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攻打汉中,张鲁为何拒绝了刘备的招揽,反倒是去投降了曹操?

曹操攻打汉中,张鲁为何拒绝了刘备的招揽,反倒是去投降了曹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丰碑 访问量:3897 更新时间:2024/2/3 18:55:01

张鲁在刘备和曹操之间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当时很多人的选择。在刘备的战斗生涯中,他曾经遇到过很多人才。但是,最终这些人都离开了他,投向了别人。这是因为,刘备与他们的理念不同,让他们舍弃了他。

一、刘备思想理念的转变。

刘备心目中的偶像是刘秀,他想要以刘秀为榜样,重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汉朝。可是当时汉献帝的朝廷还存在,他才不得不隐藏自己的野心,打着汉室宗亲的身份,用匡扶汉室的旗号来积蓄自己的力量。其实,他对于汉献帝并不关心。

在他拥有徐州的时候,也没有与汉献帝的朝廷有什么联系。相比之下,反倒是那个遭大家诟病的吕布,对汉献帝恭敬有加。吕布对汉献帝的求援爱莫能助,还是向汉献帝上奏解释,得到了汉献帝的封赏。

这是因为看出了刘备的内心,那些世家大族很少有人加入刘备阵营的。因此,刘备阵营中不乏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能征善战的武将,却缺乏出谋划策的文臣。刘备为此也十分烦恼,缺乏有力的智囊团,是刘备在北方无法立足的根本原因。他和曹操作战,屡战屡败,只得到荆州躲避一时。

在荆州,刘备经人推荐,找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助手诸葛亮。可以说,正是诸葛亮为刘备打开了成功的大门。诸葛亮不但为刘备招揽人才,补上了刘备团队的人员短板。还将他的治国理政的思想贯彻到刘备的阵营中,使得刘备阵营拥有了治国理政的能力。可以说,诸葛亮将当时世家大族垄断的治国文化传授给了刘备集团,奠定了刘备后来建立蜀汉的基础。

刘备的思想也随着诸葛亮的到来发生了变化。他曾经师从儒学大师卢植,史书上说他不喜欢读书,那么学习成绩也不会太好。没有成为熟读儒家经典的书虫,却成为一方割据势力的刘备,也只能依靠在卢植那里学到的知识来应付时事,这当然是不够用的。

在诸葛亮到来后,刘备如鱼得水,成日里和诸葛亮呆在一起,将心中的谜团向诸葛亮请教。终于,刘备完成了从一个草莽起义的英雄向一个统治者的转变。他将从诸葛亮那里学到的法家思想,与自己的儒家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统治风格。

刘备对于基层的老百姓已经不得志的人群,以仁义著称。他对这些人广施恩德,树立信义,收取他们的人心,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对于那些与他地位相当的一方势力的诸侯,刘备则采取灵活机变的手段,去获取他们的利益。而且,随着刘备实力的壮大,刘备将这种手段使用得越发炉火纯青。

这是因为,刘备曾经为自己原有的仁义思想束缚,吃过大亏。在赤壁之战前,刘琮向曹操秘密投降,欺瞒了正在准备抵抗曹操的刘备。这种背信弃义的做法,把刘备置于了险境。刘备在率领军民渡江的时候,在襄阳城下喊话刘琮相见,刘琮则避而不见。

按照诸葛亮的建议,让刘备去夺取襄阳。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完全可以夺取襄阳。以号称铁打的襄阳为依托,凭借汉水的强大水军,还是可以抵抗曹军一时的。这样,后面的情况还真不好预料。

可是刘备局限于他的仁义思想,不但没有拿下襄阳,反而拖带着十几万百姓南下江陵。结果不但白白丢失了荆州,自己还在长坂坡打了大败仗。从此,刘备就抛弃了过去束缚他思想的,华而不实的儒家思想,改而采取法家的思想了。我们可以看刘备给刘禅的遗嘱,他让刘禅跟从诸葛亮学习法家著作,就可见一斑了。

二、思想理念转变后刘备的表现。

刘备在经过了长期的磨练,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最终思想理念。在赤壁之战前,刘备的思想理念已经变成了以法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的理念。血淋淋的现实教育了刘备,让他抛弃华而不实的观念,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从此,刘备的事业走上了正轨,进入到了飞速的发展阶段。

这种转变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刘备与孙权刘璋的交往。刘备与孙权的交往,可以说是他最出色的外交行动之一了。在赤壁之战中,由于刘备的军队损失惨重,主力只得由周瑜率领的东吴军队担任。在赤壁之战后,刘备由于没有兵,只得以张飞和一千人马与周瑜换取了两千东吴精兵,这才拿下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随后,刘备马上派诸葛亮和赵云管理这块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

接下来,刘备又软磨硬泡的从周瑜手中要来了南郡位于长江以南的部分。就这样,刘备还不知足,又跟孙权要借整个南郡。最终,在周瑜去世后,刘备达到了目的,从孙权那里借得南郡。这样,在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占有的荆州部分一共有六个郡,其中五个郡南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都落入了刘备的手中,孙权只占有了江夏一个郡。这等于赤壁之战中,孙权出兵出粮,为刘备打出了一片江山。

