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杀戮迷雾:论胡母班与王匡之死

杀戮迷雾:论胡母班与王匡之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小二说历史 访问量:3938 更新时间:2023/12/11 15:22:30

针对最近更新频率降低的问题,对亲爱的读者朋友说一句:胖咪一贯笔耕不辍,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写作与发布频率。读者朋友如果想看胖咪的最新文章,搜索“胖咪”或“胖咪三国史”的名字,在其他主流平台便可以看到。

我爱大鱼,我也爱读者朋友。

以下进入正文。

胡母班是汉廷执金吾,替董卓充当说客,游说关东诸侯,遭河内太守王匡所杀。胡母氏家属为报仇而勾结曹操,又杀王匡。

这段记载是探索三国早期事件的重要线索。尤其考虑到胡母班与王匡还存在姻亲关系,“彼此残害”便更显反常。

胡母班与王匡先后毙命,其幕后黑手是袁绍与曹操。二人借关东军的内部矛盾而削弱众诸侯,以达到独霸兖州的目的。

本文共 3400 字,阅读需 6 分钟

① 胡母班之死

胡母班之死,其幕后主使是袁绍。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兵起,讨伐董卓。

因滞留洛阳的太傅袁隗是袁绍叔父,董卓遂杀袁隗家属。两家彻底撕破脸皮。

初平元年三月戊午,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后汉书 献帝纪》

董卓为分化瓦解关东联军,陆续派遣多位使者前去游说。结果不出意外,均遭袁绍所杀。胡母班就是其中之一。

大鸿胪韩融、少府阴脩、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越骑校尉王瑰安集关东。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各执而杀之,唯韩融获免。--《后汉书 献帝纪》

行刑人是河内太守王匡,可知胡母班受戮之地应在河内。

王匡是胡母班的妹夫,两家有姻亲关系。而杀害舅子时,王匡又“抱班二子而哭”,可知胡母班虽然替董卓游说,其家族却并未被囚质洛阳。

王匡杀班,实际是被袁绍胁迫。即谢承《后汉书》所谓的“受袁绍旨”。

董卓使(胡母)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王)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谢承《后汉书》

王匡受袁绍旨,杀胡母班

董卓派去关东的五位使者,只有韩融一人得免。其余均被联军被杀害。

如果从籍贯角度考虑,韩融得以免死,可能与其颍川出身有关。袁绍身边有不少颍川士人,且盟友韩馥亦是颍川人。

在董卓的诸多使者中,被袁术杀害的阴循是南阳人,而袁术恰恰屯兵南阳;遭袁绍(授意)杀害的胡母班是泰山人,行刑人王匡恰好也是泰山人。

班,王匡之妹夫。--谢承《后汉书》

这无疑是二袁对地方豪族的羞辱,借此宣示与董卓(杀害袁隗)势不两立。

如果考虑到初平元年(190)曹操离开酸枣、南下扬州募兵之后也进屯河内,那胡母班受戮时,曹操或许亲历其中。

(曹操)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 武帝纪》

这也能解释为何“胡母班亲属与太祖联合”。

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王)匡。--谢承《后汉书》

《搜神记》中有一段关于胡母班的记载,称胡母班与泰山府君(府君即“鬼神”或“太守”)相见,而因为神怪奇遇而导致“诸子尽死”。虽然干宝之言,有演绎夸张的成分,但侧面也能补充史料的不足。

岁余,儿死亡略尽。(胡母)班惶惧,复诣泰山。--《搜神记》

胡母班见泰山府君

故事中“泰山府君”的原型,应该是泰山太守应劭,此人是袁绍的铁杆盟友。

故事中的“(胡母)班子孙死亡殆尽”,影射的恐怕是胡母班被杀时,诸子一并被处死。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王匡要“抱班二子而哭”。毕竟是自己外甥,杀之痛心。

