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最近更新频率降低的问题,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一句:胖咪一贯笔耕不辍,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写作与发布频率。读者朋友如果想看胖咪的最新文章,搜索“胖咪”或“胖咪三国史”的名字,在其他主流平台便可以看到。
我爱大鱼,我也爱读者朋友。
以下进入正文。
胡母班是汉廷执金吾,替董卓充当说客,游说关东诸侯,遭河内太守王匡所杀。胡母氏家属为报仇而勾结曹操,又杀王匡。
这段记载是探索三国早期事件的重要线索。尤其考虑到胡母班与王匡还存在姻亲关系,“彼此残害”便更显反常。
胡母班与王匡先后毙命,其幕后黑手是袁绍与曹操。二人借关东军的内部矛盾而削弱众诸侯,以达到独霸兖州的目的。
本文共 3400 字,阅读需 6 分钟
① 胡母班之死
胡母班之死,其幕后主使是袁绍。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兵起,讨伐董卓。
因滞留洛阳的太傅袁隗是袁绍叔父,董卓遂杀袁隗家属。两家彻底撕破脸皮。
初平元年三月戊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后汉书 献帝纪》
董卓为分化瓦解关东联军,陆续派遣多位使者前去游说。结果不出意外,均遭袁绍所杀。胡母班就是其中之一。
大鸿胪韩融、少府阴脩、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越骑校尉王瑰安集关东。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各执而杀之,唯韩融获免。--《后汉书 献帝纪》
行刑人是河内太守王匡,可知胡母班受戮之地应在河内。
王匡是胡母班的妹夫,两家有姻亲关系。而杀害舅子时,王匡又“抱班二子而哭”,可知胡母班虽然替董卓游说,其家族却并未被囚质洛阳。
王匡杀班,实际是被袁绍胁迫。即谢承《后汉书》所谓的“受袁绍旨”。
董卓使(胡母)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王)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谢承《后汉书》
王匡受袁绍旨,杀胡母班
董卓派去关东的五位使者,只有韩融一人得免。其余均被联军被杀害。
如果从籍贯角度考虑,韩融得以免死,可能与其颍川出身有关。袁绍身边有不少颍川士人,且盟友韩馥亦是颍川人。
在董卓的诸多使者中,被袁术杀害的阴循是南阳人,而袁术恰恰屯兵南阳;遭袁绍(授意)杀害的胡母班是泰山人,行刑人王匡恰好也是泰山人。
班,王匡之妹夫。--谢承《后汉书》
这无疑是二袁对地方豪族的羞辱,借此宣示与董卓(杀害袁隗)势不两立。
如果考虑到初平元年(190)曹操离开酸枣、南下扬州募兵之后也进屯河内,那胡母班受戮时,曹操或许亲历其中。
(曹操)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 武帝纪》
这也能解释为何“胡母班亲属与太祖联合”。
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王)匡。--谢承《后汉书》
《搜神记》中有一段关于胡母班的记载,称胡母班与泰山府君(府君即“鬼神”或“太守”)相见,而因为神怪奇遇而导致“诸子尽死”。虽然干宝之言,有演绎夸张的成分,但侧面也能补充史料的不足。
岁余,儿死亡略尽。(胡母)班惶惧,复诣泰山。--《搜神记》
胡母班见泰山府君
故事中“泰山府君”的原型,应该是泰山太守应劭,此人是袁绍的铁杆盟友。
故事中的“(胡母)班子孙死亡殆尽”,影射的恐怕是胡母班被杀时,诸子一并被处死。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王匡要“抱班二子而哭”。毕竟是自己外甥,杀之痛心。
匡得书,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于狱。--谢承《后汉书》
自然,这也能解释为何“班亲属不胜愤怒”。
② 王匡之死
胡母班的大舅子(也是杀害胡母班的凶手)王匡,是袁绍的党羽。
王匡曾担任大将军何进的掾属。因为袁绍亦曾为大将军掾,二人的交情(共屯河内),无疑与仕宦履历有关。
(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英雄记》
(袁绍)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魏书 袁绍传》
王匡受何进之命赴泰山募兵,何进死,王匡被袁绍擅署为河内太守。泰山、河内两地,又牵扯出诸多重要人物。
比如籍贯泰山的鲍信,被曹操表奏为济北国相,参与过荥阳之战(190),而“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彼时则是鲍信的下属。
韩浩字元嗣。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河内)太守王匡以为从事。--王沈《魏书》
