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人们被教导要珍惜粮食,于是大家从小就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耳熟能详。同时,家长告诫学生要认真学习,于是匡衡少年凿壁偷光的例子也常常出现在耳边。
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写下《悯农》的诗人,最后成为了一个大贪官。匡衡长大后也黑化了,他为了一己私利,更是选择陷害忠臣良将,让人不齿......
西汉时期的丞相匡衡,年少时曾凿壁偷光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位丞相,由于史书典籍的缺失,所以并无他出生年月和死亡年月的具体记载。匡衡的祖上世代都是农民,虽然他出身于贫困的农家,但却十分喜好读书。
在古代,书籍是十分珍贵,出身贫寒的匡衡很难接触到书籍。十分幸运的是,匡衡所在的村子就有一个大户人家,家中藏书无数,于是为了获得读书的资格,匡衡选择帮这户人家工作,以此当做交换。
正因为如此,匡衡才能如愿以偿地看到书,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虽然书籍的问题解决了,但看书所需要的灯火仍然是一个问题,由于白天匡衡要在外劳动,所以根本留不出读书的时间。
等到了晚上,夜色漆黑,若是点上油灯,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所以这对家境困难的匡衡,显然是一个难题。有一日匡衡回家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家中虽然昏暗,但是邻居家却格外明亮。
于是匡衡脑筋一动,想出了凿壁偷光的主意,通过借助邻居家微弱的灯火,来保证自己可以夜间读书。也正是匡衡这种刻苦努力、勤奋坚持的学习态度,才使得他能够博览群书,最后更是入朝为官。
都说吃得苦中苦,才能够为老百姓请命,但就是这样一位年少勤学苦练,曾经饱受凿壁偷光之苦的匡衡,当他入朝做官之后,却选择构陷忠臣良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年少勤学的匡衡,为官之后却构陷忠臣良将
西汉时期,尚且没有出现科举制度,人们要想踏入仕途,往往有三条路可走。第1条就是花钱买官,第2条就是从地方小官做起,一步步向上晋升,至于第3条就是在民间积累到一定的声望,被官府专门下令请去做官。
匡衡的为官之路,就有些像第2条路与第3条路的结合,匡衡原本只是地方上的一个卒士,但由于他十分擅长讲解《诗经》,使得他名声大噪,甚至还传到了尚是太子之位的汉元帝的耳中。
因此,当汉元帝登基为帝后,早就对匡衡十分欣赏的皇帝,直接下令给匡衡升官,让其常常伴随在身边,为汉元帝讲学。自从入了汉元帝的眼后,匡衡官位是节节高升,甚至做到了朝中的丞相。
他可以处理全国政务,从这一点来看,匡衡可以称得上位极人臣的人物。随着地位的拔高,仿佛是为了弥补少年时期读书所吃的苦,他开始变得贪图享乐。
为了能够保证其奢侈的生活,匡衡更是压迫底层劳动人民。身为一国丞相的匡衡,没有在为官之后选择造福百姓,反而给百姓带来了更大的痛苦。
此外,匡衡还与宦官石显相勾结,二人是狼狈为奸,将朝廷弄的是乌烟瘴气。他与宦官石显都是汉元帝的宠臣,十分得汉元帝的信任。但是这两人却辜负了皇恩。
二人甚至为了满足个人的利益,还陷害朝廷的忠义之士,被匡衡和实现所陷害的两位忠臣良将,一个是大臣陈汤,另外一个就是大将甘延寿。
陈汤和甘延寿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陈汤与匡衡一样,虽然家境贫寒,但却十分喜爱读书。由于陈汤出众的才华,使得他受到富平侯张勃的欣赏,随后被富平侯举荐给了汉元帝,从此入朝为官。
至于甘延寿,他则是出生于名门世家,在年少时期就展示出在武略方面的天赋。甘延寿不但力气很大,还十分擅长骑马射箭,也很快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选拔进入了御林军。
官场老油条匡衡,最终也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在一番因缘巧合之下,汉元帝下达指令,让甘延寿和陈汤二人共同出使西域。甘延寿和陈汤也不负所托,成功地将匈奴的首领诛杀,使得长达百年的汉匈大战得以终结。
做出如此巨大功绩的甘延寿和陈汤,自是受到朝廷的嘉奖,将要被封侯封地。可这样一来却惹来了匡衡和石显的不满,心生嫉妒的二人,开始在汉元帝面前弹劾甘延寿和陈汤。
匡衡向皇帝上书,指责甘延寿和陈汤并没有诛杀匈奴首领,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封赏,而特意找来个冒牌货。汉元帝面对此事,显得十分为难,一方是自己信任的臣子,另外一方又确实是有功之臣。
这相当于手心手背都是肉,打哪个都疼。纠结一番之后,汉元帝选择在中间和稀泥,仍然对有功之臣封赏,但给予的封地比匡衡得少,汉元帝这样的操作之后,才使得此事得以平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匡衡就将此事忘记,他仍然怀恨在心。于是,到了汉成帝在位时期,匡衡又向皇帝弹劾陈汤。他指出陈汤是犯下了欺君之罪,他对战匈奴是假借皇帝的命令出兵,此外还将打仗获得的钱财收为己有。
这一次的弹劾,使得汉成帝十分愤怒,当场下令免除陈汤的官职,将其贬为一介庶人......曾经少时凿壁偷光的匡衡,就这样一步步走向堕落,在朝堂上结党营私,构陷忠臣良将,那他最后又落得个怎样下场呢?
正所谓:“恶有恶报”,匡衡最终也并没有落得个好下场。在他弹劾陈汤不久后,匡衡本人也受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集体弹劾,由于匡衡在担任丞相时,行事极为嚣张跋扈。
他与宦官石显勾结在一起时,犯下了许多罪名,当年种下的恶因,都使得匡衡自食其果。他最后以贪污的罪名,被汉成帝贬为庶民,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曾经高高在上的匡衡,就这样一时之间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成为了一介庶民。这样身份的巨大变化,使得匡衡心理大受打击,所以在他回乡几年后,就因病去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