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狠人张汤死了也要拉上三个垫背的,如此神操作,结果让人拍案惊奇

狠人张汤死了也要拉上三个垫背的,如此神操作,结果让人拍案惊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繁花幻倾城 访问量:1234 更新时间:2023/12/13 22:51:24

张汤有多狠?在历史上他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张汤小的时候,家中老鼠偷了肉吃,被父亲责怪。

张汤掘地三尺,找到老鼠和被老鼠吃剩的肉,鼠赃俱获。

张汤将老鼠吊起来拷打审问,最后将这只老鼠判处磔刑。

张汤父亲是长安县丞,回家看到这一幕,心中大惊。

看到张汤写的审鼠判词,比多年的狱吏写的还要老到。

张父认为张汤对审案有天分,并让他去学习狱法。

后来张汤当了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汉武帝让他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三王造反案。

张汤穷追到底,诛杀了数万人。汉武帝都看不过去了,想赦免与此案有牵连的雷被严助

而张汤却说,雷被参与了造反谋划,严助是天子近臣,却与诸侯结交。不惩处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好处治了。

汉武帝只得同意张汤将雷被和严助治罪。

连皇帝的意见都敢违逆,古代法官,唯张汤一人。

张汤做得更绝的是大司农颜异只是微微动了一下嘴唇,就被张汤拿下处斩。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汉武帝打仗需要钱,张汤帮汉武帝出了个主意。下令诸侯王敬献给朝廷的纣金必须要白鹿皮包装。

而白鹿只在皇家园林供养,数量极少。

每一小张白鹿皮张汤定价40万钱。而诸侯王上缴的纣金只值几千钱。

因为颜异是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长。汉武帝就此事征询颜异的意见。

颜异认为此事太离谱,不赞同这样做。汉武帝非常不高兴。

一个客人与颜异谈起此事,表示对新法令不满,颜异动了动嘴唇,没有哼声。

张汤对汉武帝说,颜异对新法令不满,却不做声,这是腹诽。

说颜异在肚里诽谤朝廷,其罪该杀。

颜异以“腹诽罪”被处斩。

张汤发明这一奇葩罪名,前所未闻,前所未有,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样想出来的。

白鹿皮最后还是以每张四十万钱的天价卖出去了,汉武帝眼睛都笑眯了。

张汤由于执法严苛,不讲情面,非常狠辣,得罪了很多人。朝中众多大臣狠不得置他于伤地,但却苦于抓不到他的把炳。

当时汉文帝陵墓发生失窃案,张汤事先与丞相庄翟青商量,愿共同担责,一同向汉武帝谢罪。

见到汉武帝时,庄青翟主动向汉武帝请罪。

而张汤根本没有向汉武帝请罪,而是指责丞相失职。因为巡查皇陵的工作是归丞相管。

庄青翟无言以对,只得甘愿受罚。心里虽窝火,但对张汤也无可奈何。

自此汉武帝冷落了庄青翟,对张汤益发器重,军国大事都是先与张汤商量,然而再定夺。

张汤当时的职务是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而权力却在丞相之上,引起了朝中诸多大臣的不满。

而张汤也无所谓,对那些对自己不满的大臣他也不但不去拉笼,而是刻意打压。

时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一向尊贵。

这三人与丞相庄青翟的联系很好,见张汤凌驾于丞相之上,而且对他们三人态度非常傲慢,对张汤恨得牙痒痒的,欲置张汤于伤地。

他们三人联名向汉武帝诬陷张汤,说张汤向武帝奏事后,就向商人透露信息,让商人囤积居奇,获利分钱给张汤。

汉武帝就派赵禹去责问张汤。

赵禹的官职是御史中丞,是张汤在朝中的唯一盟友。

张汤见汉武帝派赵禹来责问自己,心中一切都明白了。

汉武帝是不再相信自己了,要“问路杀樵”了。

所以张汤没有作任何辨解就离去了。

天下第一狠人,就这样轻易地伤了?

当然不会。他要为自己的后人辅路,也要让陷害自己的人付出代价。

他是西汉帝国审案第一高手,最冷血的大法官,岂能就此放过陷害自己的人。

在这个世界只要他做狠人恶人,别人想做恶人,他连机会都不会给他们。

张汤临伤前,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托赵禹交给汉武帝。

信是这样写的:

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

前面一句是感谢汉武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后面一句才是重点。

张汤向汉武帝点明陷害他的人是三位长史。

汉武帝阅信后,派人去搜查张汤家,仅有五百金,并无多余的财产。经核对,这五百金还是自己平时赏赐给他的。

那么三长史说张汤与商人分利之事纯属诬陷。

汉武帝又闻张汤母亲用没有棺椁的棺材将儿子简单下葬,不禁感叹:

不是这样的母亲就生不出这样的儿子。

汉武帝这句话明面上是赞美汤母,实际上是认可张汤。

而张汤自己明明没有贪一分钱,为何不上奏辩护呢?

