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做了什么?为何老师一般不愿讲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做了什么?为何老师一般不愿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图说不语 访问量:1482 更新时间:2023/12/22 21:06:46

"在学习中,在劳动中,在科学中,在为人民的忘我服务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捷连斯基

在中国古代有着很多人名士,他们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故事,有一些是歌颂他们的爱国精神,有一些是传达着他们的政治理想,还有一些则是赞扬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太多的名人名事,这些故事述说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从这些故事的背后,可以感受到中国渊远的政治背景。

在一则中国的成语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叫做凿壁偷光。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听过,在妈妈讲的睡前故事里,又或者是在学校的语文课堂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奋刻苦,古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学习,而今天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么大的改善,更应该抓住机会好好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中匡衡在学习上的刻苦精神,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教导着孩子要像匡衡一样努力学习,可是不免有一些聪明的孩子就会问,那匡衡后来怎么样了呢。好好学习了以后,是否就能真的成长为一名老师家长口中的人才呢?在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好好读书,就能在未来谋一个好前程,就能够出人头地。这个匡衡在小时候无人管教的情况下就能如此的热爱学习,在这样的惯性思维下,于是就有很多小朋友以为这个匡衡成绩很好,而且他长大后一定大有作为,可是事实不全是如此。

在中国的古代有着强烈的阶级层次,农民和商人在这个社会的底层,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只能通过政权组织的选拔考试。但是要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就需要有过人的知识水平,而很多穷人是没有办法去读书的,只有富人才有能力请老师,购买书籍,不必为生活忙碌只用一心学习。

可是那些穷人们不仅买不起书本,甚至连点灯的油钱也没有,而且他们还必须为了生活而每天忙碌着,更别说请教书先生上课之类的,他们唯一的时间就是等到太阳下山以后,才有一点点的时间去读书学习,可是这个时候天已经黑了,想要学习就会变的很困难。于是就有了匡衡这样出生于贫寒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这种途经来读书认字。

当时的匡衡也算是一心痴迷于读书,但是匡衡的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即使能够利用晚上的时间看一会儿书,但是也比不过那些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考生。那些出身富贵的考生不仅有家里的文学素养的积累,还在考场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情关系,而像匡衡这样的人这两样都没有,因此匡衡在西汉举办的选拔考试中,只中了一个丙科。在当时中了甲科的人可以入朝成为郎中,得了乙科的人就只能去到太子的门下做舍人,所以得了丙科的匡衡就只能在郡国中做一些文学掌故之类的活儿。

匡衡虽然起点很低,但是他从来不是一个甘于平凡的人,面对自己的成就,和以前在社会最底层的时候相比,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好了很多,可是匡衡有着自己更大的野心和更高的目标,他不会在这样一个小小的职位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更不是一个面对一点一点成就止步于此的人。

于是就算匡衡的起点再低,匡衡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反而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里都抓住身边年的机会去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就是在一段的时间里,匡衡学习到了很多经典的儒家作品,将自己的儒家文学素养提高了很多,因为当时的汉朝对儒学比较推崇,所以慢慢的有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官位虽低,但是却有着很丰厚的儒学水平的匡衡,渐渐的匡衡在朝中也有一些自己的威望。

当时的汉朝皇帝是汉宣帝,在汉宣帝之前,匡衡一直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儒家学子,直到汉宣帝退位以后,汉元帝继位。当时辅佐汉元帝的有三位大臣,其中有两个都是儒学大家,还有一个是外戚,因为汉元帝自己对儒学非常的推崇,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个外戚就向汉元帝推举了匡衡,希望借助匡衡来稳住自己的朝廷政治地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匡衡开始卷入了权利斗争的重心,成为了一个也开始利用权势玩弄朝政的庸臣,和当初那个一心只扑在学习上的他完全不一样。

在这个外戚为匡衡提供了一个向汉元帝表现的平台以后,匡衡便利用自己这些年所学到的儒家知识屡屡向汉元帝进言,在朝堂上也慢慢的开始有了自己的势力,随着汉元帝对匡衡越来越赞赏,匡衡的官位也开始越做越高,最后匡衡竟然官居宰相。从一个刚开始最不起眼的小官做到现在的丞相,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深深的被权利和金钱给迷住的双眼。

汉元帝除了越来越信任匡衡以外,对一个名叫石显的宦官也越来越宠信,这个宦官石显利用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做了很多坏事,甚至在整个朝堂上都被这个宦官石显给把持着。而汉元帝因为对匡衡也十分看中,还赐给了匡衡一千多亩的封地,可是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满足不了了,他变的醉心于权利和金钱,面对这些已经很多的财富和封地,匡衡还是不满意,甚至还利用自己在朝野中的权利和地位,将自己的封地又扩大的几百亩,将这些原本不属于他的土地和财富都统统归到自己的名下。

这个时候的匡衡已经和从前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不一样了,匡衡已经有了丰厚的经济实力,可是他却也成为了那个曾经压榨穷苦百姓的那一个人。后来汉元帝退位,汉成帝上台,这个时候之前在朝堂里为非作歹的宦官石显因为少了汉元帝这个靠山,开始被那些曾经被石显欺压的官员们联合弹劾攻击,而在官场沉浮了几十年的匡衡虽然在石显把持朝政的时候从来没有替正义说过一句话,这个时候他却想跑出来当正义使者,跟着这些弹劾石显的官员一起攻击石显。

