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杂谈」东汉末年张鲁开了人民公社的先河

「历史杂谈」东汉末年张鲁开了人民公社的先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子飞 访问量:1471 更新时间:2024/1/27 4:33:45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8年毛主席带领中央实行了集合天下劳动人民一起奋斗的人民公社运动,在早期国家刚进入探索发展道路的阶段,为了基于中国的基本情况进行生产力上的发展,带动中国大量人口的农民提高农业生产。

而这些都是当时党对于国家快速发展的殷切希望,我们都知道这个想法是由毛主席提出并希望可以得到有效实行,

但其实这个想法早在两千年前有已经被提出并实行出来了,而这个人就是东汉末年割据汉中自立的张鲁

而这个距今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人物与现代中国执行的发展道路的人民公社运动有什么联系呢?

为什么是张鲁开了人民公社的先河,而不是毛主席吗?这个先河又是如何?

张鲁当时提出了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鲁的生平与他所做出的成就。

张鲁:五斗米道被发扬光大,作为领导人有何独到之处。

张鲁当时生活在东汉末年,正值曹操刘备争夺天下,而他身处汉中远离二人的斗争,并且在自己的领域上发展了独特的统治领导方式,在当地获得了百姓们的爱戴与敬拜。

张鲁当时宣扬的治理方式便是以道教为核心而演化出来的的五斗米教,以五斗米上交主教加入道教。

要说到五斗米教,这就得说到张鲁的爷爷张道陵,便是这一教派的创始人。

在东汉时期,张道陵来到蜀地创造了一个自己的宗教流派,在自己对道教的学习后,有所领悟并想为之宣扬使得更多的百姓加入道教,

所以在他来到蜀地后,便展开了积极的招人计划,他不仅会医术帮助当地百姓治理伤病,并且个人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取得了广大百姓的拥戴,

所以这也使得他主办的道教的范围影响了更多的人,有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也由于早期蜀地因为地势封闭,对于宗教信仰的吸收影响少,面对闯入的道教思想拥有了新的体会,便使得蜀地的百姓信而臣服加入其中。

当时光的车轮碾过岁月,来到了东汉末年,此时的张道陵早已离世,负责领导祖辈创造的教派的任务便到了张鲁的身上,

起初张鲁武装割据于汉中一带,这时继承了道教的宗教领袖的身份,自然是统领一方,权力独大。

但是其实张鲁并不是汉中原本存在的政权,但是因为他继承了之前道教的领导地位,

当地的百姓对他仍是敬仰听服,百姓对他的拥戴,使得他能够在之后的历史斗争中安居一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教合一的政权领导。

对于这个道教有一个清晰易懂的称呼“五斗米教”,就是说每一个入道的人都要上交五斗米作为条件。

别看这五斗米不算多,但积少成多,

这不简单的五斗米成为了张鲁可以割据占领一方的实力所在,加之其聪明才智在面对曹操的进攻时巧妙化解,与曹操结盟,加入曹操的队伍中,最后张鲁也可得个安身之所,不被战乱影响自然离世。

而这五斗米又是如何被毛主席巧化为人民公社这个实物中去的呢?

这才使得张鲁在中国初期改革开放的发展中被提及,开创先河的姿态。

五斗米与人民公社有何关联

论毛主席如何会利用张鲁的“五斗米”法来化用为全国宣扬的人民公社运动,

还得从毛主席的有一个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来讲,就是他特别喜欢阅读中国的经典文书,对于古代历史知识也会认真学习,即使是成为了一国之领袖的地位,也会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学习。

对于阅读这个毛主席长期保持的好习惯,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他青年求学时,会在闹市中读书,因为当时并没有很好的读书环境,只能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抽出时间进行阅读。

即使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是需要强大的自制力与专注力。

毛主席在面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中,一直都是在一边学习中国的古典思想的领导方法,从中汲取值得跟从的好的方面加以实施,

比起国外的一套理论,更加贴近人民百姓的生活,也更好地带领百姓实施这条道路上的方法,收获更多百姓的支持与认可。

所以在毛泽东决定举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他正在阅读《三国志》这本经典的历史书册,其中记载了东汉时期的历史故事以及其中的英雄人物。

而当毛泽东读到其中的《张鲁传》时,了解到张鲁在自己统领的地方实行的“五斗米”之法,与如今我们所要进行的人民公社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抓住了历史的相通性的毛泽东更加相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现。

