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匡衡的艰苦求学之路,以及其对家族的深厚影响

匡衡的艰苦求学之路,以及其对家族的深厚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浅聊历史斋 访问量:3940 更新时间:2024/1/16 15:12:57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

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命运的重要媒介。匡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刻苦研读经书步入仕途,最终高官厚禄加身。且对家族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治生与求学并行

匡衡出生于农民家庭,年少时即开始努力地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寻求生存,并且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求学上进的状态,难能可贵展现出了优秀的品格。《潜夫论》中赞扬匡衡是秀士,“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匡衡的少年经历是汉代儒生年少生活和求学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有许多同时代的其他贤达儒生也有此经历,在年少时大都不是特别富裕,以为富人家帮佣过活积极勤勉,最终学有所成。虽然儒家思想中对于这种忙于生计的事情并不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但从匡衡等人的行为来看,当时的儒生很多都是出身贫寒,生计问题的解决才能保证其求学发展的成功。

西汉儒生的经济活动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维持生活的生计活动;另一类是出于殖财的产业经营活动。所从事的行业,有畜牧(公孙弘)、庸僦(儿宽、匡衡、刘秀与韩子)、坐列贩卖(太学诸生)、土地经营(张禹)和商业经营(杨恽、刘秀、胡刚)等。

至于匡衡从事何种工作,其勤奋程度如何在《汉书》之中并没有记载,在后来的历史之中人们对此有一定的记载和演绎。其中最早记载匡衡如何苦读、如何为佣的情况的是《西京杂记》。这一文献中记载“凿壁偷光”典故,生动地描绘了匡衡嗜书如命,不为薪资只求读书的故事。

至于《西京杂记》的史料价值,也因为其繁芜庞杂的记载,多为学界所怀疑。故事文本的真实性无从判断,但我们可以分析文本背后的内容。以匡衡为代表的汉代儒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他们首先解决生存,而后才能安心读书,如此一来读书就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在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读书入仕不是治生的主要途径,其成功的风险仍十分高,不少人安于本分从事农本之业。因而这种艰苦生活中一心向学的精神,显得格外的可贵。匡衡凿壁借光的文本记载,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体现了部分西汉儒生的生活状态和求学精神。

以匡衡为代表的西汉读书入仕的儒生群体,凭借着艰苦卓绝的精神,最终多是学有所成并名垂青史。他们所具备的精神,通过凿壁借光这一文本故事得以形象的体现,并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著名的典故,后来的书中常引用此故事,如元稹有诗《献荥阳公诗五十韵》:“惜日看圭短,偷光恨壁坚。”

王仁裕《示诸门生》:“掷金换得天边桂,凿壁偷将榜上名。”李瀚《蒙求》:“匡衡凿壁,孙敬闭户。”岑参《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直到在《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中有“借光”之说:“李大人专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狈至此。”凿壁借光的苦读精神成为读书人的精神动力的重要来源。

二、师承《齐诗》,参加博士弟子课试

匡衡刻苦好学的精神为其取得学业上的精进,提供了良好的保证。不过儒学经典十分深奥,若要大有作为,需要有良师益友来指导与交流。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匡衡便前往鲁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兰陵,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学艺。在兰陵匡衡拜后苍为师,与萧望之等人为同窗,共同学习《诗经》。

《诗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不同的流派,较为著名的有三家,即是鲁、齐、韩,后来又出现了毛诗。匡衡跟随后苍所学习的是《齐诗》,拜师之后匡衡凭借自己艰苦奋斗精神和充沛卓绝的精力,学问日进,对《诗经》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透彻的理解。

匡衡在学习之余也与人多做交流,其对《齐诗》精到的理解,在交流中深为世人所赞赏,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如此赞誉足见匡衡学问的高深。这为其步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匡衡拜在后苍门下学习《齐诗》,为其日后步入正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后苍是五经博士,在太学之中教授经学招纳弟子。这些弟子学成之后,可以被选拔为官。此即为博士弟子课试,是西汉重要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实现统治思想转变后,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都城创办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教授弟子,以此培养经学人才,同时也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匡衡能够成为后苍的弟子,说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才学。

至于其如何成为博士弟子,史书并没有记述,不过由郡国推荐的可能性较高。匡衡苦读在地方有一定名气,所以郡国推荐他入太学。博士弟子只要能够掌握儒家经典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位。匡衡成为后苍的弟子后,学成《齐诗》即掌握了《诗经》,其参加弟子课试获得官位,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匡衡对家族的影响

匡衡通过经学获得高官厚禄,这对家族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奠定了经学兴家的基调,极大的提升了家族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匡衡的家族在其兴起之后,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汉代多以经学起家,“家世多为博士者”,成为一方大族。其家族的发展特征反映出了两汉时期世家大族发展的基本特点——依靠学术兴家。

这是对当时选官制度的充分把握,也是自身文化素质传承的结果。家族的发展是每一个家人的责任,而家族的风气也会深深地影响一个人。匡衡之于家族的影响主要有三:一是求学榜样,为奋斗提供精神鼓励,并与家族责任相联系,以期不辱先人。匡衡上书皇帝,要注重家庭的修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家国同构、天下大同。

社会的教化也是始于家庭。匡衡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会深深的影响子孙。使之在求学过程中仿效先祖,将此种精神发扬下去。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人与人的接触会相互影响,匡衡的精神品质定会传播给子孙代代相传。因此在汉代匡氏家族出现了许多博士。其中匡衡的精神作用不可忽视。

