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主父偃深得汉武帝宠信,一年升迁四次,为何却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主父偃深得汉武帝宠信,一年升迁四次,为何却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韩振华 访问量:803 更新时间:2024/1/22 3:36:18

每一个朝代创建初期,为了笼络人心和社稷稳定,帝王都会封一批有功之臣。这些人因为功劳大,或者被封王,或者被封侯。但随着这些王侯势力不断壮大,他们逐渐成了威胁帝王宝座的人,削藩便成了迫在眉睫的必要行动。

不论哪个朝代,一旦削藩都注定是一场血雨腥风,帝王和藩王之间,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但是在西汉时期,有位大臣却为皇上出了一条绝妙的计策,让朝廷轻轻松松就削掉了藩王们的势力,而且还没引起藩王们的不适和抗拒。那么这个牛人他是谁呢?他就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主父偃

01

主父偃生于临淄,他出身贫寒,早年曾学过纵横术。但是,当时的纵横之术并不热门,后来他又改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主父偃曾去过燕国、赵国和中山等诸国,但是都没引起这些国家君主的注意。主父偃还曾经托过汉武帝小舅子卫青的门子,卫青也曾经几次三番向汉武帝推荐他,但因为主父偃当时没有名气,汉武帝根本没放在心上。

举荐无门,主父偃便孤注一掷,直接上书给汉武帝。主父偃上书中说了九件事,其中八件就与当时的律令有关。汉武帝看了他的上书,觉得主父偃的见解非常的独到,当天就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人。

通过与这几个人的谈话,汉武帝觉得他们都是难得的人才。尤其是主父偃,汉武帝觉得他不仅很有才气,见解独到,而且想法新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大意是:你们都去哪里了?为什么我们这么晚才见面?)汉武帝一高兴就封了这几个人为官,主父偃被拜为郎中。不久又被升为谒者,又过了不久升迁为中郎,后来升迁为中大夫。短短一年之间,主父偃竟然升迁四次,这也说明汉武帝当时对主父偃有多么的宠信。

主父偃也确实对得起汉武帝的宠信,为汉武帝提了不少好建议。主父偃提的最为绝妙的,就是关于削藩的妙计。

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在世时,因为削藩,导致了吴楚七国叛乱。虽然该杀的杀了,该惩的惩了,但是汉景帝自己的儿子和兄弟,改封的还是得封。

02

历代皇亲国戚中,总有实力强大的王侯觊觎皇位,想要取而代之,若不想坐以待毙,削藩便成了每个皇帝必修的课业。每个朝代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封王——削藩——再封王——再削藩。这是个让历朝帝王都很头疼的事,怎样既将藩王们的势力削弱,又不引起他们的抗争,让他们甘心情愿的接受呢?这个棘手的问题,让主父偃轻而易举地给解决了。

主父偃对当时诸侯做了这样的分析,各诸侯和王爷,因为妻妾成群,所以儿女也众多,动辄就是数十个儿子。虽然这些儿子都是他们亲生的,但是继承王位、承袭土地的却只有一位,其他人分不到一寸土地。其实这是件很不公平的事,都是藩王的儿子,只是因为长幼之分,差别就如同天上地下。

长子承袭王位虽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但是王爷们未必都喜欢自己的长子,甚至有些王爷疲于应付宠妾们为自己儿子叫屈。

主父偃建议武帝发一个诏书,允许藩王们能给所有的儿子分地,让他们当侯爵。如此一来,皇上得了个以德施政的美名,藩王、诸侯们则彰显了对儿子们的仁德,那些未来的侯爵们因为得到实质性的权利,也会非常高兴。地分了,势力也分散了,不用强硬削藩,还达到了比强硬削藩更好的实际效应。

汉武帝听了主父偃的分析,可乐坏了。各取所需,而又皆大欢喜,削藩这块难啃的骨头,竟然让主父偃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真是人才啊。

汉武帝立即下诏,告诉藩王和诸侯,你们如果有想要把城池和土地分给子弟,彰显自己恩德的(称为推恩),都可以奏报朝廷,朕会一一决定他们的封地和分号。

子嗣多了,谁还没个长在心尖上的幺儿?藩王们一动俱动,很快各藩国便衍生出一大堆小侯爵,藩国的势力在这堆侯爵衍生之时,也跟着分崩瓦解。

藩王势力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给削弱了,但是还有一些威胁来自各地的豪杰、巨富和乱民,怎么将这些不安定因素更好的控制起来,是个让汉武帝头疼的事。当时,汉武帝正在为自己建陵,主父偃便给了汉武帝这样一个建议,把各地的豪杰、富翁、乱民迁到茂陵去。这样既增加了京城附近的人口,又将这些人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消除了地方上的隐患。