其实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雏形是因为在农业生产中,需要大家一同为农田的水利工作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集合大家的力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这项工作中体现出来了集体力量的强处,所以导致各农村合作社扩大规模,合并社团,

这样带来了生产力的前景开朗的形式,这也影响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认为可以以此作为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再来看看张鲁的“五斗米”法又有何相通之处。当时的张鲁将政教合一的统治方法是百姓向中央集团上交粮食,

在有需要的时候为百姓提供免费的粮食,在百姓有需要的时候会通过上层向下层给予支援,做到全体有吃,百姓生活都有保障的情况。

并且张鲁还修改了许多严苛的法令,改善了行政机关的管理方式,调节粮食的物价,维护百姓的生存,在一些方面是有我们现在值得学习的地方。

而毛主席看了《张鲁传》后也对张鲁的管理方式提出赞同,并且为他写了不止一篇的方法分析与利用改造的决策。

毛主席评价张鲁: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

毛主席在阅读了对张鲁的自传后,对张鲁进行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当时领导的地方政权就像最早的公共群体生活,

拥有了公共性的医疗保障,以及公共性的食堂类型的粮食保障,可以称得上是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化的先河了。

毛主席赞同张鲁的是对待百姓的公共性的措施,以人为本的核心,善待百姓才会得到百姓的爱戴,

对于张鲁的欣赏,也使得他联想到当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方向,应该实现的最为美好的愿景,就是百姓都可以吃饱穿暖,不会有人挨饿受冻,大家都可以有生活的保障。

所以毛主席想通过人民公社这个渠道来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景,在集体生活中,大家互帮互助,发挥集体的力量建设更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毛主席是很喜欢从历史中发掘如今可以再次利用起来的方法政策,对于历史进行梳理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想做法,再结合事实进行实践。

毛主席在后续的人民公社的发展中也常会提到张鲁的“五斗米”的历史经验,

不止一次的想利用并且实现其核心理想,借用历史真实的人物与事件去发人们了解当时的政策方向,从而提出更为大胆创新的发展的方向。

但是历史与现实终究上是横跨着历史长河的差距,历史故事上的美好愿景,对于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的发展并不一致,也不容易照样子实行。

张鲁时期的社会是小地域上的统治,人数少,土地面积也小,所要面对的困难远没有可以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相比。

我们当时要面对的是上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大数量的人口的生存问题,并且刚从战乱的环境中安定下来,

我们急于求成,渴望一个安稳的社会,一个发展好的社会,一个粮食产量可以急剧增长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的社会。

也正是因为我们过于寻求一个更好的中国,反倒使得当时的劳动人民降低了生产力与积极性,

过于寻求平均、平分的社会,使得劳动多的人与劳动少的人获得的结果是相同的,

人们的心中都会有懒惰的习性,如果少做一点与多做一点一样,那大家肯定是选择偷懒少做也获得好的收入。

但是真正的粮食是需要有人去劳动所得,粮食并不会凭空产生,有人少做就会导致有人必须多做,而在这个恶性的循环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劳动的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对于劳动的积极性日渐低下。

但是在毛主席与中央的领导下,通过实践中发现事实,并及时对政策做出修改,及时对社会风尚进行新的引领。

在1958年年末,毛主席与中共中央开始逐步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进行指出并纠正,

及时对农村的发展进行新的方向领导,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行了新的调度工作,促进农业的生产恢复与发展。

对于国家政策的指导工作是在理想与现实中不断调和,提出好的领导方向,在结合实际进行修改,在一步步的改进中,不断靠近我们最美好的愿景,并且向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华阳国志校注[M].(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2]三国志[M].(晋)陈寿著;(刘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

标签: 张鲁

更多文章

  • 东汉宦官曹腾侍奉五个皇帝而权势不衰,死后竟被追封为高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白茹雪标签:曹腾

    曹腾,安徽亳州人。其父曹节为人仁厚,生子四人,曹腾最小。因为家境贫寒,曹腾被父亲送入宫中当宦官。他并无恶名,堪称太监中的"清流"。曹腾一生历经五帝,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大宦官。虽然是一个宦官,但是他有一个养子名叫曹嵩,而曹嵩也有个大名鼎鼎的儿子——三国著名的枭雄人物曹操。曹腾从年少时起,便入宫成为宦官。

  • 曹操祖父曹腾的墓葬,俨然一座地下宫殿,仅所用青石就有上千块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曹腾