匡得书,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于狱。--谢承《后汉书》

自然,这也能解释为何“班亲属不胜愤怒”。

② 王匡之死

胡母班的大舅子(也是杀害胡母班的凶手)王匡,是袁绍的党羽。

王匡曾担任大将军何进的掾属。因为袁绍亦曾为大将军掾,二人的交情(共屯河内),无疑与仕宦履历有关。

(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英雄记》

(袁绍)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魏书 袁绍传》

王匡受何进之命赴泰山募兵,何进死,王匡被袁绍擅署为河内太守。泰山、河内两地,又牵扯出诸多重要人物。

比如籍贯泰山的鲍信,被曹操表奏为济北国相,参与过荥阳之战(190),而“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彼时则是鲍信的下属。

再比如夏侯惇的护军韩浩,即王匡的故吏。

韩浩字元嗣。汉末起兵,县近山薮,多寇,浩聚徒众为县籓卫。(河内)太守王匡以为从事。--王沈《魏书》

韩浩籍贯河内,王匡是河内太守,可知夏侯惇招募韩浩的地点,就在河内。此地也是胡母班的遇难处。

大致可以推测,曹操与夏侯惇募兵归来(190),勾结胡母班亲属,大概也在河内。

在董卓军队的攻势下,王匡遭受了严重打击,军队几乎被粉碎。返乡募兵之后,欲与张邈联合。结果被曹操所杀。

其年(王匡)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谢承《后汉书》

此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王匡的遇害地点,应在兖州泰山。

按张邈为陈留太守,彼时屯军陈留酸枣县;王匡则在兖州泰山郡募兵。而泰山郡不仅是王匡的老家,同时也是胡母班的老家。按“曹操与班亲属并势杀匡”,可知泰山胡母氏在其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谢承《后汉书》

胡母班亲属与曹操并势,杀王匡

曹操是豫州沛国谯县人,起兵时依靠(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孝廉卫兹,在泰山郡并无根基。因此,击杀王匡的主力军,应该是胡母氏。

至于曹操,应该是秘密前往泰山,参与协助暗杀王匡。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武帝纪》对初平元年的记载语焉不详,在曹操进屯河内之后,便突然转到了翌年(191)的谋立刘虞

须知,谋立刘虞是在冀州魏郡邺县,与司隶河内相距甚远,中间的故事竟被完全省略。

结合“班亲属与太祖并势杀匡”与“王匡还泰山募兵”的记载来看,曹操在河内(胡母班遇害处)应该就与班亲属勾结,之后前往泰山,联合当地的胡母氏大宗,解决掉王匡。

其中泰山太守应劭、与陈留太守张邈,恐怕均充当了不甚光彩的角色。

应劭是袁绍死党,张邈又是曹操死党。王匡赴泰山募兵,离不开应劭的支持;王匡欲与张邈联合,又少不了曹操的参与。

虽然相关记载极端散碎,但幕后的阴谋,大抵可以窥见。

③ 王匡的取祸之道

王匡本是袁绍的盟军,还曾共同屯兵河内,最终却被曹操所杀。既然曹操也是袁绍的盟友,那就有必要探讨王匡被袁绍抛弃的原因。

个人倾向,王匡在地方“横暴过度”,已经失去了豪族的支持。对于以豪族为依托的袁绍而言,王匡的行为属于严重的路线错误,因此被袁绍抛弃。

王匡对河内大姓的手段极为狠毒。通常方式,是派遣读书人去地方巡查,专门揭发豪强的罪过,之后收缴罚款。若保护费交得晚了,便要屠灭其族,行径与强盗无异。

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魏书 常林传》

彼时豪族怨声载道,甚至王匡的同乡胡母彪也劝其收敛。

(常)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魏书 常林传》

胡母彪既是王匡同郡(泰山郡),那必然也是胡母班的亲属。班字“季皮”(一作季友),可知在家中行四(伯仲叔季),上面应该还有三位哥哥。胡母彪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按《搜神记》记载的“胡母班与泰山府君相善”,可知应劭(泰山太守)对王匡应该也持负面态度。因此坐视曹操与胡母氏“并势杀匡”。