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下诏将各地豪杰、和超过三百万资产的富户皆迁进了茂陵附近。

03

燕王刘定国无道德下限,与父亲侍妾通奸,还抢夺弟媳为妾。他还将肥如县令郢人杀害,郢人的弟弟上书告发燕王。主父偃帮其陈奏,最后公卿以燕王犯罪事实商定处死刘定国。报请汉武帝,汉武帝准奏。刘定国得到消息,自杀了。

随着主父偃在汉武帝眼中越来越红,越来越受宠,主父偃自己也膨胀了,变得嚣张跋扈。大臣们对他的巧言如簧、能言善辩越来越觉得害怕,怕一旦得罪了主父偃,他在汉武帝面前告他们的状,便拿出财物行贿他。而主父偃对于送上门来的财物,全都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对于主父偃这么做,有人曾经提醒过他,不要太专横跋扈。但是正在受宠的主父偃,一点也没放在心上,他竟然还这样说:“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鼎是食器周代规定天子吃饭用九张鼎,诸侯用七张鼎,大夫用五张鼎。)

主父偃是这么说的,他说:我结发游学四十年,一直没得偿所愿,我的父母不拿我当儿子看,兄弟们也不肯收留我,宾客们嫌弃我,我受的苦太久了。何况大丈夫活在世上,生前若不能列五鼎而食,宁愿死时受五鼎烹煮。我年纪已经大了,所以才无所顾忌。主父偃说这句话的时候绝对没想到,他会一语成谶。

资治通鉴里说,因为主父偃曾想要女儿做齐王刘昌的王妃,但被刘昌母子拒绝。这齐王也不是个正人君子,史书上说他竟然跟自己的姐姐乱伦。主父偃对齐王的拒绝非常气愤,便在汉武帝面前告齐王与姐姐乱伦。汉武帝任主父偃为齐相,令他去查实。(有人说主父偃这么聪明的人,知道齐王品行不好还想将女儿嫁给他,也是糊涂至极。但从他年轻时颠沛流离,受尽疾苦,做官时又疯狂受贿,不难可以看出,他是过怕了以前的穷日子,为了女儿不再受苦,做出这样极端的决定,也是很有可能的。)

到了齐国,主父偃先把后宫宦官和宫女抓起来审讯,这一审,供词都对齐王不利。齐王害怕会被治罪,便自杀了。

04

齐王这一自杀,可吓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赵王刘彭祖。刘彭祖跟燕王、齐王的私生活一样混乱,再者,当初主父偃曾在燕国和赵国待过,他们都没重用主父偃,赵王觉得燕王和齐王的死,都是主父偃报复的结果,下一个被收拾的很有可能就是自己了。

赵王越想越怕,便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他上书举报主父偃当初“推恩”是因为收了诸侯的贿赂。汉武帝接到上书不以为然,这个时候正好传来齐王自杀的消息。汉武帝觉得一定是主父偃劫持齐王,逼他自杀,就把主父偃抓了起来。主父偃承认自己曾经收受贿赂,但坚决不承认自己劫持逼迫齐王。

主父偃这个人不太会为人处世,在官员中人缘混得不好,很多人都想置他于死地。本来汉武帝想放主父偃一马,但是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却这样上奏汉武帝: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按说这事也不能全怪主父偃,因为齐王确实有乱伦的行为,何况是自己自杀而死。但是公孙弘这话说的也很有水平,毕竟齐国没了,最大受益者是朝廷,你不杀主父偃,我看你怎么跟天下人说。

汉武帝觉得自己确实没法解释清齐国的事,便把这事推给了主父偃,下令把主父偃满门抄斩了。这倒成全了主父偃的生得五鼎食,死既五鼎煮。

晁错削藩失败,做了替罪羊被杀,主父偃上书“推恩”使汉武帝轻松削藩,但最终也没逃出被杀的厄运。这其中虽然也有他们本身的一些原因,但纵观历朝,很多大臣都难得善终,当初做官他们或许想的只是光宗耀祖,可到头来却落了个诛灭家族,这也应了那句:伴君如伴虎。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秋果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标签: 主父偃

更多文章

  • 为大汉解决百年难题,一年后惨遭灭族!主父偃的错,能人很容易犯

    历史人物编辑:周强标签:主父偃

    有能力,如果不知谦退敬畏的话,很容易将路走死。汉武帝时期的能臣主父偃,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但最终没能逃过骤贵骤灭的可悲宿命。主父偃是个有棱角、很功利的人,早年间,他热衷于长短纵横之术,对儒家的仁义道德始终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与传统读书人格格不入,主父偃无论走到那里,遇到的尽是冷眼、

