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有多狠?在历史上他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
张汤小的时候,家中老鼠偷了肉吃,被父亲责怪。
张汤掘地三尺,找到老鼠和被老鼠吃剩的肉,鼠赃俱获。
张汤将老鼠吊起来拷打审问,最后将这只老鼠判处磔刑。
张汤父亲是长安县丞,回家看到这一幕,心中大惊。
看到张汤写的审鼠判词,比多年的狱吏写的还要老到。
张父认为张汤对审案有天分,并让他去学习狱法。
后来张汤当了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汉武帝让他审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三王造反案。
张汤穷追到底,诛杀了数万人。汉武帝都看不过去了,想赦免与此案有牵连的雷被和严助。
而张汤却说,雷被参与了造反谋划,严助是天子近臣,却与诸侯结交。不惩处他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好处治了。
汉武帝只得同意张汤将雷被和严助治罪。
连皇帝的意见都敢违逆,古代法官,唯张汤一人。
张汤做得更绝的是大司农颜异只是微微动了一下嘴唇,就被张汤拿下处斩。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汉武帝打仗需要钱,张汤帮汉武帝出了个主意。下令诸侯王敬献给朝廷的纣金必须要白鹿皮包装。
而白鹿只在皇家园林供养,数量极少。
每一小张白鹿皮张汤定价40万钱。而诸侯王上缴的纣金只值几千钱。
因为颜异是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长。汉武帝就此事征询颜异的意见。
颜异认为此事太离谱,不赞同这样做。汉武帝非常不高兴。
一个客人与颜异谈起此事,表示对新法令不满,颜异动了动嘴唇,没有哼声。
张汤对汉武帝说,颜异对新法令不满,却不做声,这是腹诽。
说颜异在肚里诽谤朝廷,其罪该杀。
颜异以“腹诽罪”被处斩。
张汤发明这一奇葩罪名,前所未闻,前所未有,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样想出来的。
白鹿皮最后还是以每张四十万钱的天价卖出去了,汉武帝眼睛都笑眯了。
张汤由于执法严苛,不讲情面,非常狠辣,得罪了很多人。朝中众多大臣狠不得置他于伤地,但却苦于抓不到他的把炳。
当时汉文帝陵墓发生失窃案,张汤事先与丞相庄翟青商量,愿共同担责,一同向汉武帝谢罪。
见到汉武帝时,庄青翟主动向汉武帝请罪。
而张汤根本没有向汉武帝请罪,而是指责丞相失职。因为巡查皇陵的工作是归丞相管。
庄青翟无言以对,只得甘愿受罚。心里虽窝火,但对张汤也无可奈何。
自此汉武帝冷落了庄青翟,对张汤益发器重,军国大事都是先与张汤商量,然而再定夺。
张汤当时的职务是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而权力却在丞相之上,引起了朝中诸多大臣的不满。
而张汤也无所谓,对那些对自己不满的大臣他也不但不去拉笼,而是刻意打压。
时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三人,一向尊贵。
这三人与丞相庄青翟的联系很好,见张汤凌驾于丞相之上,而且对他们三人态度非常傲慢,对张汤恨得牙痒痒的,欲置张汤于伤地。
他们三人联名向汉武帝诬陷张汤,说张汤向武帝奏事后,就向商人透露信息,让商人囤积居奇,获利分钱给张汤。
汉武帝就派赵禹去责问张汤。
赵禹的官职是御史中丞,是张汤在朝中的唯一盟友。
张汤见汉武帝派赵禹来责问自己,心中一切都明白了。
汉武帝是不再相信自己了,要“问路杀樵”了。
所以张汤没有作任何辨解就离去了。
天下第一狠人,就这样轻易地伤了?