王匡的行径,甚至引起好友蔡邕的憎恶。

按谢承《后汉书》,王匡少时与蔡邕交好,但成年后二者却走上对立的道路。王匡投奔袁绍,蔡邕党附董卓。

(王)匡少与蔡邕善。--谢承《后汉书》

在董卓大破王匡之后,蔡邕居然写信庆贺,还骂王匡为“逆贼”。

今月十八日,臣(蔡邕)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

蔡邕恭贺董卓大破“逆贼”王匡

虽然蔡邕是董卓党羽,但也完全不必直指王匡的名讳。比如《魏书》便将河阳津之战,称作“董卓大破泰山兵”,并未直指王匡之名。

(董)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指王匡)津北,死者略尽。--《魏书 董卓传》

蔡邕因为立场问题,骂关东军为逆贼,尚可理解;但直书王匡名讳,恐怕便是二人交恶的反映了。

王匡杀胡母班,来自袁绍授意,其本意是针对“董卓杀袁隗”的报复行为。但曹操杀王匡,幕后记载则完全缺失。

只能说,袁绍放任曹操杀害王匡,其中或许有王匡“得罪豪族”的因素。

如果从“豪族”的思路入手,王匡之死,大概可以和兖州之乱做对比。

兖州之乱(194-195)亦是因“镇压豪族”而起,与王匡之死或有相通之处。

曹操诛杀兖州豪族边让,最终导致兖州“百城皆叛”。袁绍因为自己是豪族的代言人,最初亦在责骂曹操。

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为袁绍檄豫州》

但因为兖州豪族勾结了袁绍的死敌吕布,袁绍出于利益考虑,不得不出兵帮助曹操解围,所谓“拯其死亡致之患”。

因史料所限,胡母班与王匡之死,始终是悬案。但曹操杀害王匡,而袁绍无动于衷,可知王匡确实遭到袁曹集团的抛弃与出卖。

至于具体原委,本文只能略作猜测,权且视作一种解读思路。

希望本文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

标签: 王匡

更多文章

  • 河内太守王匡,大义灭亲的英雄,为何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晨风晓月趣历史标签:王匡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内太守王匡,为何被杀?故事还得从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说起。河内太守王匡跟袁绍曹操这些人一样,本来都是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混饭吃的少壮派。当时宦官跟豪门大族为代表的党人,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王匡袁绍这些人都是党人集团里头的少壮派,

  • 闲聊强汉(十六)张良并未替刘邦招揽韩信,韩信的推荐人是夏侯婴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分队兮兮标签:夏侯婴

    在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中,公认的三大功臣为汉初三杰,即萧何、张良和韩信。对于这三人之间的故事,数千年来在民间流传极为广泛。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经典篇章,被改编成多种文化艺术产品,受到后来人的追捧。民间流传的这些故事有些是历史事实的改编和演绎,也有的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创作。比如张良化妆成道士潜入咸阳城招揽韩

  • 刘邦、吕雉夫妇是出了名的狠辣,他们为何会对车夫夏侯婴格外宽厚

    历史人物编辑:蔡小萍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后确实都是狠人,两个人对待功臣,一般都是杀杀杀。但是,他们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要杀掉,夏侯婴就在不被杀的之列中。大家都知道,夏侯婴是刘邦的车夫。但是,若是你小看了一个车夫,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像刘邦这种称王称霸的人,不是随便选一个人,就能去当他的车夫的。若是当他的车夫,必须要具备一个条件,

