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汉时广川郡人,儒学大家。少时聪颖好读,以“三年目不窥园”治学,终成饱学之士。
董仲舒是个读书人,吸收各家思想,将儒学推向高峰,汉景帝时门生即遍布天下。当然,一个读书人很难将一家思想遍之四海,需要依靠其他的强大力量。汉武帝即位后,下诏举贤良,董仲舒与汉武帝有了几次对策,武帝接纳董仲舒的观点,主要在集中君权方面。
董仲舒被后世尊为董子
其实理解起来也很简单,董仲舒是个大学问家,在儒学方面造诣很深,君王招他对策,他肯定啰啰嗦嗦说了许多,比如勤政爱民,得道多助之类的,但是君王最感兴趣的肯定是维护加强统治方面的内容,董仲舒说要“春秋大一统”,以思想大一统来推进天下大一统,合了君王的心意;董仲舒说“君权神授”,君王即为天子,君王很高兴,却将“天子”应该听从“天”的一层意思抛诸脑后;董仲舒说要以德治国,不要严刑峻法,并列举盐铁官营对百姓的剥削危害,汉武帝装作没听见。
董仲舒少年学习三年目不窥园
董仲舒就这样和汉武帝迷迷糊糊说了一通,汉武帝囫囵吞枣听了一通。听到中意的,记下来,不中意的,忘记了。开始“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大力推崇儒学。儒学地位一路攀升,成为官方显学。
当然,帝制时代都会拿一种思想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摆设和装饰。儒学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开头者。董仲舒把儒学推到了政治统治者的案头,成为了帝国人人皆知的统一思想。
加强统治的方法和阴谋,从来都不像美好道德一样逐渐被人摒弃,反而是久留在帝王的心中,代代传承。即使王朝更替,开国之君也会像子承父业一样继承前朝的统治之术,水到渠成。可能历代的王朝,不一定将儒学作为推向前台的思想假大旗,但是王朝的思想统治路线一直很专一:加强皇权。
儒学思想是被利用的淳朴思想
汉武帝推崇儒学是董仲舒的幸运,但可怕的是,此后的封建王朝却开始了变异的思想统治。官方推行儒学,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其他学派却从此成了儒学的敌人,既然儒学思想是官方,那么儒学就成为了最高的思想权威,其他的学问就必须死亡。儒学与其他思想流派本是并存的花朵,在帝王的运转下却成为了非此即彼的敌我。后来发现在战乱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惯性面前仅保留儒学是不可能的,于是统治者们开始露出了真实的獠牙:什么思想都可以信或者不信,但就是不能怀疑皇帝的天子地位,不得怀疑皇帝的统治权威。
董仲舒们也会突然清晰的认识到,不是儒学具有多大的魅力和科学性,而是儒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让帝王们利用成为文化上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地位。尽管帝王一再推崇儒学,也不过是自我宣传,自我吹嘘,自我陶醉在君权神授的“天然逻辑”中。
这样就可以说,汉代即有流毒,自董仲舒始。虽说这个书生是个无辜的人,因为读书人总希望用文化驱散愚昧和黑暗,这是读书人的责任,但是不巧的是,董仲舒处在了那个即将进入强权社会的开端,他饱读的诗书成为了帝王利用的工具,后世帝王纷纷效仿,不是董仲舒,而是汉武帝。
所以,文化永远不要跟随帝王的步伐,因为在权柄者的葫芦里永远不知道卖着什么药。可能儒家圣人塑像会在一夜之间布满每一个角落,又可能在一夜之间被砸得稀烂,能保留下的仅仅就是帝王无上的权威。思想永远不是被人用来奴役和统治的,而是激发社会活力的最原始力量,多种的思想能使广阔的大地迸发多彩的魅力,所以,思想不能唯一,思想者永远不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