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益州,或者说成都平原这个地方,被刘焉、刘璋父子统治了一段时间,从中平五年到建安十九年(即公元188年到214年),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些人物对东汉整个的局势来说,造成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不过在刘焉、刘璋父子所统治的益州来说,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比如说赵韪。赵韪相对于一些其他人物来说可能是有些默默无闻,在益州却干了不少大事,比如拆分巴郡,再比如起兵反叛刘璋的统治。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个人物。
跟随刘焉回益州创业
赵韪是益州巴郡安汉人,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的时候,他在朝中担任太仓令,隶属于大司农,主要负责地方郡国漕运粮食,是一个六百石的小官。而同年在东汉朝廷发生一件影响比较大的事情,就是"废史立牧"。太常刘焉认为州刺史只有监察权没有行政权,无法应对突发的动乱的情况,要恢复设置州牧。一般认为这个举措为后来东汉军阀并立的局面提供了政治上的基础。
刘焉本意是想去最为偏远的交州,不过侍中董扶劝说他,益州有天子气(按《后汉书·方士传》的记载,对应的是蜀汉政权),于是刘焉就改变主意,改请求为益州牧。值得一提的是董扶是广汉郡绵竹人,也是益州人。他以益州有天子气的理由劝说刘焉到益州当州牧,足见他的野心,打算在刘焉身上进行一个投资。后来他也回到益州,成为蜀郡属国都尉。只不过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辞官回家。《方士传》中记载是因为汉桓帝去世,天下大乱。小编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刘焉在掌握了"东州士"这样一股力量之后对益州本土大户的强硬态度。
赵韪选择跟随刘焉回益州,大概也和董扶抱有同样的心理。太仓令这个官职满足不了赵韪,刘焉成为益州牧,在没有"东州士"的情况下,他很需要一些益州人士的支持。赵韪就是益州人,他符合刘焉的需求。所以赵韪也辞去太仓令的官职,跟随刘焉来到益州,成为刘焉的帐下司马,大概是为了应对各种起义军在州牧以下设置的官职。
到了兴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刘焉因为两个儿子刘范、刘诞参与到马腾、韩遂与李傕、郭汜之间的战争中而死,加上绵竹(益州治所)一把大火,直接病死了。这个时候赵韪和治中从事王商认为刘璋的性格温仁,比较好控制,于是推举刘璋为益州牧。由于这个情况,赵韪在刘璋心中的地位应该是很重要的。
赵韪在刘璋治下的事迹
赵韪在刘璋治下,主要有两个事迹。第一是准备进攻荆州刘表。刘表与刘焉就不怎么对付,当初刘焉制造各种乘舆车具的时候,刘表就向东汉朝廷告状,其实这个时候东汉朝廷已经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益州这种封闭的环境。刘表的行为纯粹是恶心刘焉一下,把握一下道德制高点。等到刘焉去世,刘璋上位的时候,刘表立刻做出了动作。
从荆州进攻益州是非常困难的,刘备能够消灭刘璋是因为刘璋把他请到了益州,就是这种情况也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刘表对刘璋采取的动作是策反刘璋的部下沈弥、娄发、甘宁等人反叛刘璋。结果这次兵变失败了,甘宁等人被驱逐出益州。面对刘表的挑衅,刘璋也做出了回应,他以赵韪为征东中郎将,屯兵在巴郡的朐忍县,随时准备进攻刘表。不过根据史料来看,刘璋和刘表之间似乎并没有发生太大规模的战争,毕竟从益州进攻荆州也很困难,而且还有失败后撤退艰难的风险,刘备的"夷陵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赵韪屯兵朐忍,可能更多是一种报复的态度或者防御刘表的进攻。
第二是劝说刘璋分巴郡。在汉桓帝时期,巴郡太守但望就上疏请求拆分巴郡,理由是巴郡实在是太大了,各种工作开展非常不便,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在兴平元年赵韪(《晋书》、《宋书》记载是初平元年,《华阳国志》记载兴平元年,小编以后者为准)又提出拆分巴郡的建议,将巴郡拆分为巴郡、永宁郡、固陵郡。后来被刘璋更名为巴西郡、巴郡、巴东郡。这个划分也被刘备创立的蜀汉政权所沿袭。在这一点上,赵韪对历史发展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赵韪反叛刘璋
虽然赵韪在刘璋手下得到重用,不过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还是反叛刘璋的统治。具体的缘由按照《三国志·蜀书·刘二牧志》的说法是"情好携隙",实际上这还牵扯到益州内部"东州士"与益州本土大户之间的尖锐矛盾。"东州士"可以说是刘焉非常依仗的一股力量,是一些从外部州郡逃难到益州的流民,成为刘焉压制益州本土大户的工具,另外"东州士"也得到了一定的待遇。
到了刘璋统治益州时期,刘璋对益州本土大户的态度相对于刘焉来说是比较缓和了,但是对"东州士"的态度却没有什么改变,还是放任和纵容。两者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被缓和。于是赵韪借助这样一种环境,与刘表暂时讲和,秘密与一些益州本土大户联合,然后率军杀回成都。蜀郡、广汉郡、犍为郡中纷纷响应赵韪。"东州士"与刘璋是一体的,与益州本土大户几乎没有调和的余地,所以拼命抵抗赵韪,最终击退了赵韪。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东州士"对刘璋忠诚,恰恰相反,在刘备入川的时候,益州本土大户整体对刘璋的忠诚度反而要强于"东州士",或许在这次叛乱之后,刘璋加强对益州本土大户的笼络。至于领导这次叛乱的赵韪,在被击败退守巴郡江州后,死于自己的部下庞乐、李异的反水。赵韪就这样在汉末三国的历史中消失,不过赵韪支持刘璋上位;促成"三巴"的行政划分;屯兵固陵(即巴东)对刘表对峙;起兵数万反叛刘璋,他在历史上的形象还是比较丰满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