张汤既是揣摩人心的高手,也是汉武帝的伤忠份子。

他知道汉武帝不喜欢丞相的权力太过集中,更不喜欢大臣抱团结党,以影响君权。

汉武帝一朝,总共任命了十三个丞相,没有几个是善终的,要么伤于狱中,要么离去。搞到后来有个叫公孙贺的大臣,汉武帝要任命他为丞相,他连连推辞,不肯接受丞相的紫金绶印。汉武帝生气了,他才束手无措接下。

而三长史联手诬陷张汤,明显是丞相庄青翟授意的。而且三长史都曾做过部级官员,手下的门生故吏何其多?

朝廷出现以丞相为首的如此强大的政治势力集团,汉武帝当然心生警惕,要彻底清理他们。但他们又没有犯罪,总不能无罪随意斩杀大臣吧。

这下好了,他们联名构陷三公大臣张汤,导致张汤离去。

汉武帝以诬陷大臣的罪名将三长史诛杀了,名正言顺。

丞相庄青翟是老于官场的人,知道汉武帝的刀锋很快就会对准自己,就离去了。

张汤以自己的伤来帮助汉武帝清除庄青翟这个政治势力集团。

汉武帝是明白人,当然得给想办法补偿张汤,让张汤的儿子入朝为官。

张汤这样操作,既惩处了陷害自己的人,又帮助了汉武帝,又为自己儿子打开了晋身之路。一箭三雕,可谓神操。

正如张汤所料,汉武帝感念张汤,让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入朝做了郎官。

郎官是在汉武帝身边工作,是汉朝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升迁很快。

果然不久张安世被汉武帝授予尚书令之职,后又迁为光禄大夫,进入朝廷高官行列。

让人拍案惊奇的是,张安世进入官场后,一改乃父风格,为人处事极为谦恭低调。

对上级他极为尊重,对同僚他以礼相待,对下级他极为宽容。

有一次,一个朗官喝醉酒了,在殿上小便,主事发现了要按法处置。

张安世说:难道那不是呕吐物吗?怎么能因小过就处罚他?

他对下级如此宽容,让人怀疑他还是不是天下第一酷吏张汤的儿子?

他做事周密谨慎更是让人叫绝。

皇帝器重他,每次与他商量大事,定下后,张安世就称病请假。

等皇帝公布诏令时,他假装大吃一惊,就跑去丞相府询问。是以朝廷大臣根本没有人知道,他曾参与此事的决策。

张安世为官从不与人结怨,谦虚谨慎,处处与人为善。他在官场如魚得水,平步青云。汉宣帝时,官至大司马、卫将军、录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张安世与他老爹张汤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让人不可思议。

难道是张汤临伤前写有遗书给儿子,让他千万要与自己为镜子,不要重蹈老爹的路?

后记:二千年后,某月某日,西北政法大学在施工时,无意发现张汤墓。

贵为汉朝三公的张汤,墓葬极为寒碜,土坑内只见棺材,没有棺椁,随葬物品只有张汤的印鉴和几件汉代普通家居用品,几串五株钱。

后世政法学子和政法官员们面对张汤这位政法老前辈如此简陋的墓葬,应该深有所思吧。

标签: 张汤

更多文章

  • 张汤墓:审判老鼠的奇才酷吏,如何变成了政法学子祭拜的祖师爷?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张汤

    作为西北地区的法学教育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在修建新校区的时候,竟然挖出了本行祖师爷——西汉廷尉张汤的墓,这还真有点“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意味,那么张汤作为历史上的名人,其身后之事又是如何?俗话说“三岁看大,五岁看老”小时候的张汤,就表现出了自己律法精英的潜质。在自己被老父亲冤枉鞭打的情况下,他竟然抓

  • 作为酷吏张汤次子,张安世是如何顶替霍光,成为汉宣帝时的大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朱云山标签:张汤