不仅如此,刘备在孙权准备借道攻打益州的时候,还明确表示不同意。他说什么刘璋是他的同宗族的人,不能忍心看着被孙权灭掉。还说什么如果孙权非要出兵,他就披发入山,再也不管世事了。可是当孙权放弃攻打益州的企图后,刘备却马上攻打刘璋,占领了益州。这让孙权气得大骂刘备“猾虏,挟诈如此”。

至于对付刘璋,就更与刘备过去的行为大相径庭了。一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利用刘璋请自己帮助抵御张鲁的机会,率军入川。他在益州享用着刘璋的资财,却根本不与张鲁交锋。到最后,他还寻找借口,反目为仇,率领军队攻打刘璋。经过长期的征战,刘备占领了成都,拥有了益州。

在刘备占领益州的过程中,他撕下了仁义的面纱,不顾他的同宗之谊。这让天下人都看到了刘备转变后的本来面目。这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处处讲究仁义的刘备,已经成为处处讲求利益的统治者。

三、张鲁拒绝刘备的原因。

在刘备占据益州的时候,曹操在消灭关中的割据势力后,也把手伸向了汉中。汉中的张鲁自然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打败,逃往巴中。这时,刘备得知张鲁的处境后,派人去邀请招降张鲁。谁知道刘备的邀请遭到了张鲁的拒绝,张鲁还说了一句话,“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代表了张鲁投降曹操的坚定决心。那么,张鲁为何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首先,是刘备与张鲁之间思想理念的差异。张鲁和刘备都是白手起家的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三国时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张鲁以五斗米教起家,以道术、仁义来团结百姓。从根本上,他与刘备的起家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可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便改变了自己的思想理念。他放弃了仁义的外衣,以法家的思想作为争夺天下的思想武器。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过程中,刘备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在这种情况下,张鲁作为从草莽中出身的人物,把刘备的本来面目看得更加清楚。因此,他如果投入刘备的阵营,他和刘备的思想理念格格不入,必将成为刘备所要抛弃的人物。张鲁自然不会去加入刘备的阵营了。

其次,张鲁从刘备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刘备来招纳自己,并不是看重自己的能力,而是把自己作为可利用的对象。作为三观不合的两类人,终究是不会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刘备招揽张鲁,是看中了他在汉中百姓中的号召力,为了下一步争夺汉中做准备。

如果张鲁到了刘备那里,他也只不过是刘备利用的工具。当他的利用价值用尽后,他自己的生存也将成为问题。他在汉中百姓中的威望,很可能会给他带来灭顶之灾。后来,刘备在治理蜀中时,杀当时的名士张裕时说,芝兰生庭,不可不除。那么一旦刘备占有了汉中,张鲁也就成为了张裕一样的人物,难逃被刘备清除的下场。

第三,张鲁本身没有雄心壮志,自然要选择归降的对象。张鲁在曹操攻打的时候,原本就要投降,但是因为手下不肯,才坚持抵抗。在曹操攻破阳平关后,张鲁在逃跑的时候,拒绝了手下烧毁府库的建议。说自己本来就要归降国家,这些库藏是国家所有。因此,张鲁将府库封存,率众撤走。

曹操在看到这些府库后,明白张鲁的心意,便派人去劝降张鲁。这样,张鲁同时拥有刘备和曹操双方的招揽,当然要择善而居了。除了上面所说的刘备与张鲁理念不合的原因外,张鲁对刘备和曹操的评判也不一样。

论政治能力,曹操胜过刘备,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大义的名分。论军事能力,曹操也胜过刘备。在整个双方的战争中,曹操要凌驾于刘备之上。连刘备、诸葛亮自己也承认,曹操的军事力量不可与之争锋。而论双方的势力,曹操占据的地域要远超过刘备,综合实力要远超过刘备。从这些方面来看,张鲁自然要选择投降曹操了。

结语:

在曹操攻打汉中的时候,张鲁不敌曹操,被迫逃往巴中躲避。这时刘备向张鲁伸出了橄榄枝,想要拉拢张鲁,但是被张鲁拒绝了。张鲁最终接受了曹操的招降,归顺了曹操。

事实证明,张鲁的选择是正确的。曹操封张鲁为万户侯,并且封他的五个儿子都做了列侯。这种待遇是刘备不能给予的。不过,除此之外,张鲁不投降刘备的主要原因,还是双方的思想理念不尽相同的缘故。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他对于争夺天下的方针过于急功近利。他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法家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使得他的事业突飞猛进,也给他留下了各种隐患。他对待孙权和刘璋的态度,给张鲁敲响了警钟。这使得张鲁在经过慎重思考后,如果张鲁投靠刘备,认为如果他的利用价值用尽后,下场不会乐观。所以张鲁最终还是拒绝了刘备的招揽,归顺了曹操。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 张鲁