可是那些官员却不买匡衡的账,他们认为匡衡之前在汉元帝那么信任他的时候不站出来指责石显这个小人,这个时候看石显大势已去才来指责石显,匡衡的这种行为也是非常不耻的,于是将匡衡一起弹劾攻击了起来,而且还将匡衡之前将几百亩土地私自划归自己所有的一些罪证全部都罗列的出来。匡衡看到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于是只能请求告老还乡,最后只能回归到了平民的身份。

结语

匡衡在幼时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是他在进入了官场以后的那些行为是需要我们引以为戒的。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违背了这个初衷,再多的学习也成为不了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错误最后付出惨痛的代价。只有将所学到的东西用在正途上,才能在让自己的生活变的幸福的同时,也让这个社会上其他的人的生活也被惠及到,这样才能建设更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汉书·平帝记》

《通鉴纪事本末》

标签: 匡衡

更多文章

  • 匡衡的艰苦求学之路,以及其对家族的深厚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浅聊历史斋标签:匡衡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策略,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的同时,为察举孝廉的选官制度提供了客观参考标准。察举贤良文学是对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的选拔。朝廷设置五经博士创建太学,选拔博士弟子传承经学,博士弟子通过课试则可以被选拔为官。所以读书致仕成为了士人改变

  • 凿壁偷光的匡衡,仕途坎坷,最终因贪污被贬

    历史人物编辑:小乖的好运标签:匡衡

    如果让各位列举一下古代学习的典范,负薪挂角、悬梁刺股、萤囊映雪、凿壁偷光这些词估计能够立马脱口而出。今天个您各位聊聊凿壁偷光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结局。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匡衡家里比较穷,为了学习他就到有藏书的人家里去打工,做完工还不要钱,和主人提要求,希望能够借阅人家家里的藏书。匡衡接

  • 凿壁借光的匡衡,后来竟成了大贪官

    历史人物编辑:何攀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很励志,可谓妇孺皆知。估计很多人小时候,没少被父母提着耳朵讲这个故事,并且一遍又一遍地被老师、父母和匡衡比。匡衡后来到底怎么样了,相信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吕老师告诉你,匡衡成了大贪官,估计会令你大跌眼镜。事实确实如此。在讲究死记硬背的汉代,读书这玩意儿和你付出的时间基本上是成正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之后做了什么?难怪课本上不敢说

    历史人物编辑:智慧生活屋标签:匡衡

    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无数的名人志士,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光辉事迹,在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将这些事迹作为励志小故事讲给我们听,以此来激励我们努力读书,好好做人。例如现代的周总理,小时候就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决心,并且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人十分动容。再比如古时候的孔融让梨,孔融小小年纪就会谦

  • 凿壁偷光:“借光”的动机很纯粹,但匡衡的故事不足以励志

    历史人物编辑:韩铮铮标签:匡衡

    文/四季文史无疑,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正解。西汉大经学家、一度官至丞相的匡衡,用发奋苦读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凿壁偷光”的故事也美名天下。但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偷光”看起来是一桩小事,但“偷”的性质是一样的,何况还破坏了公共物品,也许正是小时“偷光”,才酿成了大时“偷地”,最终匡衡迷失了

  • 匡衡:凿壁借光苦读十年,遇见伯乐得以平步青云,晚年却身败名裂

    历史人物编辑:洪莉标签:匡衡

    匡衡:凿壁借光苦读十年,遇见伯乐得以平步青云,晚年却身败名裂【引言】很多教材中都会收录一些古人苦读诗书的小故事,以此激励学生勤奋好学。很多人都应该记得语文书中有一个小男孩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匡衡。匡衡从小家中贫困,晚上读书点不起油灯,为了继续学习,他只能将墙壁凿开一个洞,借邻居家的灯

  • 匡衡——一个“三本”学生的逆袭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匡衡

    在中国历史中勤学好学的故事很多,但是其中最著名的无疑是“悬梁刺股、偷光映雪”这四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两千多年前一个“三本”学生的逆袭。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兰陵县鲁城镇),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怎么样了,语文老师都不敢告诉你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匡衡

    凿壁偷光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一直是大人教育孩子努力苦学的典范,但没有多少人知道匡衡最后的人生结局,那么匡衡最后怎么样了?他长大后都做了什么呢?改变命运汉朝时期有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家境十分贫穷,买不起蜡烛,但是他想改变命运,想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命运,于是他天天努力学习,然而到了夜里,没有蜡烛,他就无法

  • “凿壁借光”刻苦读书的那位匡衡,之后怎样了?老师不会告你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匡衡

    小时候我们听过很多寓言小故事,尤其是关于刻苦读书的,什么“头悬梁锥刺股”,什么“闻鸡起舞”,以及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为了读书“凿壁借光”的匡衡。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了,小时候家里很贫穷,不仅是家徒四壁那种,还处处漏风,一到雨天,简直就是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因为贫穷,匡衡只能一边替人做工,一

  •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许多老师都不愿意告诉学生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匡衡

    西汉时,汉宣帝刘询因幼时从师学习《诗》《论语》《孝经》,且操行节俭、慈仁而爱人,被大将军霍光推荐为继承大统之人。元平元年,汉宣帝上位后,选择沿用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针,选择任用黄霸、夏侯胜、萧望之等儒学大家,虽然没有贯彻全国,但也可以看出曾经形如虚设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