    汉宣帝前期是一位傀儡皇帝,元康是他真正意义上亲政的年号。很多人问,汉宣帝是什么时候真正意义上亲政的,其实在他诛杀了霍家一干人等的时候,才是他亲政的时候。那么张安世是如何取代霍光的呢?不得不说霍光是高人,只有等他去世了,张安世才有了机会。张安世成为大将军,霍光儿子霍禹脸色突变。霍光不是白痴,他知道自己

  • 酷吏张汤遇上众多官场高手,谁胜谁败,一招定胜负

    历史人物编辑:姜腾标签:张汤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他不但得罪了许多人,而且也因为他酷吏的名头和做派使得好多人看不惯他。所以总有人想着要整他。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打蛇不死反被蛇咬的故事,所以大家虽然想动他,但谁也没有贸然下手。有一次张汤的下属鲁谒居弟弟状告了张汤的罪行,但是张汤仍然好吃好睡的。是官官相护吗?不是的。原来啊张汤有

  • 西汉第一酷吏张汤,原来竟是一个清廉的好官

    历史人物编辑:长安内史标签:张汤

    01史记对张汤的评价是这样的: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说张汤这个人为人狡诈,喜欢以玩弄智谋来驾驭别人。那么,张汤是怎么玩弄智谋怎么驾驭人的呢?史记记载,张汤当小官时,就特别贪婪,他跟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等人相互勾结谋取财务。升到九卿之位时,他的门下有很多知名人士和官吏,他跟这些人的想法和意见不同,但

  • 汉武帝手下第一酷吏张汤,自杀后汉武帝在他家中搜出个箱子

    历史人物编辑:安某人读史标签:张汤

    张汤是汉武帝时期的酷吏之一,他在处理三王谋反的时候穷追猛打,对涉案的人一律酷刑,哪怕汉武帝要释放两个人他都有说辞,让汉武帝绝了放人的念头,可见张汤的影响力之大。汉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是个刑讯天才,铁面无私、冷酷无情,杀人时甚至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因此他很快成为武帝统治臣民的一把利剑,官至御史大夫,位

  • 酷吏张汤:被逼自杀,母亲靠一场葬礼为他翻盘

    历史人物编辑:芳芳电影标签:张汤

    汉武帝为了审问张汤,派出了8批人,但是张汤一直不承认罪名,坚定不移。即使受到了各种压力和审讯,他也没有动摇。最终,赵禹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皇上派了8批人审问你,你还要狡辩吗?”这个问题击中了张汤的软肋,他不得不认罪并写下了绝笔。然而,汉武帝深感内疚,因为他为了审问张汤,残忍地处死了三个长史。

  • 汉武大帝时酷吏张汤与西北政法大学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风云会标签:张汤

    张汤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著名酷吏,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部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汉武大帝》电视剧中有很多戏份,看过的应该都比较熟悉他审理淮南王谋反的画面。《汉书》记载张汤起于书吏,曾为长安吏、茂陵尉、侍御史,后迁升御史大夫,位至三公。因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诬陷,被强令自杀。死后家产不足

  • 解读酷吏张汤|张汤死后,汉武帝后悔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巨轮标签:张汤

    上回说到博士狄山在与御史大夫张汤的一次廷辩中,因为一句话没有说到位导致丧失性命。而酷吏张汤的下场也很悲催,司马迁用了这么几个字:“汤为御史大夫七岁。败。”“败”字该怎么理解?毁坏,荒废,衰落,失败……张汤之败大概是有征兆的。“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操”,张汤的朋友田甲,虽是商人,但品德不错。“始汤

  • 解读酷吏张汤|狄山之死与张汤何干?纯粹是汉武帝将他逼上绝路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张汤

    上回说到张汤在官场中逢迎主上(迎合汉武帝意图做事),左右逢源(善待身边人),所以从廷尉直升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列。今天要说的是与张汤相关的另外一个人——博士狄山。在一次关于匈奴“战与和”的廷前辩论上,博士狄山与张汤政见不同,一言不合导致被贬派守边,“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狄山到了边塞仅一个月

  • 解读酷吏张汤|从童年烙印到攀附权贵,酷吏张汤的成长历程

    历史人物编辑:彤彤爱读书标签:张汤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七年”是指从太初元年(即前104年)到天汉三年(即前98年);“李陵之祸”是指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被下狱处以“腐刑”;“缧绁”则是指监狱。司马迁遭受牢狱之灾,受过“腐刑”从而发奋写《史记》,大概对狱吏之酷有了切身体会。《酷吏列传》为10个酷吏的合并列传,但这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