    根据史实,曹操、袁绍年少交游的地点在京都洛阳。洛阳不是曹操的故乡,只是父祖仕宦之地,他的出生地是沛国谯县,即今天的安徽亳县。上世纪七十年代,亳县城南一带发现了一个古墓群,共有十多座古墓,因为都已损坏严重,一开始很难确定被葬者的身份。后来从古墓中出土了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等陪葬品,这些陪葬品惟诸侯高官能

  •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太监?曹操的祖父曹腾告诉你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丁汉军标签:曹腾

    在历史的长河中,封建帝制的中国产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太监,这些人以残害身体换来了服侍皇帝的机会,他们出身低微,却与皇帝朝夕相处,比常人更接近权力中枢。这群人中不乏成功人士,如魏忠贤、刘瑾等辈。但他们权倾朝野、残害忠良、危害百姓,因此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但凡是总有例外,有一个太监不仅侍奉四任皇帝没

  • 曹操的爷爷曹腾扶植的笨皇帝,埋下了三国乱世的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陈俊刚标签:曹腾

    三国乱世,虽然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内在规律在起作用,但曹操的爷爷曹腾,却在其间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信请看史实。(曹操)一、曹腾扶植汉桓帝众所周知,曹操的爷爷叫名曹腾,本是个太监。曹腾与东汉汉顺帝的关系非常好,汉顺帝提拔他做了中常侍,专职传达皇帝诏令和掌管文书,拥有很大权力。曹腾正是因为这一

  • 三国十大美女:三国第一才女——蔡琰

    历史人物编辑:小爽的生活记录标签:蔡琰

    蔡琰(177-?)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是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初嫁卫氏,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兵乱中被虏,被胡兵辗转掳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遣使将她赎还,重嫁同郡董祀。今传《悲愤诗》二篇,另有《胡笳十八拍》一篇(或被认为伪作)。蔡文姬博学多才

  • 刘向与西汉中晚期公文的成熟,及其奏疏的艺术特色

    历史人物编辑:康康侃历史标签:刘向

    《说文解字本部》曰:“奏,进也。”即向皇帝陈述政见之意。“疏”分条陈述也,即所陈述之事须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所以奏疏就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呈事进谏的上行公文文体。它可以分为奏言(口头)和奏章(书面)两种形式。关于奏疏之名,不同朝代各有差异,但是功能和本质却几无变化。本文是以西汉中晚期奏疏为研究对象,揭示

  • “天王女”刘向蕙:出生身价就上亿,被爸爸刘德华宠成掌上明珠

    历史人物编辑:传媒一班标签:刘向

    刘德华女儿刘向蕙:父母苦恋23年终于结果,如今10岁坐拥上亿资产——引言。 天王刘德华的女儿刘向蕙是一个无比幸运的星二代,一出生就坐拥上亿资产,在爸爸刘德华的保护和宠爱下长大。如今10岁的她,已经长成了婷婷玉立的小姑娘,不仅皮肤白皙,而且长相清秀,完美继承了父母的神仙颜值。刘向蕙的出生十分不易

  • 为什么刘备选择刘禅继位,却不考虑立刘永或刘理来继承王位呢?

    历史人物编辑:想一个人去旅行标签:刘理

    其实,刘备选择刘禅继位,而不选择别人主要就是,刘理与刘永年纪都较刘禅小,且均非正室所生,刘禅自荆州时代以来,其地位便已稳固,虽然荆州时代刘禅尚在襁褓,但刘理、刘永都是取得益州后所生。可以说刘禅自始即名义已定,特别是刘封因故被杀后,刘禅的地位便十分稳固。如果改立刘理或刘永,则是废长立幼,以袁绍、刘表的

  • 让鲁迅、刘兴亮都来评价一下ChatGPT:瞧瞧对话模型的算法与风格

    历史人物编辑:刘兴亮标签:刘兴

    01最近与ChatGPT对话频繁,发现这家伙确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关键是能够根据提问的角度,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使之呈现出相对自洽的逻辑链条。玩过的朋友普遍反应,用英语对话,ChatGPT简直是无所不知的神;不过,换作汉语,它的可读取的信息相对溃乏,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冷门的话题——比方说你问他陕西油

  • 刘兴亮|大模型会成为人的助手,还是替代品?

    历史人物编辑:刘兴亮标签:刘兴

    01 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把背后的大模型推到了前台,似乎有全面取代人类思维之势。它们的检索能力更强,计算速度更快,可以通过分析亿万级别的参数来形成判断,比较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过去的计算机无法形成的「智能」程度。人能做的许多事,它们能更快地达成。有人忧心忡忡地想,如果每个人甫一出生就伴随着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