韩浩籍贯河内,王匡是河内太守,可知夏侯惇招募韩浩的地点,就在河内。此地也是胡母班的遇难处。
大致可以推测,曹操与夏侯惇募兵归来(190),勾结胡母班亲属,大概也在河内。
在董卓军队的攻势下,王匡遭受了严重打击,军队几乎被粉碎。返乡募兵之后,欲与张邈联合。结果被曹操所杀。
其年(王匡)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谢承《后汉书》
此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王匡的遇害地点,应在兖州泰山。
按张邈为陈留太守,彼时屯军陈留酸枣县;王匡则在兖州泰山郡募兵。而泰山郡不仅是王匡的老家,同时也是胡母班的老家。按“曹操与班亲属并势杀匡”,可知泰山胡母氏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谢承《后汉书》
胡母班亲属与曹操并势,杀王匡
曹操是豫州沛国谯县人,起兵时依靠(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孝廉卫兹,在泰山郡并无根基。因此,击杀王匡的主力军,应该是胡母氏。
至于曹操,应该是秘密前往泰山,参与协助暗杀王匡。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武帝纪》对初平元年的记载语焉不详,在曹操进屯河内之后,便突然转到了翌年(191)的谋立刘虞。
须知,谋立刘虞是在冀州魏郡邺县,与司隶河内相距甚远,中间的故事竟被完全省略。
结合“班亲属与太祖并势杀匡”与“王匡还泰山募兵”的记载来看,曹操在河内(胡母班遇害处)应该就与班亲属勾结,之后前往泰山,联合当地的胡母氏大宗,解决掉王匡。
其中泰山太守应劭、与陈留太守张邈,恐怕均充当了不甚光彩的角色。
应劭是袁绍死党,张邈又是曹操死党。王匡赴泰山募兵,离不开应劭的支持;王匡欲与张邈联合,又少不了曹操的参与。
虽然相关记载极端散碎,但幕后的阴谋,大抵可以窥见。
③ 王匡的取祸之道
王匡本是袁绍的盟军,还曾共同屯兵河内,最终却被曹操所杀。既然曹操也是袁绍的盟友,那就有必要探讨王匡被袁绍抛弃的原因。
个人倾向,王匡在地方“横暴过度”,已经失去了豪族的支持。对于以豪族为依托的袁绍而言,王匡的行为属于严重的路线错误,因此被袁绍抛弃。
王匡对河内大姓的手段极为狠毒。通常方式,是派遣读书人去地方巡查,专门揭发豪强的罪过,之后收缴罚款。若保护费交得晚了,便要屠灭其族,行径与强盗无异。
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魏书 常林传》
彼时豪族怨声载道,甚至王匡的同乡胡母彪也劝其收敛。
(常)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魏书 常林传》
胡母彪既是王匡同郡(泰山郡),那必然也是胡母班的亲属。班字“季皮”(一作季友),可知在家中行四(伯仲叔季),上面应该还有三位哥哥。胡母彪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按《搜神记》记载的“胡母班与泰山府君相善”,可知应劭(泰山太守)对王匡应该也持负面态度。因此坐视曹操与胡母氏“并势杀匡”。
王匡的行径,甚至引起好友蔡邕的憎恶。
按谢承《后汉书》,王匡少时与蔡邕交好,但成年后二者却走上对立的道路。王匡投奔袁绍,蔡邕党附董卓。
(王)匡少与蔡邕善。--谢承《后汉书》
在董卓大破王匡之后,蔡邕居然写信庆贺,还骂王匡为“逆贼”。
今月十八日,臣(蔡邕)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
蔡邕恭贺董卓大破“逆贼”王匡
虽然蔡邕是董卓党羽,但也完全不必直指王匡的名讳。比如《魏书》便将河阳津之战,称作“董卓大破泰山兵”,并未直指王匡之名。
(董)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指王匡)津北,死者略尽。--《魏书 董卓传》
蔡邕因为立场问题,骂关东军为逆贼,尚可理解;但直书王匡名讳,恐怕便是二人交恶的反映了。
王匡杀胡母班,来自袁绍授意,其本意是针对“董卓杀袁隗”的报复行为。但曹操杀王匡,幕后记载则完全缺失。
只能说,袁绍放任曹操杀害王匡,其中或许有王匡“得罪豪族”的因素。
如果从“豪族”的思路入手,王匡之死,大概可以和兖州之乱做对比。
兖州之乱(194-195)亦是因“镇压豪族”而起,与王匡之死或有相通之处。
曹操诛杀兖州豪族边让,最终导致兖州“百城皆叛”。袁绍因为自己是豪族的代言人,最初亦在责骂曹操。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为袁绍檄豫州》
但因为兖州豪族勾结了袁绍的死敌吕布,袁绍出于利益考虑,不得不出兵帮助曹操解围,所谓“拯其死亡致之患”。
因史料所限,胡母班与王匡之死,始终是悬案。但曹操杀害王匡,而袁绍无动于衷,可知王匡确实遭到袁曹集团的抛弃与出卖。
至于具体原委,本文只能略作猜测,权且视作一种解读思路。
希望本文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