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先说下结论,东汉的灭亡和刘焉议立州牧有关系,但并不是最重要的。东汉的灭亡是有多重因素造成的,东汉外戚、宦官与皇权三方势力的互相争斗有关,也与天灾不断有关,还有就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政权的根本。刘焉所提出的议立州牧,在正史中记载是"废史立牧",这个政策好不好呢?任何一个政策都有两面性,看是在什么背景下和什么样的人去执行。
刘焉为何要提出“废史立牧”
刘焉的这个提议,其实出发点还是不错的,针对当时朝纲混乱、王室衰微、民怨四起等状况,向朝廷提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当时地方的行政最高长官为刺史和太守,直接归中央政府辖制,但地方长官和豪强相勾结的话,中央政府是很难处理的。刘焉提出的州牧,就是重新启用宗室、重臣为州牧,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以安定百姓。
如果州牧一心为国为民,那也不错,像宗亲刘虞,出任冀州牧,拒绝过当皇帝,是个忠于汉室的大忠臣。刘虞到地方后,善待百姓和鲜卑等族,深受爱戴。
刘焉是出于自保的因素,朝廷内乱不止,刘焉毛遂自荐,出任交州牧,后听人益州有“天子气”,后出任益州牧,跑到益州去当“土皇帝了”,并断绝了与中央朝廷的来往,成为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刘焉的做法是比较自私的,不为报效国家。
东汉灭亡的因素
东汉王朝到桓、灵二帝,东汉内部皇帝宠幸宦官,外戚与宦官争斗不休,外面天灾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加上张角等人的起义,整个大汉已是大乱之象。
刘焉议立州牧只能说是加速了地方脱离中央的控制,东汉政权进一步的衰弱,可以说刘焉和刘表等人都是为自己和家族,忽略了国家,正是这些人不思报国,加剧了东汉末年的乱世。
结语:刘焉的结局,为求自保,到头来益州之地还是没有保住。刘焉死后,其子刘璋暗弱,降了刘备,把益州之地拱手送给他人,为他人做嫁衣。正所谓"先有国,后有家”,国家将亡,家族焉能保全,国家强盛了,家族才能长久。刘焉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