  • 主父偃:为汉武帝献最强阳谋,却被砍头灭族,临死前竟无一人相送

    历史人物编辑:彭虎标签:主父偃

    公元前126年,为汉武帝献最强阳谋推恩令的主父偃被斩首灭族。行刑前,主父偃仰天长叹:“我有宾客数千,大臣无不怕我,如今我被灭族,竟无一人相送!”话音未落,孔车走向行刑台,含泪道:“大人,我来送你了。”智囊:主父偃贵幸时,客以千数。及其被杀灭族,无一人往视,独孔车收葬其尸。武帝闻之,以为长者。 主父偃

  • 主父偃深得汉武帝宠信,一年升迁四次,为何却被满门抄斩?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主父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句子。 可古往今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很少,主父偃就没有做到这一点。他曾经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深得汉武帝宠信,一年升迁四次,为何却被满门抄斩? 出身贫寒的主父偃 主父偃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人,贫寒到什么地步呢?他后来如此出名,可史

  • 主父偃提出解决诸侯王的“推恩令”,为何最后自己却被族灭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主父偃

    推恩令,二桃杀三士和围魏救赵三大计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无解的阳谋,这三计策之所以被称为无解就是在于他洞察人性的谋略,而且深谙人性的弱点。让人胆寒的无解陷阱。但实际上这三计策都是可以破解的,尤其是“推恩令”。推恩令成功在于汉武帝武力的强大,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推恩令也是无法推行的。但这里值

  • 还在羡慕诸葛亮的能言善辩,主父偃的机智灵敏,学会这点你也能

    历史人物编辑:张旭阳标签:主父偃

    /文花开无田高考在即,许多学弟学妹开始平复心情,迎接即将道理的人生挑战,而多年的风雨兼程,也必将会换来硕果丰收。你是否羡慕百家争鸣时期知识分子的口若悬河,一人一剑一卷书,竹简刻着的都是你璀璨的智慧结晶。一介布衣穷游天下,四处游说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没事还能结交一下志同道合的书友。运气好的话,刚出门就

  • 贾谊的思想,晁错理解错了,主父偃却因此获益良多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主父偃

    公元前127年的春天,主父偃上书刘彻,建议执行推恩令。通俗地理解推恩令的好处就是,如果执行这项政策:刘彻赚了!国家赚了!主父偃赚了,各个诸侯的小儿子们也赚了!只有诸侯的大儿子们亏大了。所谓的推恩令,其实就是采取和平演变的方式,对诸侯进行解剖,削弱诸侯的威力,把诸侯当成一块大蛋糕,诸侯去世后,把这块大

  • 主父偃:拥有大志向的宠臣,他的奋斗史和悲惨结局同样让人感叹

    历史人物编辑:何露瑶标签:主父偃

    主父偃,汉武帝时宠臣。出身贫寒,但好读书,用真才实学获得了汉武帝的青睐,一年四迁。是大名鼎鼎的“推恩令”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建议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众多子弟,达到削弱诸侯国实力的目的。可惜,最后也因此而死。说起他的直接死因也颇为传奇,他是在处理诸侯王家中的不可描述的关系时,被

  • 西汉的丧钟主父偃一生中都经历过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情感小兄弟标签:主父偃

    生于贫贱 鲤鱼跃龙门他最先在家乡齐地游学。在这里,他收到了宾客们的排斥,生活贫困,亲友们对他态度不好,不愿意借钱给他。这段生活对他触动很大,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凄凉遭遇后,他离开家乡,到更远的地方去寻梦。燕、赵、中山,他几乎游遍了北边半个汉朝,但到头来仍是穷书生一个,客居异乡

  • 西汉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宠幸,最后为何没有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史醉今迷标签:主父偃

    西汉大臣主父偃深得武帝宠幸,最后之所以没有得到善终,是因为主父偃在朝堂上树敌太多,再加上主父偃贪婪、睚眦必报的性格,使得主父偃最终被满门抄斩。 西汉时期的主父偃深受汉武帝赏识,一方面是因为主父偃的确有才能,另一方面是因为主父偃对于汉武帝非常有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主父偃的主持下,汉朝开始推行“推恩

  • 为何西汉的人才都不得善终?从主父偃看西汉人才状态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主父偃

    在中国历史上,主父偃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的前半生就如同一个网络小说爽文的男主角。颠沛流离,受尽屈辱,最后飞黄腾达,并且报复了之前欺辱过他的人。虽然后半生被武帝杀死,那是后话了,大丈夫一生能够建功立业已然足以,何必计较身后之事呢?《倚天屠龙记》常遇春说过一句话:大丈夫能够有自己的事业,活到40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