王,导致燕王恐惧自杀,燕国被除。
一时间,朝臣、各诸侯国子弟都害怕主父偃,争相巴结、给主父偃送礼,主父偃家门庭若市,门客数以千计。这时,门客孔车劝主父偃说:“你太过骄横了,要收敛保身!”
不料,主父偃说出了一段惊人的话:“我自幼游学四十多年,什么都不成功,父母认为我不是好孩子,弟子不接纳我,宾客们抛弃我,我的苦日子过的太久了。大丈夫活着不能用五鼎来吃饭,死了就要被五鼎烹煮了!如今我已经年老,但想做的事还很多,所以只能倒行逆施了。”
主父偃欲望膨胀,他也知道,自己在汉武帝跟前再得宠,也只是臣子,不如做主子的舒服。所以,他就想让齐厉王把自己的女儿纳入后宫,他成为齐厉王的老丈人,却被纪太后拒绝。主父偃旧怨加新恨,就告发齐厉王和妹妹私通,并向汉武帝推荐自己,担任齐国国相,查这个案子。
主父偃以齐国相的身份到了齐国,他的哥哥、弟弟、宾客、亲戚不远千里来拜见他,但他不能忘记昔日众人对他的冷落,就来了个“散金断交”,把自己的后路彻底给断了。
齐厉王见主父偃睚眦必报,挟私报复,恐惧之下也自杀了。当时,各诸侯王大都有私通近亲的丑事,比如赵王,担心主父偃对自己动手,就来个先下手为强,告主父偃:受诸侯贿金,逼死齐厉王。
汉武帝闻之大怒,把主父偃下狱,但汉武帝赏识主父偃的才学,不想处死他。这时,担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向来和主父偃不和,就对汉武帝说:“如果不杀主父偃,皇上没办法向天下人交待啊!”
主父偃本就人际关系不好,得志后更是猖狂骄横,几乎把朝臣、诸侯王得罪完了,大家一看机会来了,就来了个落井下石,群集而攻之。汉武帝纵然不舍,为了平息众怒,只好把主父偃斩首灭族。
主父偃的推恩令,被称作天下第一阳谋,但他善于谋国,却不善于谋身,做人做事不留后路,落个灭族的惨局。自古以来,有大智慧的人,都深谙伴君、保身之道,窥破了人性、人心,懂得狡兔三窟,为自己留后路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