  • 夏侯婴不仅有责任心还反对刘邦易储,故而得到刘邦夫妇信任

    历史人物编辑:月影讲历史标签:夏侯婴

    刘邦和吕雉针对诸如韩信、彭越这样的异姓王和一些列侯还是比较狠辣的,所谓异姓也就“异心”,所以刘邦夫妇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像杀猪屠狗一样处理他们。所以,异姓王是一类处境尴尬的功臣,刘邦视他们为“外人”,而从丰沛出来的乡亲自带三分亲切感,所以被刘邦当作自家人。既然是自家人不用说都受到了优待,个个乌鸦变成

  • 曹参夏侯婴被封为功臣,这二人实至名归,都是历史上难得的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猫史天下标签:夏侯婴

    中国历史上搞分封的封建朝代,只有西汉,西晋,明朝。西晋这个朝代仅仅存在了半个世纪,统治黑暗让人提不起来。西汉跟明朝的开国皇帝都是布衣出身,他们分封诸侯的时候,往往会慎重一点。刘邦前期封了许多异姓王,但没过多久被他一一剪除。在这些功臣当中,也曾有被封侯拜相的,刘邦时代曾经有过。第一:第一次封侯的功臣当

  • 典故“滕公佳城” 夏侯婴掘地得一石棺,棺上铭文曰:滕公葬于此

    历史人物编辑:晓惊娱标签:夏侯婴

    西汉有个开国功臣叫夏侯婴,由于功勋卓著,被封为汝阴侯。因曾担任滕令奉车,俗称滕公。给刘邦当了不少年的御用司机。有一次夏侯婴驾车疾奔,眼瞅着要到东都门了,突然这匹马来了个急刹车,差一点儿没把夏侯婴给扔出去,也就是夏侯婴技术好。那匹马也不知道犯啥轴呢,在原地又是踢腿,又是朝天嘶鸣,还用蹄子不停地在地上刨

  • 太仆夏侯婴:深受汉惠帝厚待的救命恩人,却为何参与诛杀惠帝诸子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夏侯婴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西汉后少帝四年(前180年),吕后病逝,功臣集团随即发动诸吕安刘政变,尽杀吕氏族人与汉惠帝诸子。夏侯婴在彭城之战时救过汉惠帝,因此在吕后时期深受汉惠帝与吕后厚待。那为何夏侯婴还要参与诛杀汉惠帝诸子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一,刘邦好友夏

  • 宁肯负天下人的吕后,为什么唯独想保护夏侯婴,救子之恩无以为报!

    历史人物编辑:醉轻弦V标签:夏侯婴

    刘邦成为过去式以后,吕后一度为自己收集力量,对于朝中大臣进行了彻底清洗。但是就是这样的活动中,有两位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一个是张良,一个就是夏侯婴了。吕氏对夏侯婴的好,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刘邦一去世,她就直接为这位大臣修筑了一座房子,可见出手阔绰。可为什么吕后这样一个人愿意如此贴心的对待这位大臣呢?此

  • 除了狠毒,吕后也有念情感恩的时候!夏侯婴拼死救子,她这样报答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夏侯婴

    夏侯婴与刘邦是沛县同乡,当过沛县县衙马房司御,也就是养马驾车的。仗义每多屠狗辈!夏侯婴就是以这样的形象走进历史的。刘邦还是泗水亭长时,夏侯婴每次驾车送客回来路过泗水亭,总要找刘邦喝酒,叙谈很久,这说明他和刘邦秉性相投,刘邦身上有豪侠气,夏侯婴身上也有,否则他在群雄并起的烽烟中,也走不远。夏侯婴后来做

  • 一个赶车人的智慧,夏侯婴为何连续四朝“老司机”

    历史人物编辑:国学的秘籍标签:夏侯婴

    韩信为世人熟知,其用兵连刘邦都自愧不如,“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萧何被誉慧眼识才的贵人,因为韩信是萧何发掘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也被传为佳话。其实,在萧何之前,夏侯婴才是韩信人生中的贵人——发现其才能且挽救其一命。《史记》中夏侯婴事迹并非轰轰烈烈,司马迁记述了几个看似寻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