二是教授子孙儒家经典,促进诗书传家、崇学尚功的家风形成。匡衡之后,其子和后辈多为博士,形成了诗书传家的风尚,而这一风尚的缘起则是匡衡通过经学而获高位。因为经学在汉代社会发展和选官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掌握一经即可为官,此等治生方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出路,所以逐渐地形成了诗书传家的风气。

此外这与鲁西南地区一直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有一定关系,也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鲁西南地区自孔孟之后,崇贤尚功、尊礼重学的风气一直十分盛行。匡衡将之内化为家族的社会风气。这是一种家族与社会的互动,这一互动实现的关键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三是提升家族威望。

匡衡位极人臣,为其家庭和家族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威望,其族人在参与地方举荐时必然受到优待。在科举制度实施之前,家族的威望在选官制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是汉代许多家族发展成为了累世公卿的原因。匡衡的威望使地方官在举荐过程中多有侧重。这也是察举制的弊端,容易滋生人情权势的徇私。

四、总结

匡衡在其人生历程之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求学的精神和经学成就。汉代的选官制度注重经学,为其好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治生途径,和实现学而优则仕的释放窗口。匡衡生活的地区是儒学源起地,崇儒尚学之风盛行,而且此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儒学大家和高官,塑造出了浓厚的人文环境。

在此等背景下,匡衡凭借艰苦卓绝的精神,成就了不朽的经学思想。匡衡的实践中而形成的,实现了经学与政治的融合,呈现出以经立义,以礼治国的思想特征。此外匡衡对家族影响颇深,不仅为子孙树立榜样还教授子孙儒家经典,更是提高了家族威望。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凿壁偷光的匡衡,仕途坎坷,最终因贪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小乖的好运标签:匡衡

    如果让各位列举一下古代学习的典范,负薪挂角、悬梁刺股、萤囊映雪、凿壁偷光这些词估计能够立马脱口而出。今天个您各位聊聊凿壁偷光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结局。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匡衡家里比较穷,为了学习他就到有藏书的人家里去打工,做完工还不要钱,和主人提要求,希望能够借阅人家家里的藏书。匡衡接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竟成了大贪官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很励志,可谓妇孺皆知。估计很多人小时候,没少被父母提着耳朵讲这个故事,并且一遍又一遍地被老师、父母和匡衡比。匡衡后来到底怎么样了,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吕老师告诉你,匡衡成了大贪官,估计会令你大跌眼镜。事实确实如此。在讲究死记硬背的汉代,读书这玩意儿和你付出的时间基本上是成正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做了什么?难怪课本上不敢说

    历史人物编辑:智慧生活屋标签:匡衡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无数的名人志士,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光辉事迹,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将这些事迹作为励志小故事讲给我们听,以此来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好好做人。例如现代的周总理,小时候就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并且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人十分动容。再比如古时候的孔融让梨,孔融小小年纪就会谦

  • 凿壁偷光:“借光”的动机很纯粹,但匡衡的故事不足以励志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匡衡

    文/四季文史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来是一桩小事,但“偷”的性质是一样的,何况还破坏了公共物品,也许正是小时“偷光”,才酿成了大时“偷地”,最终匡衡迷失了

  • 匡衡:凿壁借光苦读十年,遇见伯乐得以平步青云,晚年却身败名裂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苦读十年,遇见伯乐得以平步青云,晚年却身败名裂【引言】很多教材中都会收录一些古人苦读诗书的小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很多人都应该记得语文书中有一个小男孩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从小家中贫困,晚上读书点不起油灯,为了继续学习,他只能将墙壁凿开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

  • 匡衡——一个“三本”学生的逆袭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匡衡

    在中国历史中勤学好学的故事很多,但是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悬梁刺股、偷光映雪”这四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两千多年前一个“三本”学生的逆袭。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兰陵县鲁城镇),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怎么样了,语文老师都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一直是大人教育孩子努力苦学的典范,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匡衡最后的人生结局,那么匡衡最后怎么样了?他长大后都做了什么呢?改变命运汉朝时期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家境十分贫穷,买不起蜡烛,但是他想改变命运,想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于是他天天努力学习,然而到了夜里,没有蜡烛,他就无法

  • “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那位匡衡,之后怎样了?老师不会告你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匡衡

    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寓言小故事,尤其是关于刻苦读书的,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闻鸡起舞”,以及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为了读书“凿壁借光”的匡衡。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了,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不仅是家徒四壁那种,还处处漏风,一到雨天,简直就是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因为贫穷,匡衡只能一边替人做工,一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匡衡

    西汉时,汉宣帝刘询因幼时从师学习《诗》《论语》《孝经》,且操行节俭、慈仁而爱人,被大将军霍光推荐为继承大统之人。元平元年,汉宣帝上位后,选择沿用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选择任用黄霸、夏侯胜、萧望之等儒学大家,虽然没有贯彻全国,但也可以看出曾经形如虚设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匡衡的学生得罪了当朝太后,王莽掌权之后,为何要重新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匡衡

    公元前1年,汉平帝继位,太皇太后王政君再次掌权,恢复了之前被罢黜的丞相师丹的爵位,王政君为什么要恢复师丹的爵位呢?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王莽把傅太后的坟给扒了。怎么回事呢?汉平帝九岁登基,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来辅佐,王政君再次上位之后,就把王莽给提起来给自己干活,王莽的地位就随着王政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