当然不会。他要为自己的后人辅路,也要让陷害自己的人付出代价。
他是西汉帝国审案第一高手,最冷血的大法官,岂能就此放过陷害自己的人。
在这个世界只要他做狠人恶人,别人想做恶人,他连机会都不会给他们。
张汤临伤前,写了一封简短的信,托赵禹交给汉武帝。
信是这样写的:
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
前面一句是感谢汉武帝对自己的信任和器重,后面一句才是重点。
张汤向汉武帝点明陷害他的人是三位长史。
汉武帝阅信后,派人去搜查张汤家,仅有五百金,并无多余的财产。经核对,这五百金还是自己平时赏赐给他的。
那么三长史说张汤与商人分利之事纯属诬陷。
汉武帝又闻张汤母亲用没有棺椁的棺材将儿子简单下葬,不禁感叹:
不是这样的母亲就生不出这样的儿子。
汉武帝这句话明面上是赞美汤母,实际上是认可张汤。
而张汤自己明明没有贪一分钱,为何不上奏辩护呢?
张汤既是揣摩人心的高手,也是汉武帝的伤忠份子。
他知道汉武帝不喜欢丞相的权力太过集中,更不喜欢大臣抱团结党,以影响君权。
汉武帝一朝,总共任命了十三个丞相,没有几个是善终的,要么伤于狱中,要么离去。搞到后来有个叫公孙贺的大臣,汉武帝要任命他为丞相,他连连推辞,不肯接受丞相的紫金绶印。汉武帝生气了,他才束手无措接下。
而三长史联手诬陷张汤,明显是丞相庄青翟授意的。而且三长史都曾做过部级官员,手下的门生故吏何其多?
朝廷出现以丞相为首的如此强大的政治势力集团,汉武帝当然心生警惕,要彻底清理他们。但他们又没有犯罪,总不能无罪随意斩杀大臣吧。
这下好了,他们联名构陷三公大臣张汤,导致张汤离去。
汉武帝以诬陷大臣的罪名将三长史诛杀了,名正言顺。
丞相庄青翟是老于官场的人,知道汉武帝的刀锋很快就会对准自己,就离去了。
张汤以自己的伤来帮助汉武帝清除庄青翟这个政治势力集团。
汉武帝是明白人,当然得给想办法补偿张汤,让张汤的儿子入朝为官。
张汤这样操作,既惩处了陷害自己的人,又帮助了汉武帝,又为自己儿子打开了晋身之路。一箭三雕,可谓神操。
正如张汤所料,汉武帝感念张汤,让张汤的儿子张安世入朝做了郎官。
郎官是在汉武帝身边工作,是汉朝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升迁很快。
果然不久张安世被汉武帝授予尚书令之职,后又迁为光禄大夫,进入朝廷高官行列。
让人拍案惊奇的是,张安世进入官场后,一改乃父风格,为人处事极为谦恭低调。
对上级他极为尊重,对同僚他以礼相待,对下级他极为宽容。
有一次,一个朗官喝醉酒了,在殿上小便,主事发现了要按法处置。
张安世说:难道那不是呕吐物吗?怎么能因小过就处罚他?
他对下级如此宽容,让人怀疑他还是不是天下第一酷吏张汤的儿子?
他做事周密谨慎更是让人叫绝。
皇帝器重他,每次与他商量大事,定下后,张安世就称病请假。
等皇帝公布诏令时,他假装大吃一惊,就跑去丞相府询问。是以朝廷大臣根本没有人知道,他曾参与此事的决策。
张安世为官从不与人结怨,谦虚谨慎,处处与人为善。他在官场如魚得水,平步青云。汉宣帝时,官至大司马、卫将军、录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张安世与他老爹张汤形成如此鲜明的反差,让人不可思议。
难道是张汤临伤前写有遗书给儿子,让他千万要与自己为镜子,不要重蹈老爹的路?
后记:二千年后,某月某日,西北政法大学在施工时,无意发现张汤墓。
贵为汉朝三公的张汤,墓葬极为寒碜,土坑内只见棺材,没有棺椁,随葬物品只有张汤的印鉴和几件汉代普通家居用品,几串五株钱。
后世政法学子和政法官员们面对张汤这位政法老前辈如此简陋的墓葬,应该深有所思吧。