更多文章

  • 三国志11:汉中的张鲁最有希望吃掉刘备集团的剧本,就是古城相会

    历史人物编辑:奕道君心标签:张鲁

    眼尖的读者朋友们在上一期三国志11古城相会的剧本介绍篇中,都发现了汉中张鲁集团的一个细微变化,那就是他们还额外获得了上庸的控制权。老实说,光凭汉中五斗米教里的那些歪瓜裂枣,肯定不足以制霸全图,不过加入几个厉害的帮手,局面就会显得很不一样。兄弟重逢义士来归章节,明面上是为刘备集团量身打造,暗地里也给张

  • 宁可给曹操当狗,都不愿做刘备上宾?张鲁为何如此瞧不起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樊亚茹标签:张鲁

    宁可给曹操当狗,都不愿做刘备上宾?张鲁为何如此瞧不起刘备?“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出自《华阳国志》,的确是张鲁所说。当时的情况是,曹操击败马超后,亲率大军征讨张鲁。张鲁本想直接投降,弟弟张卫却持不同意见,而是坚守阳谷关,企图抵抗曹操大军,结果被曹操一举攻破。张鲁闻讯大惊,准备直接卑躬屈

  • 为什么漂亮能干的张鲁妈妈,是刘备取西川的关键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张鲁

    《三国演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就算没有读过小说,也没有看过相关的影视剧,民间不了解三国人物的,恐怕也寥寥无几,而且因为受到关羽等正面人物的影响诸葛亮,以及一直与反面主角曹操作对的性格,刘备也成为了大多数人心目中的仁义之主,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刘备是在西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备拿下的西川,本来

  • 「历史杂谈」东汉末年张鲁开了人民公社的先河

    历史人物编辑:子飞标签:张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58年毛主席带领中央实行了集合天下劳动人民一起奋斗的人民公社运动,在早期国家刚进入探索发展道路的阶段,为了基于中国的基本情况进行生产力上的发展,带动中国大量人口的农民提高农业生产。而这些都是当

  • 东汉宦官曹腾侍奉五个皇帝而权势不衰,死后竟被追封为高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曹腾

    曹腾,安徽亳州人。其父曹节为人仁厚,生子四人,曹腾最小。因为家境贫寒,曹腾被父亲送入宫中当宦官。他并无恶名,堪称太监中的"清流"。曹腾一生历经五帝,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大宦官。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他有一个养子名叫曹嵩,而曹嵩也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三国著名的枭雄人物曹操。曹腾从年少时起,便入宫成为宦官。

  • 曹操祖父曹腾的墓葬,俨然一座地下宫殿,仅所用青石就有上千块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曹腾

    根据史实,曹操、袁绍年少交游的地点在京都洛阳。洛阳不是曹操的故乡,只是父祖仕宦之地,他的出生地是沛国谯县,即今天的安徽亳县。上世纪七十年代,亳县城南一带发现了一个古墓群,共有十多座古墓,因为都已损坏严重,一开始很难确定被葬者的身份。后来从古墓中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惟诸侯高官能

  •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太监?曹操的祖父曹腾告诉你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曹腾

    在历史的长河中,封建帝制的中国产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太监,这些人以残害身体换来了服侍皇帝的机会,他们出身低微,却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常人更接近权力中枢。这群人中不乏成功人士,如魏忠贤、刘瑾等辈。但他们权倾朝野、残害忠良、危害百姓,因此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但凡是总有例外,有一个太监不仅侍奉四任皇帝没

  • 曹操的爷爷曹腾扶植的笨皇帝,埋下了三国乱世的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曹腾

    三国乱世,虽然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内在规律在起作用,但曹操的爷爷曹腾,却在其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信请看史实。(曹操)一、曹腾扶植汉桓帝众所周知,曹操的爷爷叫名曹腾,本是个太监。曹腾与东汉汉顺帝的关系非常好,汉顺帝提拔他做了中常侍,专职传达皇帝诏令和掌管文书,拥有很大权力。曹腾正是因为这一

  • 三国十大美女:三国第一才女——蔡琰

    历史人物编辑:小爽的生活记录标签:蔡琰

    蔡琰(177-?)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是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初嫁卫氏,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兵乱中被虏,被胡兵辗转掳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遣使将她赎还,重嫁同郡董祀。今传《悲愤诗》二篇,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或被认为伪作)。蔡文姬博学多才

  • 刘向与西汉中晚期公文的成熟,及其奏疏的艺术特色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刘向

    《说文解字本部》曰:“奏,进也。”即向皇帝陈述政见之意。“疏”分条陈述也,即所陈述之事须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所以奏疏就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呈事进谏的上行公文文体。它可以分为奏言(口头)和奏章(书面)两种形式。关于奏疏之名,不同朝代各有差异,但是功能和本质却几无变化。本文是以西汉中晚期奏疏为研究对象,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